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文學的情節指的是展示人物性格、表現人物關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發展過程。
但民間故事的情節不是這樣的,它不是正常的發展過程,而是狀態的改變,既包括人物狀態的改變,也包括事態的改變。表現在最簡結構上,就是矢量的“轉折”。
轉折是矛盾和沖突的結果。
在民間故事中,主人公在無數可能的行為方式中,絕不會選擇問題解決的最佳方式,相反,他總是會一意孤行地選擇那些快意恩仇的,容易產生誤會,富于戲劇性的、反常的行為方式。故事這么安排的目的,就是要激化矛盾、制造沖突、醞釀緊張氣氛、實現狀態改變。
因為只有這樣,故事才會緊湊、有趣、好看。我們試想,如果主人公足夠理性冷靜,與對手進行了良好溝通,雙方化干戈為玉帛,那就沒有故事了。
所以說,故事情節的形態標志就是轉折。
“無論神話還是抒情詩,戲劇還是史詩,遠古的傳奇還是現代小說,作者的目的都是要創造出會使讀者‘入迷’的緊張。”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不會因為故事主人公在該出手時沒出手、該說清楚時沒說清楚而惋惜了。
祝英臺要是事先把話都說清楚了,梁山伯及時趕到祝家提親,兩人結成美好姻緣,那就再沒有“梁祝故事”了。
當然,明白了這一點,所有的故事也就變得無趣之極,因為你已經知道那些動人心弦的情節都是按套路生產出來的,結局你也猜到了,緊張感沒有了,趣味性也消失了。
所以說,研究故事和聽故事是兩碼事,聽故事是有趣的,研究故事是無趣的。
梅蘭芳曾經說過:“旦角戲的劇本,內容方面總離不開這么一套,一對青年男女經過無數驚險的曲折,結果成為夫婦。這種熟套,實在膩味極了。
這種熟套,實在膩味極了。為什么從前老打不破這個套子呢?觀眾的好惡力量是相當大的。”對于梅蘭芳來說是熟套的東西,對于偶爾看戲的觀眾來說未必是熟套,所以,梅蘭芳浸淫其中早就膩味了,但觀眾依然興致盎然。
故事中永遠不變的套路,我們稱之為“元情節”。
民間故事的元情節基本都是圍繞正面主人公而展開的:1. 主人公接到挑戰;2. 主人公經過一段艱苦歷程;3. 主人公戰勝對手;4. 主人公獲得獎賞。在元情節基礎上,可以不斷插入二級情節、三級情節。
確定了情節,我們就可以規劃推進情節的人物行為。人物在這一場景下為什么會選擇這樣的行為而不是那樣的行為,是因為他們受到了一些游戲規則的制約。
我們將故事中驅動或約束人物行為的游戲規則稱作“驅動設置”。對于每一個具體的故事類型來說,都會有屬于該類型的核心情節,以及推進核心情節的“核心驅動設置”(簡稱“核心設置”)
在故事分析中,我們只有找到關鍵性的轉折,才能確認關鍵性的情節,找出情節背后的核心設置。如果我們將故事的最簡結構圖進行再簡化,變成“示意圖”,會更容易找到關鍵性轉折。
核心設置一旦確立,其他都只是細枝末節的問題。核心設置就像一部自控發動機,一旦開始運作,故事就會在傳播中自動組織情節,不同的講述者可以圍繞該設置不斷更新版本,重復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