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幾天看到摩登中產發表了關于人生越界的公號文章,里面列舉了上世紀末一些大佬如潘石屹、史玉柱、黃光裕的江湖事跡,我在評論區看到有人吐槽:總結性的東西都是回頭看,感覺像是馬后炮。
其實這位讀者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想法,上個世紀,這些大佬通過這樣那樣的轉變成功了,他們的事跡已經成為經典案例。那這個世紀,我們該怎么辦呢,我們就想要這個答案。
因為一貫填鴨式的教育理念,教會我們得到結果最重要,所以讀者只想要答案可以理解。
2
目前,國學私塾刮起一陣狂熱。很多家長打算讓自己的孩子去上這樣的教育課程,想讓自己的孩子在這樣的教育體系中成長。
我只想問這些父母,你們有真正理解咱們中國古代這些博大精深的巨作嗎,你們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好的運用這些知識嗎,而讓自己的孩子去讀這些課程的意義是什么?
我們從小學習的閱讀、寫作、數學、英語、最新的常識,雖然這套體系也有很多問題,但是我們的生活需要這些常識,我們的人生軌跡都是由這些常識積累而成,古先哲的內容的確很好,但不能確保孩子能掌握并運用,畢竟像電視上報道的類似李尚榮“神童”的孩子不多,父母不要急于讓自己的孩子走別人的人生路。
3
前一階段突然想讀《老子》這本書,其實這本書超薄的,通篇5284個字。
我想讀這本書的原因是我想完完整整的讀完很多名人自傳。以前我很愛買暢銷的自傳書籍,只要名人出了自傳,我都是會搬回家,但只翻看前面的50頁,最多看到100頁。就再也沒有興趣拿起那些厚厚的書籍了。
在霧滿攔江的書中,看到一個方法能解決我這個問題,我決定一試。
第一步:買書;第二步:背誦。
第三步:找一本現代人解釋《老子》的書籍。我現在在讀《老子他說》這本書,是對《老子》這本書的強化理解??赡芪易宰髀斆鞯奶^了第二步,在我讀這本書,不僅吃力還很慢。
第四步:就可以找任何的名人傳記來閱讀。霧叔在書中寫到:中國古先哲的智慧,不管撂在國內外的名流身上都管用。
或許能領略到中國古先哲中的精髓與智慧,我才有興趣去看名人的傳記,有興趣去了解他人的別樣人生。
這是一套系統的學習辦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而我們現在的教育體系也是這樣的原理,我們學習的數學、物理、化學,不僅僅是公式定理,它們能為以后的生活所應用。
那些想讓自己的孩子去國學私塾的家長,你們做好讓自己的孩子學習這套教育體系的準備了嗎。其實這套也不是不可以,它與我們現有的常識距離太遠,完全理解的花費很多的時間,尤其小孩來學,幾乎就處在背誦的階段了,其實是沒有什么作用的。
4
不管我們讀書,還是受教育,最終都是讓我們在生活中有用。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文為理用、理為文用。想想把數理理論,往人生上比劃,是多么酷的一件事。
將來的某個時刻:當你登上岳陽樓的時候,想到的是范仲淹;當你欣賞夕陽時,想到的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郁郁寡歡的李商隱;當室內發生大火時,會發現有股風刮過,那是高氣壓往低氣壓處流動所致。
我們的生命不就是要創造無數個“wow,原來我學過這些”的時刻嗎。就像文章最初提到的人生越界,需要我們自己去探索,才會發現未來的規律或許藏在過去的歷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