曾經有一份真摯的感情放在我面前,我沒有去珍惜,等我失去的時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情莫過于此。
阿米爾,如果上天給你一條再次成為好人的路,你愿意走下去嗎?
這是小說《追風箏的人》給我們提出的人生命題。
這是一個有關友誼,親情,心靈,愛和救贖的故事。
這本書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有讀過,即使沒有讀過,一定也被身邊的朋友安利過。
初讀這個故事是在我18歲的時候,那時的我還很懵懂,只覺得令人驚嘆和感動;
如今6年過去,再次拜讀,依然熱淚盈眶,或許是經歷過社會的蹂躪,我從這本書看到了更多的東西。有了更深的見解。
《追風箏的人》是卡德勒胡塞尼的處女作,豆瓣評分8.9,常年高居豆瓣top250榜首,文青或者偽文青的必讀書目之一。在新世紀的暢銷書中歷經大浪淘沙,躋身經典之列。說經典或許有點過譽了,但是,這絕對是一個值得一讀的故事。
拋開這本書的民族和戰爭的宏大背景不談,我把眼光對準了個人和內心。
01.
為你,千千萬萬遍
讀過小說的人,一定會喜歡哈桑。在本書中,哈桑是完美的存在。
哈桑是主人公阿米爾同父異母的弟弟,同時也是個哈扎拉人,奴隸的身份奪走了他本該享有的一切。但哈桑并不知情,他永遠活在他純潔的世界里。
他寧愿為阿米爾承擔了一切罪責,只因為他把你當做最好的朋友。
阿米爾教唆他用彈弓射狗,在大人面前他從來不說出阿米爾的主意;他聰明無比,懂的阿米爾的所思所想,是阿米爾故事的忠誠聽眾;當阿米爾受到大齡孩子的威脅時,他挺身而出,保護他不受傷害;風箏大賽中,他是阿米爾的得力助手,也是那個為阿米爾追風箏的人。
他幫他爭取所有的榮耀,他幫他承擔一切的罪責。
直到有一次,在追風箏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阿塞夫尋釁報復,哈桑受到了這一生最沉重的傷害,而他視為最好朋友的阿米爾,卻選擇了懦弱逃避退縮,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好朋友受傷害而不伸出援手。
這件事情發生之后阿米爾內心收到愧疚自責的折磨,然而事情并沒有到此結束。哈桑強忍著身體和精神的傷害,當做此事沒有發生過,依然笑臉相迎盡力接近阿米爾,但是飽受內心折磨的阿米爾選擇了自欺欺人的方式來緩解內心的痛苦,哈桑的存在就是提示著自己所做出的愧對良心之事。
于是,阿米爾設計誣陷哈桑偷竊。在父親的觀念中,偷竊是最不可原諒的罪行。偷竊是一切罪行的原型。
當你殺害一個人,你偷走一條性命,你偷走他妻子身為人婦的權利,奪走他子女的父親。當你說謊,你偷走別人知道真相的權利。當你詐騙,你偷走公平的權利。沒有比盜竊更十惡不赦的事情了。
于是哈桑和養父阿里離開了。
不久以后,戰亂席卷了阿富汗,阿米爾跟隨父親前往美國謀生。往事也逐漸淡忘在回憶中,阿米爾在美國娶妻生子,過安穩日子。
直到20年后,阿米爾童年的知己兼領路人拉辛汗打來了一通電話:這兒有一條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哈桑死了,為了保護阿米爾的家園而被塔利班殺害。
為你,千千萬萬遍。當年在追風箏之前對自己做出這個承諾的人永遠離開了。
后悔嗎?愧疚嗎?早干嘛去了!
看到這里,對阿米爾真的失望透頂。
人就是這樣,擁有的時候不覺得,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有些東西,失去了還可以找回。但是有些東西,一旦失去,就再也不會回來!
生活不是小說,沒有那么多一次一次贖罪的機會給你。
就算真的得到了被原諒的機會,但是,原諒是容易的,再次信任,就沒有那么容易了。
時間在變,人也在變。有些事,不管我們如何努力,回不去就是回不去了。
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希望大家都能夠珍惜當前,珍惜那個能夠為你付出一切的人。因為,生活不是小說,所有的感情,身邊的人,都需要我們用心去經營。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哈桑那樣,不論發生什么,都永遠能夠做到為你,千千萬萬遍。
如果你是付出的那個人,我也要奉勸一句:不要太在乎一些人,越在乎,越卑微。并不是所有人都懂的珍惜,這個世界有壞人,有時壞人壞得很徹底。
02“時間會讓我們淡忘曾經后悔過的事嗎?”
