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上市公司年報新鮮出爐,財經新聞報道:某公司今年財報銷售收入大漲50%,凈利大漲50%!聽到這樣的新聞,我們是不是有立即沖進股市購買其股票的沖動?別急,千萬別掉坑里去。收入大漲,凈利大漲,可不見得真的值得投資。決定是否買之前得好好研究一下財報才行。財務報表分損益表、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今天帶你了解一下損益表,看完你就知道為什么不能貿然買入了。
什么是損益表
損益表,顧名思義:損失和收益。就是告訴你一家企業在這個財務會計周期內是賺錢的還是虧錢的。英文名P&L (profit, and loss 或者Income statement)。
林明樟老師在為了讓大家能快速的理解損益表的結構,用個人的生活收支出推導損益表。這其中的邏輯比較接近。對我們個人來講,我們其實都有這樣的觀念:
工資收入 - 每月各種花費 = 存下來的錢(或者欠的錢)
企業的損益表也是一樣的。營業收入減去各種支出就等于賬面上賺的錢或者虧的錢。
下面仍舊參考林老師的例子來說明損益表是什么樣的,如何閱讀和理解。
a.首先你有一份固定的工作收入。這個對企業來講就如同企業的營業收入或者銷售收入。
b.每個都得衣食住行,所以在衣食住行的花費其實就是我們為了維持正常生存所需要支出的費用成本。對應在在企業就是為了維持運營和銷售所要支出的各種費用成本。只不過企業的費用科目和人花費不一樣罷了,企業一般都有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研發費用,折舊費用和分期攤銷費用。
c.剩下的錢,你以為你能存下來。結果這時候家中老人生病了,或你的朋友給你發了一張請柬,這些都是需要你支出的。或者這個時候你買點彩票,突然中獎了,獲得一筆額外的收入。對應在企業中一樣有各種其他之收入或者支出,比如公司有一筆廢料賣掉之后就會形成一筆其他收入。或者公司由于質量問題或者環境問題,接到一筆罰單,這樣的話就會形成一筆其他支出。
d.如果你有房貸車貸等等,這時候你還需要支付每個月的還款。對應在企業中的就是企業利用外部的資金(比如銀行借款)要定期償還利息費用。
e.接著還要交納個人所得稅給國家(個稅一般都是在企業發工資的時候就代繳了,這里為了和損益表對照列在這里)。對應在企業中就是企業所得稅了。
d.最后剩下來的錢,這才是你真正每月能存下來的錢。d=a-b-c-d-e。對應的企業中就是我們的稅后凈利。
請對照閱讀下表。
在損益表中,還有銷貨成本和銷貨毛利這兩項,也非常容易理解:銷售收入 - 銷售成本 = 銷售毛利。
還有兩項營業利潤和稅前息前盈余,依據我們的個人的工作經驗中就可以推導出來:營業利潤 = 銷售收入 - 銷售成本 - 營業費用。
對于稅前息前盈余就更簡單了,它肯定是放在利息和稅收之前。
稅后凈利是公司總體賬面盈利的概念,凈利折算到每一股上,那就是每股盈余的概念。其實就是用稅后凈利除以公司總的股份數量。
前文我們講了損益表是反映一個會計周期是盈利還是損失。如果這個周期是一個月,那就是損益月報;如果是一個季度就是季報;同理,半年就是半年報,一年就叫年報。所以損益表就是這一個時期內,收支流量的統計匯總,統計了所有的收入和開支。如果有某項收支不在損益表中涵蓋,那么這個損益表就不合格。
怎么看損益表
我們一般人看損益表,就看銷售收入是多少,增長還是下降,然后就看凈利是多少,增長還是下降。經常看到一些財經報道,報道某個公司營業收入翻番,營業收入要增長百分之150等,聽到這些消息我們恨不得馬上就去買入這些公司的股票。這樣漂亮的增長數字,是不是真的代表了這個企業具有投資價值呢?答案是不一定。我們接下來說一說這個問題。
