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才,就在剛才,看到一段話:有人不慎落水,路人聚而欲救之。一人說,落水者是公務員,路人散去一半。另一人說,是公安局的,又散去一半。又有人說,看上去像城管,路人皆散去。猛然有人說,是證監會的,路人蜂擁而回,以石投之,讓他活著上來那不是坑死人嗎?突然有人驚呼,是老師,眾人皆紛紛跳下將其撈起。此人正欲感謝,眾人答:“你悲慘地活著吧,這樣我們才不會是最底層。”
? ?我很難過,因為我是老師。看到過很多編排老師的段子,也有老師自編自嘲的,每看到一次,心底里都會涌出一股說不清道不明的悲涼。記得上學的時候,讀到的都是對老師贊美的話語,在當年純真幼小的心里,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的典范,是到死絲方盡的春蠶,是學者,是圣人,是偶像。可是,后來,當我也加入了這個行列,老師怎么就變成了被家長責問得啞口無言的懦夫、被各級任務恐嚇得噩夢連連的抑郁癥患者、被教師法騙得有冤難辯的傻瓜、被學生折磨得遍體鱗傷的可憐蟲???
? 看看我身邊的同事們, 個個都是叫苦連天,“幸福感缺失”成了我們所有人患的一種通病。仔細想想,“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是人們對教師奉獻精神的頌詞,但換一個角度看,也是對教師心理倦怠狀態的生動描述。當一位教師產生心理倦怠時,會表現出如下一些特征:首先是生理耗竭,經歷倦怠的教師常會表現出身體能量被過度耗盡、持續的精力不濟、極度疲勞、頭疼、腸胃不適、高血壓、失眠、神經衰弱等癥狀,飲食或體重突然改變。其次是認知枯竭,表現為教師的空虛感明顯加強,感到自己的知識無法滿足工作需要,尤其是難以勝任一些變化性的工作。不能適應知識的更新和不斷變化的教學要求,懷疑自己,感到無能和失敗,進而減少心理上的投入。再次是情緒衰竭。教師感到情感資源被極度的耗盡、干涸,工作滿意度低,對工作的熱忱與奉獻減少,對學生缺乏同情感和支持,不能忍受學生在教室里的搗亂行為,甚至表現出焦慮、壓抑、苦悶、厭倦、怨恨、無助等消極情緒。進而就是價值枯竭。表現為價值觀和信念突然改變,個人成就感降低,對自己工作的意義和價值的評價降低。認為工作是一項枯燥乏味機械重復的繁瑣事務,因而無心投入。
? ? 從 教 十 七 年, 早已沒了剛畢業時的激情,人至中年,職業倦怠感越來越明顯,“幸福”這個字眼在我的職業里越來越陌生。可是,我很不甘心!我一定要找到一條路,一條通往幸福大門的路,一路掃除心理倦怠,重獲人生最美的光環。
? ? 蘇格拉底教育弟子的故事又閃現在我的腦海里——
? 有一群年輕人到處尋找快樂,但是卻遇到許多煩惱、憂愁和痛苦。他們向蘇格拉底詢問快樂到底在哪里?蘇格拉底說:你們還是先幫我造一條船吧。年輕人暫時把尋找快樂的放在一邊,找來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鋸倒了一顆又高又大的樹,掏空了樹心,造成了一條獨木船。獨木船下水了,年輕人把老師請到船上,一邊合力蕩漿,一邊唱起了歌來。蘇格拉底問:“孩子們,你們快樂嗎?”
? ? ? 學生們齊生回答:“我們快樂極了。”
? ? ?蘇格拉底說 :“ 快樂就是這樣,它往往在你為了一個明確的目標忙得無暇顧及其它的時候,突然來到。”
? ? ?是啊,快樂就是這樣!
