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iWork套件里名氣最大的就數Keynote,每一次蘋果發布會里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很多標志性的特效和圖例也深深的烙上了蘋果的風格,例如,拿數字說話的高反差柱狀圖、餅圖,總結成績時「轟然墜落」的「Million」,還有文字內容交換時「立體翻轉」的精巧細節等等。發布會的「扭曲力場」總是很強大的,總是不留神的被帶入到演講內容里,我想這或許正是發布會成功的原因之一,Keynote只是承載演講者想法的平臺,最終吸引人的是圍繞這些畫面所展開的故事和語言所營造出的對未來的期許。
學習Keynote最好的方式就是動手實驗,掌握了熟練的技法才有可能更從容的來表現想法,除了看幫助,下載運行《WWDC 2014 Keynote 內容解析》中的Keynote范例文件能更快的對Keynote形成一個整體概念,知道Keynote能做到什么,又有那些需要借助外部的其他軟件來協助完成。
了解了一個軟件的邊界以后,再來梳理軟件的邏輯和功能就只是一個拾遺補漏的過程了。
和PowerPoint的不同之處
雖然兩者之間在基礎格式上是能兼容的,但是演示文稿的精確性要求實際會讓它們彼此相互排斥,因為很多的效果和字體、動畫、頁面過渡密切相關,這些部分往往是雙方不兼容的區域,如果不想打開以后面目全非,重復勞動,還是不要在它們之間轉換并對兼容報以期許。
在操作體驗上,Keynote中對于對象的選擇很方便,點擊對象句柄區域的任何地方都能快速的選中對象并進行移動,雙擊文本框才是輸入文字。這一點上PowerPoint的做法剛好相反,點擊文本框直接進入文字輸入狀態,如果想要移動對象,那就需要精確的將光標移動到句柄框線上,否則你就繼續輸入吧,這點很折磨人,也是上手Keynote以后再也不愿意用PowerPoint的主要原因。
移動調整對象時的輔助線和坐標值動態顯示是Keynote另一個易用性超過PowerPoint的地方,另外拖動指針圈選對象,Keynote里只要從畫布空白的地方開始圈選,只要「經過」的對象都會被選中,換到PowerPoint里選擇對象簡直是個夢魘,要么把「選擇窗格」打開從列表里選,要么框選整個對象才行,對于邊界不可見的文本框你就蒙吧。
說了不少對于PowerPoint的怨念,不過也有一些功能Keynote沒有,例如,SmartArt快速圖表,還有藝術字和對文本的漸變填充。
Keynote的模板和「頁」
和Pages一樣,新建Keynote同樣是從模板的選擇開始,同樣的模板還區分4:3和16:9兩種比例模式,選擇那種就和你要的投影輸出設備有關了。和Pages不同的是,Keynote文稿創建后還可以通過「文件-更改主題」隨時切換其他風格的模板(模板主要包括:背景、插圖、樣式),而且每個模板實際上是一組包含多種版式布局的「頁」,添加新的幻燈片的時候可以由其中選擇對應的版式。如果要修改或形成自己的一套模板,到不必也添加這么多版式,修改或保留幾個常用的就可以了。
Keynote里的母版指的就是通常我們說的模板,③點擊「編輯母版幻燈片」進入「母版幻燈片」模式之前,所有的操作都是對當前幻燈片的,這里在概念上容易混淆的是①「更改母版」,更改母版只是切換當前幻燈片的模板版式的入口,并不是修改母版(模板)的入口。
進入「母版幻燈片」模式以后,左側的導航欄顯示的是當前包含的所有版式的母版幻燈片,右側④會對應顯示「母版幻燈片布局」,可以像修改普通幻燈片一樣修改或刪除母版頁面。退出母版模式有幾個途徑,可以點擊⑤導航欄圖標選擇「退出母版幻燈片」,也可以由⑥「顯示」菜單中選擇退出。