首先以分類的方法去分析營業收入
營業收入高,企業不一定好。大家可以從過往中很多大型企業倒閉的例子中可以知道,比如像諾基亞,摩托羅拉都營業收入非常高,但還是倒掉了。
所以,這里揭示一個財務世界中重要的概念:絕對金額沒有太多意義,相對和分類的觀念更重要。
下面我們舉個例子來說這個問題。下表是日本兩大社交網絡服務公司的應收內容分類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GREE的營收是MIXI的2.4倍左右,但是GREE的股票市值卻是MIXI的4.3倍多,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是GREE的長期穩定的收入就是會員收入非常高,占到了總營收的80%。雖然MIXI的廣告收入特別高,但是廣告收入的這個是跟經濟的景氣程度是有關系的,如果經濟不景氣,那么愿意投放廣告的客戶也會比較少,隨之收入就會大減。但是會員就不一樣,會員費用一般都是提前交很長時間的,讓企業有充足現金,而且會員一般不會輕易退出。
如果你早就想投資這兩家公司,對他們進行選擇的時候,就可以用以下幾種方法來去識別哪個企業有這種長久的發展潛力。
按照客戶來進行
要去用80/20的法則去看哪些客戶的貢獻占到了80%,如果一個企業的大部分收入都來自于一個大客戶,一般意義上來講可能會是一個壞消息。因為一旦大客戶為了追求更低成本而轉單,企業就沒有生意可做了。企業做生意就是需要長期穩定,所以就必須得有長期穩定的而且是風險較低的收入來源。這就如同我們投資股票一樣,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投資的第一原則就是控制風險。我一般去供應商拜訪,我就都會詢問供應商的營業收入來源,去看他們的大客戶是什么,有沒有在開發新的客戶。這樣初步判斷這個企業長期存活的能力,對于我們公司長久的供應能力的保證能力。
用產品線來進行劃分
比如像剛才講到的日本的這個例子其實就是按照不同服務項目收入來分類的,因為它是個互聯網服務型企業。比如你想投資徐工機械,那么你要對徐工機械的不同產品類型,它的銷售收入進行歸類分析,看不同類型的產品銷售收入情況,分析其增量潛力。
按照地域進行分析
仍舊以徐工機械為例,看徐工機械的銷售收入分布在哪些區域?比如說國內不同的銷售區域,國外不同銷售區。分析哪些區域增長比較好,哪些區域弱一些。再結合一帶一路的戰略推進分析銷售增長可持續性。對于房地產公司也是一樣,要看其銷售收入來自哪些城市哪些省份,判斷其增長潛力。
其次看企業在開源還是在節流
企業的利潤等于銷售收入減去成本。那么企業要想提高利潤率,那樣的辦法無非就是兩個,一個是提升銷售收入,另外一個呢,就是想辦法降低成本。這就是所謂的開源和節流。
這兩個辦法呢,無所謂對錯,但是一定要有所平衡,有所偏重,我有程度上,我個人認為提升銷售收入要比一味的降低,成本要更重要一些。
成本降低是向內部要錢,是有限度的,不管是產品還是運營成本降到一定水平,就不能再降了。總是有保證產品質量和運營水平的最低限度(即使在精益管理下),要再往下降低,勢必會影響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影響到公司人員團隊的士氣。而提升銷售收入是外生性的,收入的提升有無限可能的,做得好增長會非常迅猛。
通過對過去幾年的損益表的風險就可以看出公司在提升銷售收入方面所做的努力多,還是公司在降低成本方面付出的努力多。從這個方面可以看出公司的更偏重于提升銷售收入-進取性,還是更偏重于成本降低-保守型。在評判的時候最好還是與同行業內的其他企業進行橫向對比判斷會更加客觀一些。
企業凈利很高,為什么倒閉了?
