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了很多書,讓你復述的時候卻總是卡殼?看了很多爆款文章,輪到自己寫的時候還是無從下手。或者作為一個文科生,有沒有覺得自己不是學數學和物理化的料?對于理科,有沒有一種畏懼感,覺得這不是自己所擅長的?
還記得我高中的第一次數學考試考了30多分,那時候我急的都哭了,這樣子的成績如何考上大學。后來經過努力,還是只能達到及格線,于是對學習數學一直都有恐懼。
那時候的我,好像對于概念理解,都不是很準確就開始盲目地做題,遇到不會的題就請教他人,學會了這道題,下一道題可能又不會了。于是陷入了無效努力、低質量學習的循環里面。
現在的家長對于孩子的數理化的學科也很恐懼,覺得自己已經忘記了十幾年前學過的知識。需要通過請家教來輔導孩子。或者讓孩子在小學階段就開始接觸奧數等學科。
我們往往在這個問題上過度注重結果,比如考試考了多少分,這道題會不會做?能不能得滿分?而很少去思考我做不了是不是因為我的學習方法有問題?
在《學習之道》這本書中,作者從腦科學和心理學的角度,來教導人們用適當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不僅僅適用于正在備考的考生,也適用于在職場的成年人。
人的思考模型有專注模型和發散模型。當我們在解答某個問題的時候,這時候大腦開啟的是專注模式,而這時候我們的思考往往會受思維定式的影響,這些思維定式來自于我們之前所學習的知識,形成的觀念。我們都有這種經歷就是在一個問題上不得其解的時候,再細研究,基本會讓你更加抓狂。而這時候去下個洗手間或者干點其他的事情,往往這時候靈感就來了。我們把這個瞬間稱為發散思維。
大家所熟知的愛迪生,他的發明很多都來自于頭腦似醒非醒的瞬間。當他研究不出結果的時候,他會去睡覺,躺在椅子上,手上握著一個球,在搖晃中,球掉落的瞬間,有時就會有新的靈感。
放輕松,神經過度緊張往往會讓大腦處于專注思維的模型。《迷茫時代的明白人》中羅振宇提到個人創業的第4個階段:躺倒。講的就是放輕松,讓新的靈感來刺激你,而不是焦慮地四處探索。專注模式有了初步思路之后,發散模式的靈感才源源涌現。
面對多樣化的信息, 我們想要通過聯想和理解概念將零散的信息進行組合起來記憶,這種將信息碎片組成的集合,就是組塊。如何進行組塊呢?我們先集中注意力集中在需要組塊的信息上——理解其中的概念——獲取背景,在更寬廣的視角去看待,知道何時使用。
記憶分為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工作記憶是在大腦中對正在處理的信息進行瞬間及有意識加工的記憶。長期記憶就相當于頭腦中的倉庫。一般來說工作記憶可以容納四個組塊。而我們的工作記憶可以通過間隔重復的方法達到長期記憶。運用回想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每天入睡之前回想當天學到的知識點還有安排明天的計劃。
在這本書里,作者給我們介紹了看待學習的新方式。根據大腦的優勢和弱點,運用好我們的發散思維和專注思維。番茄工作法25分鐘專注學習,之后5分鐘放松是一個很好提高專注力的方法。書里總結了10個好的學習法則:
1.運用回想。(是學好知識的關鍵標志之一,少做標記,當你看完某個章節的時候,可以看著別處回想你剛所看的內容)
2.自我測試。
3.對問題進行組塊。
4.間隔開重復動作。就好比我們健身做器械練習,練習一天后可以休息一天讓肌肉放松。
5.在練習中交替使用不同解題技巧(這不僅僅對于學生學習,對于成人學習來說就相當于切換視角去看待問題)
6.注意休息。
7.使用解釋性的提問和簡單類比。如何將難懂的概念類比成簡單的事物,我覺得這點羅振宇老師的邏輯思維音頻課可以學到很多。
8.專注。集中注意力學習后給自己適當獎勵。
9.困難的事情最先做。最清醒的時候做一天當中最困難的事情。
10.心理對照。想象過去的你,對比通過學習能夠成就的那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