? ? 當我們每天糾結于當老師的價值在哪里,為什么要當老師這些虛無的問題的時候,我們遇到的只會是煩惱、憂愁、痛苦。不如心無雜念,做好當下該做的事。鉆研一課教案,美美的上好一節課,和孩子敞開心扉的聊一次,全身心投入的搞好一個活動···在我們忙得無暇顧及其它的時候,快樂就會這樣——突然來到!
?最重要的是 ,我們不要去看遠方模糊的事,而要做手邊清楚的事。活在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我們可以用雙手去處理煩人的日常工作,但不要把它搞到肝,肺,血液里。工作——讓你忙著——是精神病最好的治療劑。如果你“假裝”對你的工作有興趣,這一點點的假裝就會使你的興趣變成真的,也可以減少你的疲勞,你的緊張和你的憂慮。
? 世間萬事萬物,都可用兩種觀念去看它,一個是正的、積極的,另一個是負的、消極的。這就像錢幣,一正一反,該怎么看,這一正一反就是心態,它完全決定于你自己的想法。你認為自己是什么樣的人,就將成為什么樣的人。煩惱與歡喜,成功和失敗,僅系于一念之間,這一念即是心態。
? 心態擺正,我們就可以享受教育、體驗幸福,我們可以用多元、多姿、多態的幸福觀詮釋著什么是教師的幸福。我們要學會減輕負面情緒,做一個對自己最貼心的醫者,醫好自己,救贖自己。學會讓自己安靜,把思維沉浸下來,慢慢降低對事物的欲望。把自我經常歸零,每天都是新的起點,不管我們多少歲,只要對事物的欲望適當的降低,會贏得更多的求勝機會。所謂退一步自然寬嘛。
? ?遇到心情煩躁的時候,喝一杯白水,放一曲舒緩的輕音樂,閉眼,回味身邊的人與事,對未來可以慢慢的梳理,既是休息,也是冷靜地前進——我一直認為,思考中的人總是進步的。學會調整情緒,盡量往好處想,遇到棘手的事情,冷靜點,然后想如何才能把它做好,你越往好處想,心就越寬,越往壞處想,心就越窄。
? 閑暇之余一定記得廣泛閱讀,就算很忙,也要忙里偷閑。閱讀實際就是一個吸收養料的過程,讓自己的頭腦充實也是一種減壓的方式。人有時候就是這樣的,肚子里空空的時候會自然的焦急,尋找食物,大腦空了的時候也會焦急,這正是你的求知欲在呼喊你,要活著就需要這樣的養分。熱愛生命,每天吸收新的養料,每天要有不同的思維,多學會換位思考,盡量找新的事物滿足對世界的新奇感、神秘感。
?不論在任何條件下 ,自己不能看不起自己,哪怕全世界都不相信你,看不起你,你一定要相信你自己,因為我相信一句話,如果你喜歡上了你自己,那么就會有更多的人喜歡你,如果你想自己是什么樣的人,只要你想,努力去實現,就會的!只有用真心、用愛去面對你的生活,你的人生才會更精彩!
? ?幸福是人的終極生活目的,是每個人的必然訴求。布萊希特在他《三個芬尼》的歌劇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只是在追逐幸福,殊不知,大家追逐幸福,而幸福卻在追逐著你。但是,幸福也不是天上的餡餅,它不會按照隨機的原則掉到一個人的頭上。獲得幸福,需要準備,更需要能力。有一顆善于總結、善于思考、善于寬容、善于發現與善于感恩的心,才會從生活中汲取養料與快樂、收獲幸福。
?老師——親愛的自己,還有我親愛的同行們,我們不是經常自嘲說可以當警察:因為整天在班里破案;可以當主持人:因為整天為公開課想游戲和花招;可以當演員:因為一會態度和藹一會暴跳如雷; 可以當清潔工:因為整天掃地、擦玻璃;可以搞工藝美術:因為整天寫黑板、布置教室;也可以當作家:因為整天寫計劃和論文。那么,讓我們再多一項技能,當一回醫生吧,醫好我們自己,因為——幸福感缺失,是病,得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