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要不要給孩子早點識字,爭議太多。當然偏聽則暗,兼聽則明,用不同的方式帶著孩子識字會讓孩子有不同的結果。
重要的是你帶給孩子什么樣的體驗,如果你只是拿著卡片,一個一個的教,那我建議你別教了,孩子興趣會驟減,你也會受打擊。那些被家長強硬的灌輸識字的孩子,在小學開始階段會很優(yōu)秀,但是到后期,就會出現(xiàn)各種問題,比如閱讀障礙、厭學、注意力不集中。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如果識字方式強硬,只會讓孩子對學習越來越抵抗,因為孩子只有在感覺好的時候才會做的更好。
蒙特梭利曾說當詞語捕捉住感覺,穩(wěn)固了感覺,清晰了感覺,加深了感覺,使模糊的、稍縱即逝的感覺成為明晰的屬于他的對象,這就是智力。
我們不是要抓住孩子的注意力,而是幫助孩子找到感覺,深入的感覺。
識字也是一樣,單純的看圖識字是行不通的,因為孩子的語言加工方式還不成熟,對漢字還停留在圖像記憶加工上,短期內記個字的大概樣子。
但圖片式的記憶編碼方式不具有長期效力,只有深度理解字的意義才能記得更牢。有意義的感覺才能像小種子一樣,深深淺淺的種在他的腦海里,等到合適的時間出現(xiàn),就會脫口而出。
1、讓文字故事與書法藝術去結合,帶孩子感受文字的豐富與優(yōu)美。
高詩佳和陳世憲合著的《漢字小學堂》給我了很多啟發(fā),字是要讓孩子感受它的美好和豐富的,而不是讓孩子簡單打個照面誰也不認識誰的。
比如“早”,《漢字小學堂》說到:“早”的甲骨文是“日”和“草”的合體,象征太陽從草地上升起。
一下子就有畫面感了,接著對著書法藝術的畫面講個“早”的細節(jié)故事。
你帶著孩子感受一下“...太陽
平直的光線沿著淡水河面投射過來,河面上泛起了一道薄霧,又慢慢地散去了,這點光線雖然不能將沉寂的淡水河給曬活起來,也不能將河水的深度映照出來,但是在水面底下休息
一夜的魚兒倒是蘇醒過來了,它們的魚鱗在太陽下閃閃發(fā)光...”
書法藝術字體加上故事描述帶給孩子的清新閃閃亮的感受,對于“早”的細枝末節(jié)的感受淅瀝瀝嘩啦啦的都來了,當感覺走進意義,“早”這個字就會讓孩子很喜歡。
字不是用來記住的,而是用來感受的。讓孩子帶著你一起感受字的豐富與美好。
2、場景為王,有體驗過感受才更深刻。
帶孩子去菜市、超市、植物園、動物園等等多種場景去體驗,如果孩子喜歡大象,那么帶他去動物園的時候,你可以讓他去指示牌找寫了“大象”的牌子,這樣幫他把標簽上的字和真實的大象對應起來,并且讓孩子覺得識字對他的生活是有幫助的。
魏博士的家庭教育寶典曾說:“經(jīng)驗積累得多了,孩子對文字有所了解,逐漸明白,語言、文字符號是有意義的,它可以用來代表別的東西。如果好好運用語言、文字,能夠幫助到孩子的日常生活,這就叫孩子的非正式的識字體驗。”
這樣的體驗,重點在發(fā)展兩點,一是讓孩子能對上字的聲音,二是對上字的樣子。別那么功利,他喜歡什么,你就介紹什么,讓他的感覺做主導,這樣他對識字的興趣就越來越濃厚。
3、為什么提倡早點閱讀識字?
因為閱讀識字是有馬太效應的,馬太效應說的是兩極分化,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閱讀識字上的馬太效應,是著名認知科學家斯坦諾維奇提出來的。
他總結了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小時候喜歡讀書的孩子,以后會更喜歡讀書,讀書能力會很強。但如果孩子到了上學后,還沒有學會好好閱讀,那么以后可能造成長期的閱讀障礙和學習問題。要么不愛看書,看書看不進去,耐不住性子,要不閱讀就不理解其中的意思 ,囫圇吞棗,看完了就忘了。
早期閱讀識字孩子會越讀越愛讀,越讀越會讀,但是如果錯過了培養(yǎng)他閱讀的能力和愛好的時期,他以后可能就會越來越不愛讀,越來越不會讀。有的家長雖然帶孩子很早就識字,然后孩子熟背三字經(jīng)、圓周率等等,看上去效果顯著,但到小學三年級以后興趣下滑的厲害,原因就是帶孩子識字的方式太生硬和教條,抹殺了孩子探索的感覺。
不是早點識字閱讀,孩子就會喜歡讀,關鍵在于你有沒有找對方法。去培養(yǎng)孩子對文字的感覺,這種感覺是可以通過情緒詞匯描述的,先幫助孩子找到感覺,然后通過馬太效應的積累,讓孩子越來越愛識字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