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全國范圍內各種黑天鵝事件層出不窮,難以預測,正常的經貿活動已經受到阻礙,發展為健康彎腰,給經濟帶來了極大的負面沖擊,世界格局與秩序加速轉變,我們正在經歷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生存環境日復多變且彌艱。而越是艱苦的環境,越考驗我們的生存力,越是復雜的環境越考驗我們洞察事物本質的能力;唯有心力強者方能生存與制勝,唯有心力強者方能在艱難環境中不被表迷惑,并獲得快樂與自由。那么,什么是心力?我們如何通過心力來提升自己的認知力、生存力,并獲得適度的快樂和自由?
以下是系列文章中的篇六:
人生價值的最大化就是心力價值的最大化,心力制勝在個人價值、企業價值、商業發展、商業進化中起著關鍵作用。那么心力制勝的途徑有哪些呢?筆者根據對《傳習錄》的研讀和個人的觀察和思考,總結如下:
(一).以“致良知”提升心力的4種方法
①至善
陽明先生講:“至善者性也,性元無一毫之惡,故曰至善。止之,是復其本然而已。”(《傳習錄·上卷·陸澄錄》)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有至善的本性,本是沒有摻雜一絲的惡,人類的本性是純善無惡的,所以“止”就是一種對本性的復歸。《大學》中的“明明德、親民和止于至善”也是對回歸至善心體的一種表達,“明明德和親民”是“止于至善”的路徑。我們已經知道每個人都具有至善的道德本性;個人有此道德覺悟后,就了解每個人都是可接觸的,相互之間以愛相助、因愛結緣,互幫互助,以仁慈之心感染他人,立志高遠,追求至高的道德境界。
至善是心之本體,是良知的本來面目,代表著純凈的生命境界,是不與經驗處境的善惡相一致的,經驗中的善惡是個體以自我利益為主的主觀判斷;良知即是無善無惡的,心體在未發時自然無善無惡,但是當意念發起時,便會有善有惡,這種意念是摻雜了個人的主觀經驗的感性判斷,那么在意念影響下的行為便有善惡之分,因為私欲的障蔽,因為小我的性情,而導致的種種不符合良知、不符合道德之行都是因為失去了心之本體。所以,我們需要一個功夫去堅守至善的心體,在起心動念處遏制不符良知之念,規范意念的向善,以良知良能回歸至善的本體。
而心之力就是回歸至善的力量,當心力回歸至善后,產生的感召力是道德良能的回饋,是一種全然洞開、全然流行的天德。中國能在抗日戰爭中勝利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中國之行代表正義、代表著國愛的守正良能;可以激起每個公民的善意,可受到周邊列國的援助;這就是回歸至善的力量,是心力的最高顯現。至善的行為隨之帶來的是溫馨和諧的家園,這讓家園有安全感,讓個人有歸屬感;這種行為是時刻為他人著想、致力于解決他人困惑之行;因此,雷軍的小米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的粉絲。
②誠意正心
陽明先生講:“唯天下之至誠,方能立天下之大本。”至誠之心可以回歸萬物之本,誠心誠意的做事,不去刻意的追逐什么,減少私欲,只是努力的去做。
誠意是做事的態度,是意念處的歸善;“誠”是一種恢復心體的方法。關于“誠意”,在《大學》中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謂之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唯誠其意者方能正確的看待自己,正確的看待萬事萬物;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誠能盡性知心;誠者,是真真切切的想做一件事,是真真切切的想幫一個人,不虛偽,不浮夸,如此,何憂事有不成。就如先生所說;“立志用功,宛若種樹,開始生根發芽,沒有樹干;有了樹干,沒了枝節;有了枝節,然后有樹葉;有了樹葉,然后有花果;剛植時,只顧栽培澆灌,不要想枝,不要想葉,不要想花,不要想果。空想何益?只要不忘栽培澆灌的功夫,何愁沒有枝葉和花果。”這便是誠意的表現,一心為所為之事,勿讓他欲而失去做事的本來面目。
意誠則心正,《大學》中說:“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誠意是正心的前提,正其心者就是為事上端正做事的目的,不為有違良心、有違規律之事;就是上文提到的一心只在栽培澆灌上下功夫,不想花開,不想枝葉,不想結果,只要把事做就好了,枝葉花果也就隨之而來;如同創業,創業者只需一心做好產品,做好服務,不在沒有產品或產品不佳時,參加各種活動,想著到處講故事,拉投資,在不恰當時間去做不恰當是事,只是在浪費時間。畢竟產品與服務是根,根不牢,其他事即使做了,也不穩。換言之,根不穩時做的事沒有根穩時做的事更能發揮出做事的價值。
