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父母訓練營的第三天。
早晨一早我就起來做好了逐字版,因為晚上有會議,要到八點多才能結束。
到家后,洗澡,把娃給爸爸,九點半,我就開始了我的學習時間
現在,回來了已經十點半,孩子已經熟睡,我從床上爬起來。
我把今天的課程看了好幾遍,我覺得就內容上來說,今天的要比前兩天的內容要難一些。日常慣例表怎么做才有用,而不是做完了就可以的。這個是個實踐出真知的問題。
晚上趁著孩子睡前,我帶他做了一個睡前慣例表,僅僅列明了事項,沒有標注事項對應的時間安排,因為我想觀察他,看看他在每一件事上對應的態度,不評判,只是跟他說,所以今天就想先做一個表,等到后面我們共同去觀察,共同去給出解決方案,我覺得讓孩子自己去學會發掘解決問題的辦法最重要,方法都是可以學習的,但是思考是需要培養的。
今日關鍵詞:引導思考
R--啟發式的提問,那家長引導孩子一起制定慣例表,家長可以這樣說,你覺得從什么時候開始寫作業才能讓你在9點半之前睡覺呢?然后啊,引導孩子建立一個寫作業的日常慣例表,先做哪門課?再做哪門課,這些呢都有孩子自己來做決定,而且慣例表當中啊,可以包括一份作業的清單,可以用表格寫上語文啊,數學啊,英語啊,科學啊等等,可以讓孩子養成一個習慣,就是每寫完一份作業之后就可以在前面打上一個勾,證明已經完成了,那家長還可以說媽媽看到你還有一個小時就到了,睡覺的時間,你打算怎么安排你的作業時間呢?家長把安排作業的權利交給孩子,那這樣呢?我們的孩子才能夠逐漸逐漸的發展出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A1--話說我以前會跟孩子一起制定表格,但是通常我不能覺察自己,就會直接做了決定,沒有真正的跟孩子商量,去啟發教育,引發思考。
A2--現在我覺得欲速則不達,如果我今天晚上急于求成,就是想著要把孩子的睡前慣例表一定要做好,做完美,那么很大的可能性這張表沒有用,或者這張表就是我一個人認可而已,我需要在和孩子的相處過程中慢慢來,持續做,發掘其中的問題,引發孩子去思考,而不是我就這么一揮手解決了。生活當中,就是因為我們往往太急迫,太想要去怎么樣,覺得孩子不小了,再不怎么樣就來不及了,可是才這么小就來不及,人生長路怎么辦,在這場人生的馬拉松里,看中的是持續做,不是急吼吼的向前,太急于求成,結果沒有打好基礎,覺得自己做的多,但是收效甚微。這也符合永澄老師說的做少得多的概念。
寫到這里,我突然感覺到我理解了永澄老師說的“做少得多”的一部分概念了,不是忙忙碌碌的就能得到,做好底層邏輯的建設,搭好框架,流程順好,往往到后面事半功倍。
其實我這幾天處于一個非常難受的狀態,我找到自己的某一個突破點了,但是我又卡在了一個很大的問題上,就是我覺得自己的方向感很模糊,我有個隱約的亮點,但是太模糊,我不能清晰的看見,于是我非常的難受。今天在看了永澄老師的三層系統的問題,我覺得自己處在悖論層,當下有問題,我覺得是各個元素的關系之間的問題,我急于把各個元素都要抓在手里,而且是現在就要。當然這些元素很重要,但是時間空間不對,要拉開時間的維度來看事情,但是我還是不懂的如何整合資源、升維,還有那個不一樣的東西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