文稿幻燈片的編輯中,如果點擊頁面空白的地方(不選擇任何對象),此時右側的面板顯示的就是頁面的設置項,②「格式」中修改的就是當前頁的背景,設置的不滿意想回到母版原來的設計時,通過⑦「格式」菜單選擇「將母版重新應用到幻燈片」就能恢復到母版原有的風格。
Keynote中的「更改主題」就是切換不同的模板,頁面的「文稿」設置中甚至能重新調整整個文稿頁面的比例(4:3或16:9),如果內容原本就是基于對應的版式創建的,套用其他的主題對內容的影響很小。左側的導航欄會顯示當前的模式是正常的「幻燈片」還是母版編輯器模式下的「母版幻燈片」。
幻燈片的頁是內容的基本單元,通過切換點擊左側的導航圖標,可以在四種頁面視窗布局中切換。默認的「導航器」布局能直觀的預覽到頁面的內容,而且可以拖拽調整頁面的順序和縮進,縮進可以用來折疊同一個主題下的頁面,令內容更易于組織和管理;「僅幻燈片」布局能給編輯區域帶來更大的空間;「看片臺」布局用來總覽所有內容,便于全面的調整頁面「過渡」和順序;「大綱」布局用來查看或給頁面進行命名更方便直觀。
頁面右上角的方塊表示頁面包含「演講者注釋」,右下角的藍色三角表示頁面具有「過渡」。被跳過的幻燈片編號為空。
和頁面播放有關的設定
幻燈片的播放控制其實就兩種:一種需要人工參與按鍵「在點按后」,一種通過計時器「自動」播放。同一個頁面內的多個「構件」之間的動作還多一個相關性的設定,可以決定是跟隨某某之后動作,還是和某某一起動作。如果頁面內的「構件」對象包含多個「在點按后」,那么在響應完這些動作前,你只能在當前頁徘徊。
在排練過程中,如果幻燈片沒有按你預期的那樣演示動畫或者翻頁,由以上3個地方就能核查出原因所在。
- ①演示文稿類型的選擇可以控制整個文稿的幻燈片播放,通常我們在瀏覽整個幻燈片是可以用到其中的「自行播放」,這樣不用敲鍵盤,靠個舒服的姿勢走馬觀花的看一遍。
- ②開始過渡決定的是當前頁的播放,是等待按鍵后的「在點按時」,還是「自動」就跳轉到下一頁。通常這里都是設置「在點按時」,只在不需要停頓時自動跳到下一頁。例如,嵌入視頻的頁播放完成后自動跳到下一頁的文字頁,或者為了某些動畫效果自動跳到下一個「克隆」頁。
- ③頁面內的「構件」對象的「起始」設定同樣會影響頁面的繼續,構件動作都完成后才會執行②中的頁面過渡。如果想進入這一頁的時候某個對象的動畫就自動開始,這里需要將第一個構件對象設置為「過渡之后」,這樣當頁面加載時動作才會自動運行。
頁面「之外」的對象
幻燈片的頁形象的來看,更像是攝像機的鏡頭畫面,我們能看到的是拍攝到的內容,但是畫面之外還可以有很多其他準備進場的構件對象,例如在設定頁和頁之間的「神奇移動」的過渡效果時,當前頁的畫布外已經放置一個對象,然后到后頁中將對象擺放到合適位置,最后回到前一頁將過渡動畫設置成「神奇移動」。播放時就會有對象從頁面擠進來的效果。
調整頁面的縮放比例,可以顯示更多的畫布外空間。如果擺的太多以至于看不見了,那么只有用「command+A」全選所有對象然后移動到可見范圍以內了。
圍繞幻燈片的頁,還有一些只給編輯者看的內容,例如:菜單項「顯示 - 顯示演講者注釋」開啟的幻燈片底部的注釋區域,在頁面內標注用的「批注」。批注主要用來對構件和頁面元素進行補充說面,演講者注釋可以用來放演講關鍵詞和提示性的簡短描述。
Keynote播放時顯示的「頁」對于演講者和用戶來說是不同的,演講者的畫面中會顯示時間和定時器、當前頁和下一頁預覽,而觀眾只會看到當前頁。
在沒連接Apple TV或者投影儀的時候,通過菜單項「播放 - 預演幻燈片顯示」也可以進入預演播放頁面,可以開啟計時器走一邊整個幻燈片,對演講的時間有一個把控。
連接到Apple TV以后,Keynote中直接「播放」,幻燈片內容會自動顯示到Apple TV上,不需要進行任何其他設置。安裝有虛擬機的用戶需要注意選擇輸出連接到那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