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小白
01
人好像很容易陷入兩難的境地。
比如前陣子,有人在分答上問我,是做新媒體運營好還是做文案好;今年高考的表妹問我,是學教育好還是學金融好……
這讓我想起前段時間的一個段子——“如果高曉松和吳亦凡同時追求你,只能選一個,你選誰?”
我發現,認知越淺的人越容易陷入選擇糾結癥。好比我認識的七大姑八大姨,最經常說的就是“哎呀,當初選錯了”。嫁人的時候選錯了、事業方向選錯了、小孩上學的學校選錯了、孩子大學的專業選錯了、媳婦或女婿選錯了……
“如果當初我跟XX就好了,人家當初窮小子一個,現在身家……嘖嘖嘖。”
“如果他當初選擇傳媒專業就好咯,這樣他的特長才能發揮出來啊。”
“早知道當時要在XX買房子,買了下半輩子就不要愁了!”
但倘若,機會重新來過,你覺得他們就會選對了嗎?不一定。選擇這件事,永遠不能以“后見之明”來看。
好比同一件衣服,掛在櫥窗里和被你收入囊中,你對它的評價是不同的。不屬于你的時候,你覺得它很好,一旦擁有了可能就覺得沒那么好了。
就像紅玫瑰和白玫瑰。如張愛玲所說的,選擇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墻上的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選擇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跟歌里唱的一樣: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所以,一旦你選擇了A,并知道選擇的后果后,再去看B,大多時候都覺得自己是不是選擇錯了。
02
一件事情發生之后,我們是站在一個100%已知的結果前,自然可以分辨哪個選擇更好。用選擇后的“后見之明”來看待當初的選擇,對選擇本身是極不公平的。只有在面臨兩個甚至多個選擇時,去搖擺,才有意義。
可是,大多數人的問題,并不是真的做了個不明智的選擇,而是習慣把所有現在的不順或相較之下的劣勢歸根于當初的選擇。
沒嫁給初戀窮小子的阿姨,現在也算過得不錯,只是在丈夫生意不順時,得知了初戀男友已經身價上億,于是把自己目前的困境推給了當初的選擇。
現在做著一份得過且過工作的兒子,月薪卑微,身為母親就覺得孩子當初是大學專業選擇錯了,如果選擇一個能發揮他長處的專業,做著對口的工作,不至于是這樣的境地。但她忘記了,工作不順難道全是因為當初志愿選擇錯誤的原因嗎?為什么有那么多沒從事專業對口工作的人,卻能在職場風生水起呢?
正如孫圈圈談到的:我們越是把所有的問題轉嫁給選擇,在做選擇的時候就越是困難,然后在選擇之后,就越有可能會出現“我選錯了,好后悔”的感覺。
關心則亂,對選擇也是這樣。當我們過度關注一個問題時,視野就會受限制,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選擇。即選了這個,得到不好的結果,那么另一個選擇肯定好。這其實是一種“選擇狹隘”,是人為地給自己設置選項限制。
03
選擇糾結癥的人,怕的是選錯。但實際上,總以馬后炮的心態來看,不管怎么選都是錯的。想要讓自己逃離選擇糾結癥,首先要做的,是正視選擇。
人之所以在兩個選擇之間搖擺不定,是因為選擇的影響因素眾多、互有利弊。好比女生找男朋友,一個是你喜歡的,為人成熟穩重體貼但經濟基礎不佳,一個經濟實力雄厚但你對他無感。這時候,選擇糾結癥就來了,要選哪個?
很多人會向我拋出一些職業選擇的問題,我通常都會問,“你到底最想要什么?”,其實不僅是職業選擇,任何一個選擇都一樣,現在的你“最想要什么”決定了哪個選擇對現在的你更好。
繆志聰在《只要3步,輕松擺脫80%的選擇煩惱》一文里,提到一個更好做出選擇的理性方法,個人覺得很實用,在此分享下。
首先,為了搞清楚你究竟想要什么。你在面對選擇的時候,可以悉數寫下你選擇的標準。好比你要找工作,那就把你想要的工作的標準一條條列出來,想到什么就寫什么。全部寫完,再從中選擇最重要的3-7條標準即可。
接著,比照著你現在面對的選擇,寫出它們的實際情況。
為了更好地理解,我舉個例子,你找工作的提煉出的標準是“錢多事少離家近”,而現在有兩份工作供你選擇。
你需要從中選出你覺得最重要的標準,假設是“錢多”。那么很顯然,工作A更符合你的期待。但工作A需要出差、加班,如果你想減少加班、出差,你愿意把“錢多”這個標準降到什么地步呢?假設你愿意降到6000元。也就是如果工作A,不需要那么頻繁出差、加班,一個月給你6000元,你也愿意干。
再接著往下對比第三條標準,工作A離家遠,若假設它可以變得離家近,你又愿意拿薪資的多少來換?假設你愿意用薪資下降1000元來換“離家近”,那這時你能接受的月薪就是5000元了。
當每條標準都對應完之后,你還是看你最在乎的“錢多”這條標準,這時,這張表實際上就變成了這個樣子。
也就是說,在“事少離家近”一樣的條件下,調整后的工作A仍然更符合你錢多的標準,那么你就可以選擇工作A了。
小結一下,這個方法就是列出你期望的標準,把目前的選擇和標準進行匹配,選出最重要的那條標準,其它的標準比照最重要的標準進行調整,全部調整完畢,再看最重要的那條標準,就可以做出選擇了。
可能你會覺得這個方法太過理性,但人生沒有如果,只有結果和后果,在選擇時正確看待選擇,會讓你減少后悔的概率。
04
當然,很多時候,我們面臨的選擇并沒有這么的“非此即彼”。
多數人之所以會陷入選擇糾結癥,是因為他們只看到了兩個選項,而忽略了其它可能性。實際上,在選擇的困境里,你有很多的“第三選擇”。
就像困擾很多人的“是去大城市還是回老家”的問題一樣,難道只有去大城市和回老家兩個選項嗎?你完全可以有個Z計劃嘛。
我認識一位93年的男生,也面臨了“大城市or老家”的選擇,后來他決定去上海。因為他有退路,在老家父親人脈資源廣,如果在上海沒打拼出一番天地,那還可以回來,在老家過上在他人看來還挺滋潤的生活。
這個選擇方式,就是古典老師在超級個體里提到的“ABZ方式”。
A計劃指的是我們目前擁有的,B計劃是暫時無法開始的計劃,Z計劃是指我們的退路。在上述例子中,A是到上海一無所有的開始,B是最好能混出一番天地,Z是回到老家運用父母的資源開始生活。
很多讓我們糾結的選擇,一套用“ABZ”,就變得清晰起來了。
因此,在做選擇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難道我只有這兩個選擇嗎?我有沒有自己的Z計劃?
別去想那么多“早知道”和“如果”,認真的對待每次選擇就好。選好了,并給自己留下了退路,那就努力讓你所選的選擇變成正確的那個。因為選擇只是一個開始,選擇之后如何去做,才是核心關鍵。
—END—
相關內容分享:
本文為原創,如需轉載,請發送簡信聯系我的經紀人South_Lin
作者簡介:林小白。熱衷旅行,熱愛寫作,正過著白天寫公文、晚上寫故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