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慣例表

今天的話題,是我在最近的正面管教讀書會中學習的內容,也是很多家長需要的一個常用工具,也算是時間管理的一種方式吧,所以借此機會,我把這個話題展開,整合,大家各取所需,選擇性取用。

身邊來往的小學生家長們居多,這個階段的孩子,也是家長們花心思,花精力最多的,開始進入學齡期,涉及很多行為習慣的養成,時間管理和效率,這些日常的方方面面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孩子的學習,時間長了,慢慢地分化就產生了,家長的疲憊和焦慮多少都與此相關。

家長們經常跟我說:每天時間都很緊張,心疼孩子太忙,上學之外,要學的東西很多,時間不夠用,感覺每天沒做多少事情,時間就過去了,在學玩之間總是不容易平衡好。或者還有的說:孩子學習習慣不好,拖拉磨蹭,總是家長催著管著,面面俱到,感覺很累,孩子還不愿配合。總之,時間管理問題是學齡期家長關注的主要話題,家長也會意識到自身也做得不夠好,所以自然沒法教會孩子做得更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生活技能的培養,好習慣的養成,是需要家長教的,無論是身教還是言教,總要有個過程,孩子才能慢慢學會,然后家長慢慢放手。

在講日常慣例表之前,我要再講下鼓勵和贊揚,因為在日常慣例表實施過程中,我們還需要不斷給孩子很多的鼓勵,之前的微課中我曾詳細講過此內容。如果用冰山來解讀鼓勵和贊揚的話,那么大家能看到,贊揚針對的是孩子的行為本身,是冰山上面露出的那一小部分,而鼓勵是針對孩子的內在的自我歸屬感與價值感,意在增強孩子的信心和勇氣,是冰山下面看不到的那一大部分,直指孩子的內心。鼓勵會讓孩子感覺好,進而做得更好。

下面講日常慣例表,它也叫規律表,計劃表,摘錄兩段話,讓大家看到為什么要做慣例表,它的作用是什么。

孩子需要并渴望明確的生活規律,因為規律給孩子安全感,幫助他們發展自律的性格。人類會懼怕很多事情,“未知”最容易讓人產生擔心和恐懼。

在每天都會發生的大大小小變化的生活中,規律,是讓家庭和孩子覺得和平、安全、輕松的最理想方式。容易理解,完成,同時又具有靈活的規律表,會讓孩子茁壯成長。――美國育兒專家

接下來一段就是它的作用:讓孩子參與制作他們的日常慣例表,會提高他們的歸屬感和價值感,也能夠通過給予他們掌握自己生活權力的方式,減少和家長的“權力之爭”;更因為是他們自己參與建立的規則,讓他們覺得能主宰自己的生活,而提高他們遵守的愿望。

對于學齡前的小孩子,主要是生活小事,做張日常慣例表會避免很多的日常沖突,所以可以做起床慣例表、睡前慣例表。

拿制作睡前慣例表來說,可以先給孩子解釋一下慣例表是什么,邀請孩子參與制作過程,尊重他們的意見和想法,他們就會積極主動地配合。先問問孩子,入睡前,他需要做哪些事情,把需要做的每一個事項都列在表格上,對于孩子忘記的部分,家長可以提醒遺漏事項。列出來以后,問孩子:第一件要做什么,然后再做什么,直到把所有的事項都按主次順序編號排好,如果需要安排好具體時間,可以把時間也列出來,比如上床睡覺時間,要從小就養成習慣,固定好時間,而不是想幾點睡覺就幾點睡覺,等到上學時,就變成一件棘手的問題。可以從上床時間反推,來規劃前面的睡前準備時間。象睡前準備好第二天早晨的衣物,洗漱時間,閱讀時間,交談時間,尤其是多子女家庭,睡前沖突是很常見的,把孩子們順利地弄上床是耗費家長精力很多的一件事,你有沒有過孩子們終于睡覺了,我們長舒了一口氣,終于輕松一會兒的經歷?