凈利不等于現金
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下面倆種是兩個初創小企業,它的損益表在看哪個企業經營狀況更好呢。
表面上看張曉月的公司經營非常好的,盈利很高。但是很不幸,她的公司倒閉了。雖然盈利很好,但是它的現金流斷裂,導致破產。
早些年的臺資企業中國金屬和美國GRANT,也都是連年盈利,但就是因為資金斷裂導致破產。
所以說,凈利不等于現金。凈利再高,那也都是賬面上的,而不是手里的真金白銀。一般企業經營都是賒賬模式。產品交付給客戶之后往往要過幾個月才能收回貨款,這就是應收賬款。應收賬款都都是計入銷售收入的,但實際上錢卻沒有收回來,最終扣除成本后就會都記錄在凈利潤中。所以損益表上的凈利其實是一個估值,是一個虛值。
另一方面也告訴我們,我們看財務報表,不能只看損益表一個表,我們要損益表,現金流量表,資產負債表三位一體綜合來看。
練就火眼金睛識別假帳
在損益表上,有一些手法可以讓賬面的凈利增長,比如說該減扣的費用少撿扣一些,那么凈利潤也就高了。
一個常用的伎倆就是改變資產折舊年限
比如原來買的設備用三年折舊那每年折舊的費用就是1/3。如果便從三年變成了十年,那就抵扣的費用從1/3變成了1/10,少減扣的這一部分就變成了當年的凈利潤。但實際上沒有收入的增長,也沒有真實成本的降低,只是在賬面上看著多了。
另外一種伎倆是增加應收賬款
一些企業注冊另外一家企業,然后做虛假關聯交易。本體企業向新注冊公司虛發大量貨品,這樣的話可以增加主體企業的應收賬款額。表面上看起來銷售收入增加了很多。但到最終的事實是收不回來任何錢。
連續看5年的損益表
要發現這些伎倆,解決的辦法就是連續看多年的損益表。一般至少要看到五年。主要觀察兩點,第一看企業的記賬原則是不是保持一致。比如說折舊的年限是不是一直保持相同的年限;各種計提費用的比例是不是保持原則性一致。第二要看企業的凈利有沒有突然的增長或者突然的下降,要去詳細研究增長和下降的原因。
一般來說,一家公司的毛利穩定下跌的是合理的,因為那客戶一般會持續的要求降價,所以毛利會有穩定的下跌。
如果發現企業五年之內,毛利逐步上升,這說明了公司有持續的在做新產品的研發和升級,創造新的市場,帶動新需求。因為新產品的利潤一般都會比較高的。
如果一家公司毛利突然由原來的10%突然提升到70%,這可能是因為公司轉型到別的領域。有新的領域才可能有超乎想象的毛利率產生。但是要詳細的研究,也有可能是類似前文講到的,做假賬產生的。
如果一家企業的毛利由原來的百分之六七十突然降為百分之第20,那就說明公司內部的產品研發出了問題,或者有重要的變動,還有可能是企業所在市場上出現了強大的競爭對手,把市場給打爛了。
企業的經營的就像人一樣,不可能突然一下子病入膏肓,都會有一個緩慢的過程。所以,財務報表要至少看連續五年才能看出一個企業的真實狀況。這也是是股神巴菲特在看財務報表時,一次要看五年的原因之一。
盈虧平衡點
如果你開一家飯店,你是不是想知道每天有多少客人來吃飯你才能達到不虧不賺,這樣就知道每天有多少客人來吃飯才不虧錢。這個數字我們叫做盈虧平衡點。那么我們怎么計算這個盈虧平衡點呢。
在計算之前,我們得先理解幾個成本概念。
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就是不管賣多賣少,必須得花費的固定支出。對于飯店來講,飯店的租金,菜品的研究費用和裝修的折舊費用,管理費用等都是固定開支。
變動成本
顧名思義是隨著銷售量增加或者減少而變化的成本。比如說每一件貨品的材料成本,直接進行生產的操作人員的人工成本,和生產制作相關的其他的費用等都是變動成本。
如果銷售的產品總收入剛好等于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加在一起的總和,那就是剛好不虧不賺。這個銷售數量就是盈虧平衡點。
可以利用這個公式來計算:
銷售收入=單價*銷量=固定成本+變動成本
推導過程我們就不細說,直接給出結果。
盈虧平衡點=固定成本/(1-變動成本/原營業額)/單價
知道了這個盈虧平衡點,那我們在開飯店的時候我們就知道了,我每天需要招攬多少客人我們才能實現盈利。
對企業,我們也就知道了,企業的銷量達到多少才能實現盈虧平衡,我們要想實現更多的盈利,必須得超過這個盈虧平衡點。這個數字對于我們企業的管理人員做管理決策有非常大的指導作用。
上面講了這么多,相信你應該對損益表有了一定的了解了。也知道了不能簡單相信銷售收入多少,增長了多少,凈利又增長了多少。完全依賴這些數字去做投資決策可能血本無歸。對于開始提出的問題的答案就更明確了:不能貿然投資,需要仔細解讀損益表和其他兩張報表。
去找一家企業的財務報表來試試吧。看能不能看出點什么。
本文是學習林明樟老師《用日常生活學習財務報表》一書的學習總結。大家閱讀后如果還想進一步學習,請購買原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