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風鈴丿
愛與分離是人生兩大主題,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愛,知道如何去愛一個人,或許這才是真正的成熟。
有時候我常常在想,這個世界是不是存在一群人選擇不婚,選擇孤獨終老。
其實這個世界上就是有這樣一些人,希望自己喜歡的人可以永遠不要回應自己。
“如果對方喜歡上這么差勁的自己,想想就很無聊。”
就是會有人這樣想啊。無法實現的愛才浪漫,就請讓我帶著這份無法實現的愛浪漫地死去。
1999年7月,駕車閑逛的高曉松,在對外經貿大學門口撞見了沈歡,全身一震,荷爾蒙在在身體里蠢蠢欲動,看到沈歡高曉松像被電了一下,觸電般的感覺。
第二天,他求哥們介紹認識了沈歡。沈歡,又白又漂亮,但和高曉松一樣“瘋顛”,被稱為“女高曉松”。
兩人一見面,立馬就對上了眼。才戀了三天,曉松就覺得找到了一輩子想找的那個人。他對沈歡說:“我們結婚吧。”沈歡心生歡喜,但又有些遲疑,沈歡害怕這是一個抓不住的未來。看到沈歡遲疑的表情,高曉松拿起煙蒂就往手腕上杵,兩只眼睛直盯盯的看著沈歡,那眼神堅定而又有力。男人認真的時候是很迷人的,沈歡最終沒有抵的住那鏗鏘有力的承諾。
高曉松的朋友曾經說道:“有次我們一起吃飯,旁邊坐著記者,高曉松一手抱著歡子,一手給我看他腕上的傷,幾枚灰藍色的印痕,清楚刺激。這些印痕是高曉松向歡子求婚時,用煙蒂一次一次燙上去的。燙到第三次時,歡子同意了。”
這種求愛方式又俗又痞,但青春而又熱血。兩個“瘋癲”的人在一起的生活就像過山車,一會兒蹦到峰頂,一會兒又跌入谷底。2001年,兩人婚姻終于走到盡頭。原本想好一輩子就這么生活了,沒想到最終卻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后來,高曉松回憶這段感情時,用了“基礎性的崩潰”一詞。他投入太多,也傷得很重。
于是他又上路了——又去尋找他的詩和遠方。
身體或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
愛,有時候就是一種奮不顧身和縱身一躍。愛,有時候也是一種相濡以沫的陪伴。
幾年后,高曉松通過好萊塢的面試,開始為好萊塢一家公司工作。也許是運氣好,也許是緣分,
在洛杉磯,他遇見了留學生徐粲金,又開始了一段浪漫銷魂的愛情。相戀一段時間后,他倆去迪斯尼玩。
那天雨下得特別特別大,過山車正瘋狂轉著圈時,高曉松突然喊了一句:“嫁給我吧。”
她說:“好啊。”
高曉松沒聽清,再問:“行嗎?”
她大聲說:“好好好!”