可以引導孩[if !vml]子開動腦筋,把慣例表做得有趣些,每一事項前面畫上圖畫或貼上小照片,還可以接著畫些空格,做成周慣例表或月慣例表,每完成一項,就貼個星星或笑臉。做完慣例表,把它貼在家中醒目的位置,對于小孩子來說,即使是張慣例表,也可以做得象玩兒一樣,他們就不會覺得象任務,帶著好奇心,覺得好玩,不知不覺中好習慣就養成了,在執行過程中,可能會經過幾次調整,才能穩定下來,然后就可以這樣跟孩子交流了:“你的慣例表下一項是什么?或者按照慣例表,你接下來該做什么了?”來代替嘮叨和催促。需要提醒的是,當孩子厭倦了以前的慣例表時,可以和他一起制作一個新的慣例表。

兒子在學前階段我也曾試著跟他做過一個慣例表,當時畫了一個他喜歡的迷宮造型,迷宮路上伸出一些小蘋果,里面寫上文字內容,每天的日常流程,就按迷宮的走向進行的,但沒有長期執行。一個主要原因是我們一家基本生活習慣就很規律、穩定,他在幼兒園期間也沒有學習任務,主要是生活為主,加上上面有一個上小學的姐姐,生活節奏基本隨著姐姐了,我自己時間管理意識就很強,并沒有產生過多少矛盾和沖突。

所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選擇要不要制作一張慣例表,使用它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有規律,有安全穩定的感覺,讓孩子養成好習慣,知道接下來要發生什么,而不是變相控制孩子的工具,慣例表的決定和制作,孩子參與度越高,效果會越好。

我自己四年前家長課學習后,是從當時四年級的女兒的慣例表開始做的,當時的情況是,孩子的學習任務并不多,除了上學、作業,課外學習內容很少,她的問題是生活能力不強,很多生活照顧都是我來完成的,所以就先從生活小事入手的。為了簡便,我把學習與生活放在一起,做成了月慣例表,這樣就可以每月換一張,不那么麻煩。整個表格分成三部分:(下圖是她六年級時的日常慣例表,四年級時那張已經找不到了,但格式是基本一樣的)


1.早上從起床到上學這部分時間的內容,固定起床時間6:45,上學時間8:30。這段時間要做的事項有起床穿衣、疊被子、拉窗簾、洗漱、早飯。飯后聽讀原版書30-40分鐘,讀古文或古詩15-20分鐘,拿飯盒和書包上學。早上基本是學習時間一小時,除了周末,天天如此。

2.第二部分是從放學到晚上睡覺之前這段時間的日程安排,固定睡覺時間9:30,要做的事項有:體育運動、家庭作業、練毛筆字半小時、口算練習、中文閱讀、英文閱讀、洗飯盒、睡前準備衣物、睡前洗漱。

下午的事情很多,挑一些枝干的事項列上去,主要是為了防止遺忘,不要總需要我的提醒或催促,時間不能安排得很滿,一定要有留白時間,也就是孩子可以自由安排的空余時間,他們可以玩、散步、做做家務,聊聊天、看電視等等。

在這些事項中,有很多跟孩子之間的約定,比如運動時間可以約定好每天跳繩多少,跑步多少,玩球多少時間,根據自己的關注點去約定,哪些是必須每天保證的項目,比如我比較重視的閱讀時間,就要專時專用地留出來,定時安排,可以使用定時器,每一項有個穩定的固定時間,不是今天高興了,讀兩小時,明天不高興就不讀了,那樣就失去了用慣例表的作用。有些事項需要日積月累的堅持,一天做一點,尤其孩子學習上面的事情,有的每天只需要幾分鐘,比如口算,練字練棋練琴,更是要每天練習。所有時間都是被這樣那樣的事情拆分成碎片的,碎片化時間的利用也有技巧,有的孩子會利用飯前等待時間跳繩,看會書,大家的時間是一樣的,因為利用方式的不同,效率就不一樣,孩子自己也會發現,時間利用好了,可以節省出多余時間來自由安排。做過的事情都打上勾,沒有做的留空白不作標記,如果是必須補上的,自己找時間彌補做完再劃勾,這樣一天下來,看著打滿勾的表格,是會有成就感的。

