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次分析了《伯夷列傳》第一段的邏輯。司馬遷想從歷史上選出能體現(xiàn)“讓”德的列傳人物來開始列傳一體,考慮到許由等人的事沒有多少根據(jù),不予立傳,于是選了孔子經(jīng)常提到的伯夷叔齊。接下來,司馬遷就開始說伯夷叔齊的事跡了。
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軼詩可異焉。其傳曰: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yǎng)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扣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nóng)、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于首陽山。由此觀之,怨邪非邪?——《史記·伯夷列傳》
譯文:孔子說:“伯夷、叔齊,不老記著以往的惡事,因此心中的怨意就少。”“追求仁德而得到仁德,又有什么可怨的呢?”我為伯夷兄弟的用意深感悲痛,看到(那些)逸詩有(值得探討的)特別之處。他們的傳記上說: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想把王位傳給叔齊,到父親去世之時,叔齊要讓位給伯夷。伯夷說:“這是父親的遺命啊!”于是便逃走了。叔齊也不肯即位,也逃走了。國人只好立孤竹君的第二個兒子為王。這時,伯夷、叔齊聽說西伯昌善于贍養(yǎng)老人,“我們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達(dá)(那里),西伯去世了。武王用車載著西伯的神主,追謚為文王,東進(jìn)征伐商紂。伯夷、叔齊拉住武王的馬而諫阻道:“父親死了卻不安葬,還大動干戈去打仗,稱得上孝嗎?身為臣子,殺害國君,稱得上仁嗎?”周王左右的人準(zhǔn)備動手殺掉他們,太公說:“這是義人啊!”扶著他們離開了。武王摧毀了殷商的暴虐統(tǒng)治,天下都?xì)w附于周朝,而伯夷、叔齊卻以之為恥,堅持道義,不肯吃周朝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中,采食薇菜。到了快要餓死的時候,他們作了一首歌,歌辭說:“登上那西山啊,采那薇菜呀!用暴力取代暴力啊,不知道這是錯誤的啊。神農(nóng)、虞舜和夏禹,倏忽辭世啊,我輩歸向何方?哎,命道衰微了啊!”(二人)最終餓死在了首陽山中。從這些記載來看,伯夷、叔齊是怨呢,還是不怨呢?
讀這一段,我有兩個問題。首先,孔子為什么說伯夷叔齊“不念舊惡”,這個“舊惡”是指什么?根據(jù)什么說他們“不念舊惡”?其次,“軼詩可異”,異在何處?
對于第一個問題,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中的解釋是這樣的:“舊惡……一說此惡字即怨字,舊惡即夙怨。”“蓋二子惡惡嚴(yán),武王伐紂,二子猶非之,則二子之于世,殆少可其意者。然二子能不念舊惡,所謂朝有過夕改則與之,夕有過朝改則與之。其心清明無滯礙,故雖少所可,而亦無所怨。”你看,其實錢穆先生也只是猜想而已,整段的第一個字是“蓋”,大概,不確定啊。孔子吧,喜歡說話只說后半部分,前半部分的論據(jù)總得讓人去猜,真當(dāng)他的學(xué)生,思考一番之后不能體會,還能屁顛兒屁顛兒跑去問個究竟,可憐我輩,就只能各憑本事了。總之,這個問題,我是沒有找到答案的。
第二個問題,“軼詩可異”,異在何處?這里的“異”應(yīng)該是就孔子的觀點“求仁得仁,又何怨乎”說的。伯夷叔齊作詩:“神農(nóng)、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司馬遷看到這個,覺得這是怨詞,是牢騷話啊,伯夷真的不怨嗎?這與后面司馬遷說“由此觀之,怨邪非邪??”可以相互印證。也就是說,司馬遷對孔子的觀點持懷疑態(tài)度。
伯夷到底怨不怨,各有看法,認(rèn)為兩人不知變通、死守君臣之禮的,肯定也大有人在。讀歷史有個“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問題,站在現(xiàn)代人的立場去評價古人,這是很不公平的。我個人認(rèn)為,孔子的“求仁得仁,又何怨乎?”才是一句真實中透著殘忍的評價。
如伯夷叔齊,為求仁守仁,舍家棄國,餓死首陽山。如果他們有怨,那又是怨什么呢?怨父親不該欲立叔齊?怨周武王不守仁義?怨世道衰微?還是怨他們自己不能改變這世道?
現(xiàn)代社會多以社會地位、物質(zhì)來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而忘了“求仁得仁”這一個古老但卻最貼近人性的標(biāo)準(zhǔn)。當(dāng)然,我并不是說每個人都去追求“仁”,我們可以把“仁”換成任何想要的東西,如健康、幸福、友誼、財富、聲名等等,你要什么,勉力去做,最后也真的得到了,那有有什么可怨的呢?這里面其實還有一個隱含的事實——追求一樣?xùn)|西,是必然要付出代價的。在整個追求過程中,我們要保持有付出代價的心理準(zhǔn)備。如果走到一半,回頭發(fā)現(xiàn)自己付出的實在有些多,開始猶豫到底要不要繼續(xù)。這時,再拿“求仁得仁”的標(biāo)準(zhǔn)來權(quán)衡一下,你到底最想要的是哪一個?如果還是保持初心,那你就繼續(xù)走,反之,大可退而求他仁。整個過程,不管付出多少,都沒什么可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