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書是一本創業指導書,作者是彼得·蒂爾,是著名的天使投資人,其中最著名的投資就是投資Facebook,他是第一個投資Facebook的投資人。作者告訴我們壟斷市場的價值,遠離競爭模式。因為競爭會扼殺創新,從作者早年的學習和創業經驗可以得到印證。早年作者也是競爭意識強烈的學生,經過自己努力考上著名的斯坦福大學,也是三好學生,標準的高富帥。但后來的一段經歷改變了作者對競爭的看法。有一次他想考取最高法院的書記員,但是沒有考上,從此走上了創業之路,跟伙伴創辦了Paypal(電子支付工具),期間與馬斯克(特斯拉創始人)創辦的X.com公司競爭異常激烈,竟然還有員工買了手榴彈,準備炸掉X.com公司,作者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馬上制止了這種惡性競爭的行為。從此作者對競爭有了新的反思,意識到競爭帶來的后果。
? ? ? ? 從作者角度看來,競爭最起碼會導致如下兩個問題。一是過度關注競爭對手。二是跟風。過度關注競爭對手,容易讓創業者忽視自身發展和客戶利益。以當年微軟和谷歌競爭為例,兩家巨頭因過度關注競爭對方,從而讓蘋果公司有可乘之機,谷歌做了Chrome瀏覽器,想搶占微軟IE瀏覽器的市場份額,微軟也不甘示弱,開發來Bing搜索引擎,來反擊谷歌的搜索業務。但是蘋果公司不跟他們直接競爭。反而從一個不起眼的產品iPod做起,實際就是一個MP3播放器,只不過,這個產品更極簡,用戶體驗更好,從而吸引了大量的粉絲。微軟和谷歌因過度關注對方,反而給了蘋果公司從邊緣切入的機會,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2013年,蘋果一家的市值是谷歌和微軟市值之和還要高,就可見一斑。有時候,過度關注對手,你很可能忽視潛在的競爭者。競爭帶來的第二個問題是跟風,因為你關注現成的競爭對手,對手做了某個功能,你很可能抄襲。同樣,對手也會學習你產品中的優點。最終的結果是同質化,各家公司做出相差無幾的產品,競爭的唯一優勢就是:低價。如果進入到拼價格階段,已經是最惡劣的競爭狀態,想想當年滿大街的MP3和電腦硬件生產商就知道。據統計,那些具有社交障礙的創業者,反而更容易創業成功,原因是他們不跟風,更愿意做自己擅長、熟悉和喜歡的事情,并不會因為現在火什么就做什么。市場的競爭原理,來源于物理學。實際上,市場經濟并不合適這套競爭理論,因為市場是動態的,那怕你某個領域做到第一,也不一定是正確的,這里面有時勢的原因,也是創新者的窘境。舉個簡單的例子,那怕柯達在膠片相機市場做到了第一,但隨著數碼技術的興起,如果不能及時轉型,之前的優勢,反而變成了包袱。事實上,大公司轉型比戒毒更難,因為有太多利益鏈,如客戶、友商和資本市場等,本質并不是CEO所能決定了。因為越是大的公司,組織架構越規范,流程越完善,流程意味著固定,這跟創新中的不確定性有著天然矛盾的。但物理學定律是恒定不變的,市場卻是變化的,人的需求也會變化。所以,產品一定要有差異化,想辦法壟斷某個領域就很有必要。
? ? ? ? 那創業成功的秘密是什么呢?就是要想辦法壟斷,只有壟斷才能產生壟斷利益,并且更可能關注長遠。像美國有很多航空公司,雖然他們總營業額比谷歌多,但谷歌一家公司的利潤比所有的航空公司都高,并且高出了100多倍,航空公司平均下來只能從每個顧客身上贏利37美分。原因是谷歌只有一家,它是壟斷企業,而其他航空公司是完全競爭,只能拼服務和價格,他們更可能做出犧牲長遠利益來換取短期利益的舉動,這是市場完全競爭無耐的選擇。而谷歌只有一家,并且完全壟斷,他們更可能關注長遠,如無人駕駛、太空技術、人工智能等未來技術。谷歌也提出“不作惡”的口號,這種口號也只有壟斷企業才能有的專利。另外,國外的推特,在還沒有贏利的情況下,還能得到大量資本的投資,原因正是推特很可能代替傳統媒體,并形成壟斷,而傳統媒體終會被代替。
? ? ? ? 既然壟斷這么重要,那我們應該如何實現壟斷?前提就是要避開主流,走差異化路線,必要的時候,要跟領先者反著走。作者提出4個實現壟斷的方法。
