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抓住識字的黃金時間
閱讀要趁早,4歲以前的互動閱讀,可以提升孩子的智商。
有不少家長在后臺留言問:“不是說孩子不能識字太早嗎?網上很多文章都說,文字敏感期到6歲才開始,在那之前讓孩子認字的,都是拔苗助長。”
這個說法,是針對一種極端情況的,就是確實有些父母,特別喜歡讓孩子早點認字,于是孩子很小時就開始給他們灌輸認字,家里貼了很多認字畫,一會兒就考他一下:“哎,這個字念什么?”“哎,那個字什么意思?”甚至用威逼利誘的方法,多記住了一個字就獎一個冰淇淋,教了好多遍還記不住就滿臉生氣,讓孩子害怕。
讓孩子自然地學會認字,能記得更牢
這種做法當然不對,因為你這么教他,孩子只是機械地記住了這個字的形狀和讀音,但是對于這個字真正該怎么用,它在不同的句子里是什么意思,都毫無概念。這樣做,確實會拔苗助長,對孩子弊大于利,除了滿足父母的虛榮心外沒有什么作用。
但是,如果不是這樣極端的情況,孩子自然地學會認字,是在一種快樂、互動的情況下認識了一個一個的字,那就完全不同了。這個時候那些字對孩子來說就再也不是孤立的、機械的、沒有意義的形狀,而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他看得懂、能感覺得出來的信息。
一、讀寫萌發:識字能力是逐漸出現的
這個關鍵就在于一個叫“讀寫萌發”的概念,讀寫萌發是新西蘭科學家瑪麗·克萊提出的。她是針對一種普遍的誤解,比如前面那位家長說的,“6歲才開始文字敏感期”,好像一定要到6歲以后,由大人正式地教他這個字念什么,那個字什么意思,孩子才能學會讀寫。
但其實,克萊發現,孩子的讀寫能力是自然發展出來的,你給他豐富的文字環境,他自然就學會了文字。因為對于孩子來說,他可不像我們大人一樣,把文字看成多正式、嚴肅的東西,如果他是自然地接觸文字的,那文字也就是他生活環境中,很平常的一個東西,他也就會跟學會認蘋果、認橘子、騎自行車、系鞋帶一樣,自然地學會認字了。
所以,關鍵不是你孩子幾歲開始識字,而是他學會識字的方式是自然的,還是機械的。如果是用機械的方式,就比如我剛才說的,把文字與環境割裂開來,只管追求孩子能認出多少字的形狀和讀音,不管這個字在真正的語言環境里怎么用,那確實不好。
但是,如果你為孩子創建了一個豐富的文字環境,讓他經常自然地接觸到文字,在一個好玩、互動的過程中,可以說是主動學會了文字,那孩子就會越讀越愛讀,越讀越會讀,他的閱讀能力和認知能力就會相互促進,一起飛速增長。
二、閱讀也有馬太效應
這就是閱讀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是說兩極分化,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閱讀上的馬太效應,是著名認知科學家斯坦諾維奇提出來的。他總結了大量研究,發現小時候喜歡讀書的孩子,以后會更喜歡讀書,而且讀書的能力更強。
反過來,如果你家寶寶到了上學年齡之后三四年還沒有學會好好閱讀,那么以后可能造成長期的閱讀障礙和學習問題。所以,閱讀的馬太效應是說你家寶寶會越讀越愛讀,越讀越會讀,但是如果錯過了培養他閱讀的能力和愛好的時期,他以后可能就會越來越不愛讀,越來越不會讀。
為什么會這樣呢?斯坦諾維奇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閱讀能力和認知能力是相輔相成的,你家寶寶讀得越多,他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就越強,他的認知能力越強,就更喜歡讀、讀得更快了。
第二,閱讀能力和學習環境是相輔相成的。你家寶寶閱讀的本領越大,你就會給他拿更難的書看。他走在街上,看到的招牌、說明不再是天書,都成了他可以理解的有意義的信息了。這么一來,他能夠快速處理這些信息,又進一步刺激了大腦的發展,閱讀能力變得更強,所以這是一個閱讀的正循環。
舉一個我女兒的例子,我女兒被選為學校《愛冒險的卡梅拉》話劇的主角,是因為她背臺詞的能力比較出眾,她背臺詞厲害是因為她識字早,她能快速地理解和背誦老師給的厚厚的臺本,不需要一個字一個字地去學。
反過來,如果寶寶一開始有閱讀困難,那他的認知能力也會提升得慢一些,這會進一步加大他的閱讀困難,而且他的詞匯和知識增長得更慢,環境對他的刺激就更少,結果他的閱讀能力更難提升。
所以,閱讀能力高的兒童,和閱讀能力低的兒童,在語文能力、對世界的認識等等這些智力上的表現,差異會越來越大,強的越來越強,弱的越來越弱,這就是兒童閱讀的馬太效應。
