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非常忙,需要考慮的事情很多:俄語學習,年底各個科目的考試,年級論文,貓群寫作營以及與合作伙伴微信公眾號運營等等,甚至連修水管都要我自己擼起袖子親自上陣。
忙碌的背后,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但最讓我感到受益匪淺的,是自律的力量。那么在這次寫作群的第一篇文章里,讓我們鼓勵一下自己,談談自律。
認識一個朋友叫橙子,她每天的午餐就是水煮秋葵、希臘酸奶、一小塊松餅再加半個蘋果。你沒看錯,就是半個蘋果,這還是在一上午高強度工作之后所食用的午餐??吹剿奈绮?,我相信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頭牛。
到了每天夜晚,應該靜坐養身的時候,我們還在大肆攝入高油脂高熱量的食物,并且完全沒有要克制的意思。隨著歲月累積,身體的負荷越來越大,最后崩塌。
我問過她:“你餓不餓?”
她說:“我所攝取的熱量與營養已經達到標準了,而且我也沒累到在工作臺上,對吧?”
她已經是通過理智分析,把自律做到了極致,將這種習慣融入了自己的血肉,一到飯點,身體自行操作,將每頓飯都安排到完美。能做到這個地步,任何人都會變得無比活躍與積極,自然就不會落后太多。
曾經有個著名的心理學教授Walter Mischel,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
她召集了數百名4歲的小孩,讓他們呆在一個房間里,房間的桌上,放著一塊棉花糖或者餅干。她告訴小朋友:她會離開房間一會兒,桌上的零食可以吃掉。如果能等到她回來的話,就會獲得雙倍的糖果和餅干。教授離開后,有些小孩一分鐘也等不及,就吃掉了零食。有些則可以等上20分鐘,獲得雙倍獎勵。
實驗的有趣之處,在孩子們長大后的表現。
1981年,參加過棉花糖實驗的653名孩子,都已經進入高中,Mischel給他們的父母和老師,發去了調查問卷。結果發現,不擅長等待的孩子,普遍更有行為問題,無論是在學?;蚣依锒既绱恕K麄兊腟AT成績較差,不擅長應對壓力環境,注意力不集中,交不到朋友。而能夠等待15分鐘的孩子,比只能等待30秒鐘的孩子,SAT成績平均高出210分。實驗還在進行。在孩子們進入而立之年后,兩拔孩子也出現了明顯不一樣的表現。
那些不擅長等待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體重超標,沾染毒品。而擅長等待的,則普遍獲得更大成就,身體苗條,家庭和睦。
我也是經過無數次的改變與嘗試,才明白自律的意義。
如果非要給自律下一個本質的定義的話,其實它是指一個人對自身與現實的卓越的認知能力。重點在于《卓越》。
現實中的確不乏因為覺得自己應該努力,應該忍耐,應該奮斗而早起學習,推遲滿足感的人。但是這種人的自制力只是建立在一種虛無的意義感之上,而在現實中沒有明確的實際的落腳點。所以他們的這種自制力只不過是一種暫時的假象而已。
人類的一切行為在最本質上的動力來自于趨利避害,一個人是否擁有自制力,也是在于他對于趨利避害后的衡量。如果他相信自律的【利大于害】,那么根本不需要外界的強制,不需要他如何努力,他自然而然的就能夠去選擇自律。
而重點就在于兩點,第一,他選擇自律后的結果的確是利大于害。第二,他認同并且相信選擇自律后的結果的確是利大于害。
是啊,在現在這樣一個社會里,我們很容易聽到努力有個屁用,美化墮落,相信不勞而獲等片面想法。
很多人都說,努力了也不能成功。
很多人都說,成功不全都是努力,也需要很多運氣。
很多人都說,干嘛那么逼自己呢,人生就這樣一次,我們應該適當放縱。
但無論是從學業、生活、還是職場,自律都是最最最重要的因素。
曾經做過這樣一個研究,專家調查了200個大學生,調查他們各種性格與習慣對于自身成績的影響。這其中包括:開心,快樂,積極,勇敢,樂觀,消極,自卑,自信,內向,活潑等一系列30多項內容。但是沒有一項是與成績有決定性因素的。
唯有自律,是與成績好壞直接掛鉤的,這項標準甚至比IQ還要重要。
因此,羅伊?鮑邁斯特在《意志力》一開頭,就說了這樣一段話:不管你如何定義成功:家庭美滿,擁有知己,腰纏萬貫,經濟有保障,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心靈健康,內心富足等等,往往都要具備幾個品質。
心理學家在尋找這種品質時,一致發現:自律,才是它的重中之重。
曾有人說,自律使我們與眾不同,自律令我們活得更高級,也正是自律,使我們獲得更自由的人生。假如我們像動物一樣,通過喜怒哀樂來判斷自己的行動路線,那我們只不過是被自己的情緒奴役了,我們不是在選擇,而是在服從。而我們,應當做情緒的主人,將自律延伸到自己的血與肉。
要記得,那通往自由天堂之路,唯有一種方式可走:以身體為盾,以努力為劍,以自律為法,全力相迎,去往自己要去的遠方。
而在今后的時間里,每天認真寫作,認真讀書,認真成長的我們不就是自律的最好體現嗎?這種沒有任何理由的堅持,對自己負起最大的責任,都是克服恐懼,克服懶惰,克服自己的最好判斷。不依靠別人,不再相信什么道理,不再欺騙自己,我們都在靜下來心認清現實,權衡利害。
因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在他權衡利害之后的最好的選擇。
那么,在以后的這段時間里,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