陽明先生講:“誠意只是循天理。”依從天理做事就是誠意,符合天理良知的心就是正心,為善去惡都是‘誠意’的事,實實在在的去致良知就是誠意,意若誠,則心可正,心若正,則力可大、可堅、可久。
③集義主敬
在陽明心學中,集義也是為了恢復心體,這里的集義就是集至善之事,以恢復良知;集義也是致良知的一種方法,集義、集善、集仁都是為了使心體靈明。仁義者,可聚良能;并集仁義之事而謀大業,如此眾者之心力有如自然之力。
主敬是身心修煉之法,亦是提高心力之法;“主敬”來自于《禮記》,意思是以“敬”為主。“敬”是對人對事的一種態度,心懷敬意,則必恭事;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知理而不為,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對之不懷敬意之心,而導致心力不足;在生活中保持一顆敬恭之心,對人對事恭恭敬敬,居處恭,執事敬,懷恭敬之心,以虔敬的心態去面對未來,尊重事物的存在,尊重萬物的變化規律,不輕易搞破壞,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以主敬之態發現萬物存在的價值,以主敬之心規范自我的行為,這也是心力制勝之法。
④慎獨
“慎”是一種自律,指個人在無他人監督和規章制度的情況下而能高度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陽明先生認為良知即是獨知,致良知即是慎獨。良知是自我的良知,對良知的體悟及踐行,只有自己獨知,道德的崇尚性和嚴肅性只有在慎獨的情況下才能彰顯。慎獨是回歸到道德本體的功夫。
所以,慎獨就是以良知為基礎的道德實踐,是對良知的擴充與表達。慎獨,主獨、主靜,在獨靜時發力,反思自己,規范自己。朱子解釋《大學》中的“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謂之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說:“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為善以去其惡,則當實用其力,而禁止自欺。使其惡惡則如惡惡臭,好善則如好好色,皆務決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茍且以殉外而為人也,然其實與不實,蓋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者,故必謹之于此以審其幾焉。”獨知是個體的特點,為善去惡是獨知的省察,在為善去惡上下功夫,勿自欺,以慎獨回歸自我,防止有違道德的欲念和行為發生,以慎獨的功夫提高心力,遏私欲于萌芽,謹慎戒懼。
(二)以“心即理”提升心力的3種方法
①惟一/精一
陽明先生說:“‘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精’之外復有‘惟一’也”。(《傳習錄?上卷?陸澄錄》)“惟精”的目的是“惟一”,欲使萬物呈現“一”的本原狀態,就需要“惟精”,精益求精;心上求精,事上求磨,以心作用于一物而求于理,精至則理至,精成則理成,惟精是一種為了明晰事物本質和本原而下的功夫,也是心力制勝的方法。
“精一”在陽明先生看來:“精一”之“精”以理言,“精神”之“精”以氣言。理者,氣之條理;氣者,理之運用。無條理則不能運用,無運用則亦無以見其所謂條理者矣。精則精,精則明,精則一,精則神,精則誠。
精一是理的精一,也是事的精一;精神是氣的精神,氣理共用;以理凝氣,以氣明理,則心力可至。
②處靜
在《傳習錄?上卷?陸澄錄》中有言:“知至善即吾性,吾性具吾心,吾心乃至善所止之地,則不為向時之紛然外求而志定矣。定則不擾擾而靜;靜而不妄動則安;安則一心一意只在此處。”每個人都有至善之心,志存于心,不需外求,而后心則定,心定后個人方能安靜;在靜的狀態下,不妄動,則心可安;心安后我們就可以專心致志的求至善之態,回歸本心。
靜能定,定可思;處靜的狀態,才能使心寧靜,心即理的基礎或心即理的功效只有在靜的狀態下才能顯現。心若靜則萬物不動,從而可探求心體,遵循內心的良知,達寧靜于內,方可洞察萬物之規律。
當今社會物欲橫流,繁雜浮躁之態萬千,于是處靜就變得尤為可貴,否則難以看清萬千現象的本質,本質不知則為事功效必然不佳,創業者的成功率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大多數創業者過于浮躁。