3.周末時間,因為周末孩子可能會有課外班,要外出游玩,所以大塊時間安排會和平時有較大差異,包括作息時間,在我們家,周末作息時間也和平時略有差異,比如早起推遲半小時至一小時,晚上睡覺也會晚一些,對于我們認為重要的事項,周末也會堅持完成,比如中英文閱讀,就要見縫插針地找時間完成。

上面我以自己孩子是小學生時的慣例表做個例子,兒子在一年級也沒有用過慣例表,他的事情少,生活學習節奏大都是隨著已是中學生的姐姐,比如早上為了權衡上學、上班的時間,他會跟姐姐起床時間一樣,大家一起吃早飯,然后把英文閱讀放在早上完成,這樣下午他的時間就比較寬松,低年級作業少,這樣每天都會有一至兩小時的自由時間來玩。如果放學后還有興趣課的話,還能安排開。

上周因為讀書會學習到慣例表一項,我才正式和兒子把每天的事情做成了慣例表,正式開始使用執行,結果他愉快地接受了,自己主動管理自己時間,不用我提醒就會去上面看事項,打勾,對于未完成事項自己覺得有必要還補做,這些都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我猜想是因為他受到姐姐使用幾年慣例表潛移默化的影響,很習慣使用表格來管理自己,包括前面幾年,我對孩子“花時間訓練”,生活習慣與技能的培養的鋪墊,應該是現在順利使用慣例表的重要原因。


下面一張,是兒子讀原版書《夏洛的網》的表格(幾年前女兒也是用這樣的表格)每天讀書進度,步驟也是表格的形式來完成的,讀完一項劃個勾,就這樣一課一課地進行了幾個月,完成這本書需要六個多月。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們是規劃過的,一共37課,每課泛讀兩天,精讀三天一課,這樣算下來,如果每天都讀,至少需要185天,但實際在執行過程中,不大可能百分百完成計劃的,一定要留下冗余時間,比如哪天突發事情沒空讀,有時生病了,有時外出游玩了,這些要在計劃時就考慮進去,因為不是寒暑假,大部分時候生活是穩定的,所以就計劃七個月時間讀完這本書,定下來之后,就按部就班地開始讀了。而且考慮計劃的科學性,把英文閱讀時間放在了早上,這時候頭腦清醒,精力旺盛一些,而且兒子早上上學晚,有足夠的時間在家閱讀完后再去上學。背古詩也放在早上,一般15分鐘左右就可以背完兩首,另一項自主閱讀初章書則大部分時間正常讀,如果時間緊張或沒時間就不讀了,做為機動項目。


接下來說下寒暑假計劃,這個假期是比較長的時間段,一般我們會在假期前做簡單準備,比如必需的書單購買,課外班時間安排協調,假期開始時就正式做計劃,把學習、玩、運動幾大塊時間規劃好,放假期間如果沒有特殊情況,正常執行就可以了。


如果有旅行安排,出門時間比較長,計劃里需要完成的事情就會沒有了,這個時候,就要想好,跟孩子商量,計劃的事項如何處理,是延遲還是帶著做,哪些是主要的,需要堅持,哪些是次要的,可以調整,一般在假期開始時事情比較多,做著做著,到后面就越來越少,越做越輕松。

所有的計劃都是要圍繞目標來做的,計劃的時候就要考慮近期的重點是什么,我們要做什么,怎樣來實現?每天要投入多少時間,這個投入時間分配在哪個時間段?是長期計劃還是短期計劃?一層一層往下延伸,如果會的話,可以畫個思維導圖,一目了然地看到自己的需求,更重要的會比較有全局觀,你會有一個大致的規劃在心里,規劃有了,定計劃,再執行。幫助我們更好地提高做事的效率。人無論學習還是做事,效率很重要,日積月累,效率高的,到了后面會產生微小的加速度在前進,循序漸進、厚積薄發,就是這個道理。