當晚,兩人就直奔市政廳去領證。沒想到美國結婚,還需要證婚人。兩人站在門口,愁眉不展。哪知又來了一對結婚的,也沒證婚人。“于是我們就互相證婚,把證領了。”高曉松的愛情,就是這么浪漫熱血。
他和很多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勇敢而又隨遇而安。
有些人就是永遠使出渾身力氣去愛,從不給自己留后路。
其實在愛情的世界里不存在什么失敗,相愛時有過的真誠、幸福、甜蜜,這其實已經夠了。
世界上只存在真誠或者不真誠的戀情,而不存在成功或者失敗的戀情。
以無數個明日以及無數個夜晚,無數次回到初遇的那天,每個以青春為名的日子,都是一首首泛著光的詩。
如今我們一個個都在忙著追求“標配人生”:房,車,存款,婚姻,孩子……卻忘卻我們最該擁有的東西。
生活本身是沒有色彩的,你將它涂成灰白,它就贈予你冷清淡漠,你賦予它彩虹,它就還你一根甜甜棒棒糖。
生活雖然有時候一地雞毛,可我們仍然要歡歌高進。
只有這樣有一天等我們老了躺在床上走不動了,才有勇氣說出“不負此生”這句話。從現在起,把所有自己想做的事情都做完吧,我們沒有多少時間了,時間真的是太快了。恍惚間我們就老了。
美好的婚姻,就是選一個對的人。
李健的妻子叫孟小蓓,李健一直叫她“小貝殼”。李健第一次見到小貝殼的時候,他10歲,她才5歲。李健爸爸說:“這小姑娘長得像俄羅斯姑娘。”這句話,讓李健從此記住了小貝殼。
李健上了清華后,小貝殼很崇拜,經常向他請教問題,久而久之,兩人便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只是后來我沒想到,她會讀到博士,知道的東西比我還多。”
李健在四合院寫歌的那段清苦日子,離開水木年華后,李健也看不到未來,也害怕自己根本走不出去。生活就是這樣,我們無法預知明天和意外到底哪個先來。
小貝殼一直默默挺他,甚至還養他。如今,李健火成“萬人迷”后,記者問他:“你知道么,很多女人都愛你。”李健說:“我對女人充滿了關愛和尊敬,但我不會跟女性走得太近,也不可能離婚。我也喜歡很多女孩子,但遠遠欣賞就夠了。我們可以欣賞很多人,但不一定要去占有她。”
很自然清新的對話,愛其實就是一種久處不厭,隨遇而安。
而離開校園之后,我已經做好“接受平淡”的準備。畢業前我們可能會想戀愛就是每天送花、甜言蜜語,工作就是宏圖大業、精彩紛呈。
但其實,現實不是這樣的,我來描述一個生活中常見的景象:老公在看電視,夫人在織毛衣,孩子在寫作業,一晚上沒多少話,到點兒熱水泡腳,洗洗睡了。大家覺得,這種日子怎么樣?
可能大多數人都會說,快離了吧?對于相當多的四五十歲的人,這就是最幸福的一種生活狀態。真實的人生不會天天都在放禮花,也不會天天都送玫瑰花。
看到一段話,特別特別認同:“愛情里最棒的心態就是:我的一切付出都是一場心甘情愿,我對此絕口不提。你若投桃報李,我會十分感激。你若無動于衷,我也不灰心喪氣。直到有一天我不愿再這般愛你,那就讓我們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如果你注定要走,我一路引吭高歌。人生南北多歧路,君向瀟湘我向秦。隨果而受,境去不留。
想起張愛玲的短文《愛》來:于時光的茫茫荒野里,逾千萬人之中,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遇見了那個人,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唯有輕輕地問一聲,“哦,你也在這里嗎?”
愛,有時候是一種不期而遇,就是遇到對的人。那什么又是對的人?? 對的人就是從來不會以愛的名義綁架和控制你,而是會讓你活出自我,相處不累,活得像個自己。哦,原來對的人就是讓對方活的像個自己,而不是變成某個人。
這幾年,聽的越來越多的都是,合適的結婚對象,而不是嫁給愛情。似乎大家普遍覺得,結婚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找個條件可以的,就差不多得了,從來沒有考慮過,兩個人之間是否存在愛情。所以在婚姻的世界里出現了“得過且過”。
我最佩服的就是那種人,即使自己一個人,還是去菜市場買菜,回來自己把飯菜做得很精致,然后自己一個人吃飯,吃完自己洗碗,并且享受這個過程的人。兩個人的時候,另外一個人互相幫襯著把生活過的極致。(如果在生活中碰到這種人要抓住)
要么找到一個這樣的人,要么成為這樣的人。
美好的情感,就是用來浪費的。
我想和你擺弄花草,不為買賣,只因喜愛;我想和你賴在咖啡廳,不談創業,只顧扯淡;我想和你泡在書店,不為裝逼,只是看書…………
人生很多事現在不做,以后就不會做了。不要在追不上的時候,才去追,不要在味道盡的時候,才想品。
找到一個很適合的愛人,就是遇到兩種感覺:“一種是安全感,一種是歸屬感。”
安全感就是你確定對方不會走,歸屬感就是你確定你自己不會走。
把自己準備好,對的人總是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