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課100|奢侈品的邏輯》
我是不關注奢侈品的,實在沒有那個需求--主要還是沒有資金,而且確實沒有到那個審美。就是一個限量版的包包放在我的面前我不僅看不出來品牌,也看不出來好。對于現在的我來說,這樣挺好的,把注意力用在需要的地方。
顏色有黑白,但是在黑白之間有長長的灰色地帶,現在越來越感覺,任何事物都有極端的兩面,但在兩面之間有個叫做“度”的物種在把控全局。愛馬仕是在高價和品味之間尋求平衡,實際上這也是他們的高端用戶眼中的性價比--雖然不普通人眼里一點都不劃算,但是在高端人士那里,自然有自己的邏輯,品味得稱得上價格,當然不是越貴越好,貴到沒人買就不行了。
愛馬仕的柏金包那么貴,卻還是供不應求,而這種供不應求是刻意營造出來的。物以稀為貴,保證利潤的大前提下,為每一款高貴的包包找一個好主人。《北京遇上西雅圖》上湯唯飾演的女主角是一老板的情婦,每當過節老板不能陪湯唯時就給她買一款包包,電影上有個鏡頭,湯唯在大街上擺攤要賣掉她的那些包包。
同一品牌內,越是低端的類別,標志就越明顯。竟然是這樣。想來也是,錢剛夠拿出來炫耀,舒適品味都在其次,重點是讓人知道“我買的起國際大牌貨”。而自己大牌到一定程度,追求的就是舒適品位,不會再一味追求品牌標志了,只需要內行認可自己的品味,其他的普通人,不認可更好,說明他還沒有到那個品。
柏金包的誕生有一個特別好的故事,而這樣的故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故事本身也成了賣點。
過猶不及,把握好其中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