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這句話只有七個字,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經常花言巧語、獻媚諂諛的人是很少真正達到“仁”的境界的。
此言何意?
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孔子的意圖:
其一,表達了自己對巧言令色之徒的鄙視,并提醒君子免受其害;其二,警示學生杜絕巧言令色的行為,嚴謹修身以達成“仁”的境界;其三,孔子在講學時,看到下面學生中有嬉皮笑臉的,便警示學生態度要恭敬。
為什么這么說?
我們可以對比一下孔子的另一句話“巧言亂德”,這可比“鮮矣仁”嚴重多了。孔子為何對“巧言令色”作出兩種不同的評價?
有必要深究一下巧言令色的來源,看下面一段文字:
禹曰:“吁!咸若時,惟帝其難之。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能哲而惠,何憂乎驩兜?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出自《尚書·皋陶謨》。
重點看最后三句,其中驩兜、有苗、孔壬均為上古部落,因不服從堯舜禹的統治而發動叛亂,后被平息。這里禹用巧言令色形容孔壬,應該是指孔壬表面上服從,暗地里卻勾結驩兜和有苗搞偷襲,孔壬因此被堯舜禹之臣刻畫為奸佞之徒。
孔子對此作何感想?
我們知道《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集合整理,要理解孔子的話,需要放到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去。這里孔子說巧言令色的人鮮有做到“仁”的,只是感慨巧言令色對人的修養不利,并沒有上升到危害社會的程度。同時,“仁”是孔子的核心理念和終極目標,一般人恐怕是難以達到“仁”的境界的,孔子學生中也唯有顏回一人比較接近“仁”罷了。如此看來,孔子用“鮮矣仁”來批評巧言令色似乎是力度不夠的,反而更接近于一種對弟子的告誡和對人性墮落的無奈。
人為什要花言巧語、獻媚諂諛呢?
為了權利,權利滋生欲望。
巧言令色——要么保全性命,要么升官發財,你會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