因此斯坦諾維奇提出來,要重視兒童的早期閱讀能力,如果孩子一開始就有閱讀困難,就會進一步造成學習困難。長此以往,他們的知識和能力會逐步下降,并進一步在學業上落后,最后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不過,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閱讀有不同的側重點。孩子在0到3歲時候,主要是你跟孩子玩兒,以培養寶寶對書本身的閱讀熱情的互動閱讀為主,再逐步給孩子滲透一些識字意識。
那么,具體該怎么做呢?你怎么才能為孩子創建一個豐富、好玩的文字環境,讓他自然而又快樂地學會認字呢?這樣做的關鍵,就在于閱讀的材料,既要讓孩子覺得不難,能夠掌握,又要有一定的挑戰性,讓他每次都有一點小進步。
三、低年齡段的孩子,怎么選擇閱讀材料
這個道理說起來容易,但是操作起來不容易。最常見的錯誤,就是家長往往給孩子挑的書太難了,很容易讓孩子厭倦或者產生挫敗感。所以,我在這里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的特點來說一下,對于低齡段的孩子,該怎么選擇閱讀材料,幫助他們打下認字的基礎。
1. 一歲:大部分是圖片的童謠集,以及可以“玩”的書
這個大概的原則,是愛貝睿家長教練施樂遙老師總結出來的,她是語言教育專業博士,目前在英國的大學教書。她建議,一歲的寶寶看那種童謠集,里面要大部分是圖片,配上朗朗上口的童謠。
這個時候的主要任務,并不是讓孩子識字,而是讓寶寶對書產生興趣,讓他覺得書這個東西挺好玩的。而且,童謠有節奏感。我在前面講過,兒童對有節奏感的聲音總是特別感興趣。
你還可以選一些特別好玩的書,比如那種打開來后,出現紙疊出的城堡、小山、房子之類的立體書,也可以是那種用不同材料做的觸摸書,還有捏一捏就有聲音出來的叫叫書,讓他喜歡摸書、捏書,這也培養了他的精細動作能力。
2. 一歲半:主要是圖片的故事書和說明類書
孩子到一歲半以后,慢慢地開始對文字有概念了,但也不要著急教他認字。你仍然要選大部分是圖片,只有少量文字的書。這個時候,可以從童謠集慢慢過渡到故事書,或者說明類的書,比如講科學、動物等等,但是一定要注意,這個故事書的情節要簡單,而且繪畫和文字的搭配要好。
換句話說,繪畫主要就是反映文字的信息。孩子看繪畫,你給他讀文字,他就一下子能理解了,然后就自然學會了這幾個字的含義。
說明類的書也一樣,一定要是孩子熟悉或者感興趣的信息,比如吃的蘋果、開的汽車,他都經常看見,所以就很容易把圖片跟文字聯系到一起。
現在的文字雖然不是童謠了,但仍然要注意節奏感,最好是那種朗朗上口的語言,因為孩子對這樣的語言更感興趣,也更記得住。
3.兩歲到三歲:多樣化的繪本
孩子兩到三歲以后,就要注意給他選的繪本應該是多樣化的,比如不同的形狀、不同的大小、不同的顏色、不同的圖片風格,還有不同的主題等等,這樣可以全面刺激他的大腦發育。
這個時候,寶寶對書這個東西應該已經很熟悉了,知道它是個很好玩的東西,而且如果是一本自己讀過很多遍的書,他還會主動拿起來,在里面尋找自己認識的東西和人物。讀得多的孩子,到3歲后都可以理解故事情節了,甚至還能按照圖畫,給別人講里面的故事。
當你陪他讀書的時候,有個小技巧,就是指讀。就是你伸手一個字一個字地指著給孩子讀出文字來。我大女兒就是這么學文字的,我從她差不多2歲開始,就給她指讀繪本。她那個時候雖然還不識字,但是跟著我的手指,她自己看看字,看看圖片,再聽聽我說的話,自然而然就把文字學會了。
指讀的好處是,強調了孩子的字形意識。因為這時候孩子剛開始識字,先要有“字形意識”,也就是意識到,字跟字不僅意思不同,形狀也不一樣,每個字都有對應的發音。有了字形意識,他才開始慢慢發展出區分和記憶不同字的能力。
當然,最后我也要叨叨一下,上面這些跟年齡有關的建議,只是根據大部分孩子發展的特點,給你的參考。你應該根據你家孩子閱讀和識字能力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但是總的原則,就是自然、好玩、互動。
那么等孩子大一點了,過了三四歲,孩子的識字能力進一步發展,等逐漸掌握閱讀技能,逐步就可以自主閱讀,也就是自己讀書,不需要家長陪讀或者幫讀了。自主閱讀能力是提升孩子的閱讀數量和質量的關鍵,而提升孩子自主閱讀能力的一個關鍵,就是提升孩子的識字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