幫助孩子做個日常慣例表,孩子就好比一列火車奔跑在軌道上了。家長只要適時追蹤慣例表,比天長日久地說教、催促、嘮叨要輕松得多,而且還培養了孩子管理自己的能力,自律的能力。

隨著孩子不斷長大,生活自理能力越來越強,日常慣例表慢慢就成了學習計劃表,一個中學生的生活跟小學生還是有比較大的差別的。


這個圖是女兒初中的學習計劃表,看項目就知道,都是學習內容,是為了協調各科學習內容,主次重點而專門做的表格,看上去太緊張了,因為里面的休息、運動時間都是粗放的,孩子根據自己情況自己安排中間休息時間,因為科目多,作業時間也不固定,尤其自主學習時間不能穩定下來,但大部分時間都可以做到,這樣一個表格,也是經歷好幾個月時間才調整好,好處是孩子能安排各科學習時間,兼顧復習與拓展,專時專用,保證閱讀時間,時間長了,現在她初二了,表格雖然做了,經常不用看就知道自己該做什么,到了什么點兒做什么事,就象腦子里有個慣例表一樣,不至于盲目和浪費太多時間,這樣學習生活就比較穩定,效率高。

前面我提到,在日常慣例表執行過程中,要不斷使用鼓勵,當孩子主動去完成他的事情時,用描述性鼓勵把孩子做的事描述一下,或者孩子能夠主動地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事項,這本身就值得鼓勵。鼓勵會增加孩子的內在動力,讓他們愿意繼續努力向上。

做個日常慣例表不難,前面我用的例子都是我家使用過的表格,我也做不到象有的家長那樣事無巨細,連做個周慣例表都覺得太麻煩,我能做的就是愿意每月換個表,大框架上管理監督孩子一下,把自己從繁忙的瑣事中盡量解脫出來。

在日常慣例表的背后,在要求孩子尊重規劃的背后,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花時間訓練”,這一步的努力,才是慣例表順暢實行的關鍵。

大家都知道,孩子小時對時間還沒有太多概念,他們可能不知道洗漱,換衣服需要多長時間完成,半小時能做多少事情,作業完成多久才合適,時間觀念的培養也是需要教的,除了時鐘,還有定時器的使用,都是必要的,而且更考驗家長的耐心,并不是孩子大了,自然就應該會這會那了,就知道時間寶貴。

目標和過程之間的差距,需要很多理解和練習,在時間充裕不趕時間的時候進行。即使是孩子充分參與下制定出來的慣例表,也一樣需要有充分的練習時間來配合。

關于“花時間訓練”,分享給大家魯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戰》中的部分內容:

孩子在許多日常的任務中都需要明確的訓練。當然,孩子可以從觀察中得到許多知識,但我們不能單靠他這樣來學習每一件事。他需要被訓練如何穿衣,如何綁鞋帶,怎么吃,怎么洗澡,怎么過馬路;再大一點兒,要學怎么幫忙做家務。這些不是從偶爾發表的評論,或在他們該完成某些事時用責罰就能學會的。訓練時間應該是常規的一部分。

如果我們不花時間去訓練孩子,我們將花更多時間去糾正未經訓練的孩子。不斷的糾正,無法“教”會孩子,因為批評是會令孩子沮喪和惱怒的。如此一個沖突的結果,孩子會決心不學。而且,這種所謂的“糾正”經常是不奏效的。

任何技巧的訓練都需要不斷重復的練習直到熟練為止。每個技巧應該分開來學。對孩子的學習要有耐心和信心。一個令人愉快的歡樂氣氛,和一個成就的認可,讓父母和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都覺得很愉快。

把花時間訓練當成是生活的一部分,這是繁忙的家長們經常忽略掉的或者不知道怎樣才能做到的難題,需要大家一起體會,討論,學習。家長們也同樣需要“花時間訓練”,這是達到目標的必然過程。尤其你的孩子越小的時候,越需要好好去做。

最后編輯于
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通過簡信或評論聯系作者。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