陳年舊事不會被埋葬,往事總會自行爬上來。
或許我們都喜歡哈桑,但是我們大多數人,卻都活成了阿米爾,活成了那個令自己都討厭的自己。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經犯過錯,你所犯下的罪行,對身邊的人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傷害。
當你做出錯誤的選擇,做出令自己遺憾后悔的事情的時候,你以后的人生軌跡,正在交叉口處徘徊。
往事永遠不會過去,你愿意永遠接受自己內心的折磨嗎?或許,你可以選擇更加積極的方式,你可以嘗試重新去找回真正的自己,去救贖自己那些未曾贖還的罪行。
在本書中,阿米爾的父親和阿米爾本人,都因曾經的一次錯誤選擇而做出了令自己后悔終生的事情。
父親選擇了幫助他人,做善事,做公益,他用他這一生的善良,正直,勇敢掩蓋了過去。當罪行導致善行,那才是真正的救贖。
而阿米爾,在時隔多年回到阿富汗后,為了拯救索拉博——哈桑的兒子,他重新經歷了一次童年的噩夢,而這一次,不管是不是出自于內心,他選擇了勇敢去面對,與阿塞夫做斗爭。
他踏上了這條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這條路很難走,被偷走的真心,要用一生去償還。阿米爾堅持走下去,不為別的,只是為了不再心中有愧。
這是一場對自我的解剖,是重新認識自己,重新面對自己的一個過程。當你更清晰地認識自己,了解你自己,你才能真誠面對你的內心,與自己達成和解。
阿米爾當初不能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心,為了迎合父親的期望,獲得父親的贊賞所做的錯事使自己抱恨終生。如今,索拉博那個受戰爭傷害的幼小心靈,那冷漠和絕望,需要長時間不斷付出真心和愛才能小心翼翼守護。
阿米爾中終于也成為了那個追風箏的人。完成了自我救贖。
而我們,在這漫長而又短暫的人生中,如何完成自己的救贖?如何與自己和解?讀了這本書,相信你已經知道了答案。
每個人生命里都會有一只斷了線的“風箏”,愿我們最終都可以追回。
03陪伴是長情的告白
這本書給我感觸最深的,還是阿米爾和父親之間的關系。
在外人的眼里,父親是一個幾乎接近完美的形象,他熱心公益,幫助他人,正直勇敢,德高望重。
但在童年的阿米爾眼里,父親卻是一個想要親近卻又不敢親近的人。
父親對阿米爾嚴格要求,但阿米爾卻沒有活成他希望正直勇敢的樣子,阿米爾懦弱,無能,只會鉆在自己的故事里。
阿米爾求爸爸讓他坐在爸爸的身邊,但是爸爸卻把他堵在門口,拒之門外。爸爸讓他走開,并對他說,這是大人的時間。你為什么不回去看你自己的書本呢?爸爸的臉上常年是嚴肅的表情,只有當阿米爾奪得了風箏大賽的冠軍,他才會露出少有的笑容。
阿米爾和哈桑都是從小就失去母親的人,哈桑還有一個阿里在乎他,愛護他。而阿米爾,他只感受到了父親的嚴厲和不屑,卻沒有感受到隱藏背后的期望,更沒有感受到父親的關心和疼愛。
正是這種長期缺乏關愛和肯定,使阿米爾異常渴望得到父親的關注。為此他不惜違背自己的良心,編織謊言,隱藏自己因懦弱導致的罪過。
幸運的是,阿米爾遇到了拉辛汗,這個亦師亦友的領路人。阿米爾的人生才不至于走入歧途。
然而,并不是所有小孩的成長中,都有像拉辛汗這樣的貴人相助。
在孩子的成長教育中,陪伴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父母的陪伴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忙于工作,忙于賺錢養家。大家自嘲在事業和家庭之間搖擺。
大多數的父母,美其名曰是陪伴,實際呢,身在曹營心在漢。一邊拉著寶寶的手,一邊刷手機,回消息,你只不過是和孩子待在同一個房間而已。
你的事業已經忙到了沒空看孩子一眼的地步。更有甚者,為了圖省事,不讓孩子搗亂,直接主動將手機和游戲塞到孩子手里。當你們指責孩子們沉迷游戲的時候,有沒有反思過,是誰把這些推到了孩子手里。
有人說:人有兩次生命,一次是作為孩子,陪伴在父母身邊快樂成長;一次是作為父母,懂得第一次生命的難能可貴。不要讓這第一次生命,毀在自己手里。
孩子想要的,不是你冷冰冰坐在我身邊,而是希望你的陪伴,希望你的了解和溝通,希望你看到他的內心所想……
希望我們,不要主動放棄對孩子的關愛和陪伴。希望我們的孩子,永遠被愛圍繞。
其實,不僅僅是孩子,情侶之間,夫妻之間,與父母之間,同樣需要陪伴,高質量的陪伴勝過所有。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在任何親密關系下,這句話都是適用的。只有被愛,才會無所畏懼。
后記
真正的善良不是沒有黑暗,而是在經歷了黑暗之后,依然選擇追逐光明。
PS
小說中有大量的心理描寫和人物刻畫,而電影版沒有能全部表達出來,不過總體來講,電影版做得已經不錯了。推薦大家還是閱讀原著,你會有更加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