③盡心知性與格物致知
筆者在上一章已經大體闡明一個人如何可以做到盡心知性,盡心知性全景圖可供讀者參考,這里筆者略做補充;陽明先生認為:“性是心之體,天是性之源。盡心即是盡性。‘惟天下之至誠為能盡其性,知天地之化育’。”誠能盡心知性,“誠”是一個功夫,誠中明心,誠中明理,誠中知性,至誠即至善,故可知本體,可明性。格物是盡心明理的功夫,存養心的人,雖然不能窮盡自己的心,但TA 已經一心向善。有時失去本心在所難免,只要加以存養就行了。存養就是存善,存善就是盡心。格物窮理,從心中格物,這是“心即理”之說中對格物的理解,而致知就是致良知,良知即天理,致良知就是明天理。
正心是盡心的前提,正心需要從心的發動處用功,心的發動處不可能無不善,所以必須在此用功,用功便是誠意,誠意之功便是心力之功。
從心中格物就是為善去惡,也就是格去不正以歸正;如此,良知就不會被私欲蒙蔽,而意的產生也就沒有不誠的了。如此,“格物”就是“誠意”功夫的用力處;心力從此處制勝,善惡自知,理自知。
(三)以“知行合一”提升心力的5種方法
①認知
“知行合一”只是一個理念,但是如何讓這個理念發揮最大的價值呢?唯有切實的運用到行為處。筆者認為使行動更快速的前提是對所做的事要達到一個認知高度;知道“知行合一”的真實意義,明白當代社會中“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就如筆者所說“知行合一”=“即知即行+知而必行+行而必知”,以該種認知提高個體的執行力,提高個體的心力;如果說“致良知”和“心即理”是在為做正確的事上下功夫,“知行合一”就是在為正確的做事上下功夫,這是做事的方法論,倡導當代每個人在知中行,在行中知,知則必行,行則必知;也就是說知道怎么做和知道做什么同樣重要。
筆者在前一章也提到了,心力是個體的認知之源,而“知行合一”又是提升心力的方法,兩者相互影響,個體的心力越強,其認知事物的能力也越強,以強的認知能力提高心力,展現自己的全部價值。
②愿意和向往
去做是因為相信什么,大多數愿意是意念和情感上的驅動;相信價值比創造價值更具有力量,而向往價值比相信價值又提高了一個層面;向往是心的遠方,當我們有了相信和向往后,我們的行動力以及行動的心力會更大。世間中,很多事不是它有多么重要,只是因為我們相信之、向往之;因而可以持久的去做一件事。所以知心比施壓更重要。
因此,愿意和向往也是一種很大的行動能量,愿意與向往更多的是一種自驅,自驅比他驅更人性化。因此,在現代企業的經營管理中設定一種自組織、自驅動機制,讓員工做自己想做的事,往往可以減少很多管理成本,并能夠產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企業主只要提供平臺和資源,讓他們有條件去完成一項任務便可。
③主一/專一
先生曰:“一就是天理,主一就是一心在天理上。如果只懂主一,不明白它就是理,那么有事時就是追逐外物,無事時就是憑空臆想。”如好色,這不是天理,如果一個人心存天理就不會去做有違天理良知的事。主一就是專主于一個天理,一心主在天理上下功夫;而專一就是心只在一件事的天理上下功夫;專與一事,精于一事,存乎天理。就如立志,在立志上一心偏于天理,志存天理,有一心為善的志向,猶如樹的種子,只要不忘記照料,不助長,一直耐心的培養下去,有了枝就剪掉,自然會日夜生長,最終長成大樹。
?
④力與巧
力就是為了達到某一個目的或達到某一個效果而付出發努力;人的資質各有不同,資質較低的人必須是別人用一分力,自己用百分力;別人用十分力,自己用千分力,最終才能和別人取得一樣的效果。但是用力也必須在天理上用力;我們做事用功,但求日減,不求日增。減一分人欲,便多一份天理;做產品時,有如此心力,便會有微信這樣的產品。
巧和力是分不開的,巧于用力;有力而無巧,只是空有其力。先生做了一個比喻:如果三個人若用射箭做比,就是一個人能步射,一個人能騎馬射,一個人能遠射。他們能射到目標所示處,就可以稱為力;他們能命中目標,就可以稱為巧。巧是做事的方法,方法的制定要以個人所擁用的資源為前提,巧處用力,智處行事,加之天理常備,則力大無窮。
⑤處變
因為影響心力的外在環境一直處于變化之中,我們的心力著眼處,誠意發功處,惟精、惟一處、格物致知處以及專注發力處都應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必須因時制宜,隨時而變,持中為事,陽明先生亦言這種執中態度就是天理。
本文作者:思二勛,內容摘自《商業歸根:陽明心學的商業智慧》一書,現摘錄出來,供感興趣的朋友批評,更多內容歡迎閱讀本書。(京東、當當、淘寶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