? ? ? ? 方法一、專利技術。這個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專利,更多是一種領先程度,你的技術要比對手的好上10倍以上。正如當年目錄搜索時代的雅虎,被谷歌代替時,谷歌就做到了10倍的提升。以前用雅虎的目錄搜索,是按分類去尋找的,當分類不多時,這種方式還是可行,但隨著互聯網網站的指數級增長,顯然這種方式不能很好地解決用戶搜索的需求。谷歌通過一個簡單的輸入框方式,快速準確地找到用戶所需的信息,極大地方便了用戶,特別谷歌的PageRank算法,可以為用戶更方便地找到有價值的網頁。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微信,大家還記得沒有微信的年代嗎?當時收一個圖片,還要費用,而且速度很慢。根本談不上體驗。就連發信息,都要1角錢,成本很高。但現在微信出現了,信息收發完全免費,而且還可直接發送圖片,建立群聊之類。前后對比,你就可以知道什么叫10倍改善。如果你做一個產品,只是好一點,很可能不能成為競爭力,你就要思考是否創新方向有問題,或者是否要轉型了。
? ? ? ? 方法二、網絡效應。互聯網的魅力所在之一,就是有網絡效應,這也加劇了競爭程度,因互聯網技術本身是跨地區的,全天侯服務。傳統行業的競爭對手可能只是方圓五公里的,但互聯網時代卻是全國,甚至全世界的。這也是為什么說互聯網公司更容易形成網絡效應的原因,當然成功的畢竟是極少數。網絡效應要生效,并不是一開始就廣撒網,恰恰相反,我們要先從小切入點,小群體切入。這里面也有科學根據的,有一個叫“鄧巴數”,就是說一個人能正常維護好的關系人脈是150人,多了會疏遠,小于150人的群體最容易達成共識,這點在《引爆點》一書有說明。事實上,Facebook絕大多數的社群都是在120人左右,就可見一斑了。而且Facebook剛起步的時候,也是從一個較小的哈佛大學網絡起步的,并不是全國鋪開。通過哈佛大學,影響到相鄰的大學,慢慢擴散到全國,甚至全球。所以,做網絡效應時,要注意這個原則,先從小群體做起。
? ? ? ? 方法三、規模經濟。這也是為什么互聯網很多產品都是先從免費做起的原因,主要是想快速搶占市場份額,做未來的市場。正如推特,那怕沒有贏利,還得到大量投資者的追捧,因為他們看中的不是現在的價值,而是未來可能壟斷的價值。其實道理很簡單了,如果你不免費。萬一同樣的產品,而你的競爭對手免費,那你就很被動。想想微信,那怕注冊一個賬號要1分錢,就會涉及到很多東西,如銀行卡綁定,最重要的是,一個是免費產品,另外一個是收費產品。一涉及到收費,用戶就開始有了價值判斷,考慮的東西會更多。但免費,就沒有這樣的顧慮。所以,我們要用最快的速度搶占市場,前期的投資必須的,作為CEO,要把融資放到日程中來。
? ? ? ? 方法四、品牌優勢。品牌才是價值鏈的頂端,也是利潤最大部分,很多公司,如蘋果公司,就是品牌優勢的代表。蘋果公司自己抓品牌和設計,其他的,如生產,外包給富士康,并且把開發應用的權限開放給開發者,形成一個強大的生態系統。包括寶馬、耐克,其實都是品牌經營者,他們生產其實都是外包的。以寶馬為例,整個公司其實只剩下三個部門,分別是發動機研發部、總裝部和銷售推廣部,其他的如后視鏡、內飾等,都是外包給其他公司代工生產的。本質他們抓住自己的長板,他們很清楚品牌的價值,而且只有品牌才是長久的,也會成為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因為品牌是無法復制的,那是違法的。
? ? ? ? 總結,本書從不同案例,說明壟斷的價值,也通過對比完全競爭企業和壟斷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劣,是一本很好的創業指導書,它告誡創業者要自律,防止直接模仿,要勇于創新,走差異化路線,尋找直接的壟斷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