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江曾祺先生的《吃食與文學》和梁實秋先生的《雅舍談吃》,文筆通俗易懂,立足于生活,記錄身邊的小事。莫言在獲得諾貝爾獎的后面對記者采訪,他表示回國后就第一時間回到孕育他文學作品的家鄉,《豐乳肥臀》《紅高粱》書名并不雅氣,但很受歡迎。很多優秀的作家,學者甚至哲學家,他們的形象并不是高高在上,不問世事的。
周三的課上,聽了孫正聿老師關于哲學的一個演講,雖然引用了很多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原文,但是整體的解釋貼近我們的生活依舊能夠聽懂,也很有吸引力。一位臺灣研究佛學的老師,每次來山東與同學們相見,都是和藹可親的,如同家中的長輩。
一個朋友和我說,他希望的溝通是高層次的精神交流,我問他讀書是為了什么,他回答:“為了活得明白,減少煩惱和痛苦”,我說“自己快活了,親人遠了是明白嗎?”他沒有回答我,我不知道他是否思考了這句話。
姐姐打電話聊天時說“有的人不食人間煙火,小玉你可不要讀書讀成這樣”。我笑了笑,其實我認為,那根本就不能稱之為“人”(為了避免挑撥離間的嫌疑這句話我并沒有對姐姐說)。《人間草木》首先,草木要是人間的,脫離了人間“草木”是不能存活的,同理:人是生活中的人。
很多人讀書讀著讀著就“迂腐”了,(至少我是那么認為),研究中國哲學,滿腦子倫理道德,卻說對“家”沒有感覺,這就是君子嗎?請問讀書有什么用?讓我們變成斷七情六欲沒心沒肺的人嗎?顯然不是的。
高中課本上說:哲學是使人生活的更好的智慧。人終究是要回歸生活的,學富五車也一定要是生活中的人。書本是人的書本,而人絕不能是書本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