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陸續寫了兩篇關于“向名師學什么”的文章。其中寫到“專注于自己的方向”的重要性。網友“子不語”留言說:“向名師學習,思維方法很重要。那年輕教師如何迅速地找到自己關注擅長的方向呢?”
這的確是個問題。
一
我們還是先看看幾位名師的成長故事吧。
1.興趣即為方向
記得三年前在蘇州市吳江實驗小學聽張學青老師的講座,題目是《我的成長路徑》。期間張老師曾經風趣地說:“管建剛的特級教師是寫出來的,我的特級教師是讀出來的。”張老師是一位特別喜歡讀書的人,由“童年的無字書”到“幸福而憂傷的文青”,再成為一名“啃讀者”,張老師就這樣享受著讀書的樂趣,也選擇了自己的專業成長方向。特別喜歡張老師在一篇文章結尾所寫的幾句話:讀書路啊!飄滿了紅楓葉。就這樣讀吧!直到我哪兒也去不了! 回頭再看看來時的路。
2.由跟隨到超越
竇桂梅老師師范畢業,打雜5年后才正式站上語文講臺。起步較晚但生性好強的她,格外留意那些優秀的同事迅速成長的原因。細細一琢磨,原來多是上公開課使然。從此,他主動申請、強烈要求上公開課。所以她說公開課是青年教師成長最好的“煉爐”——“你會在寬泛的閱讀中豐富自己,你會在許多“師傅”的攙扶下學會站立,你會在精心的“設計”中避開走許多彎路?!备]老師就這樣一路走來。這讓我想起一句頗為流行的語言:“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薛法根老師多次講到他向賈志敏老師學習的故事:賈志敏老師的三盒作文教
學錄像帶,不知看了多少遍,經典的“臺詞”幾乎爛熟于心!偷偷地模仿,將精妙的設計、精彩的點評移植到自己的課堂里,每每都有意外的驚喜!后來,再逐漸從模仿走向融合,從融合走向借鑒與創新。從而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
3.硬闖一條路來
聽管建剛老師的成長故事,最讓我感動。他祖上世代務農,從小幾乎沒有看過課外書,寫作水平自然并不強。師范畢業后被分配到村小,一個偶然的機緣寫了一篇300字的鄉村散文《三月》寄給《吳江日報》,沒想到居然發表了。于是他又堅持寫了《四月》《五月》……寫著寫著,肚子里的貨不夠用了,就開始大量閱讀,并逐漸由寫小散文轉為寫“教育類”文章。10多年來,他每天堅持讀寫,發表了大量的文章,他也由村小一步步走出來,直至成為全國知名的特級教師。用他的話說:“管建剛不是有水平了才寫書的;而是寫著、寫著,有點水平了。”
二
其實,不失去方向,無非要做到兩點:一是“心中有目標”,二是“眼光看得遠”。
《犟龜》的故事很多人都熟悉:一天,小烏龜淘淘在洞前吃著樹葉,忽然聽到一對鴿子在交談:獅王二十八世要舉行婚禮了,它邀請了所有的動物都去參加。小烏龜心想:為什么我不去參加這有史以來最熱鬧的婚禮呢?在經過一番認真的考慮之后,小烏龜上路了。前往獅子洞的路程遙遠,途中淘淘不僅遭到其他動物的嘲笑和阻止,而且還走了許多的冤枉路,在遭遇二十八世身亡婚變的情況下,它仍然前行,最后有幸趕上了獅王二十九世的婚禮,看到了最盛大最美麗的婚禮慶典場面!
小烏龜淘淘是走了一些冤枉路,但它始終沒有放棄“目標”。在成長的道路上,有誰能走一條筆直的捷徑呢?但心中的大目標一定不能失去。
名師都是“不甘于平庸”的,他們都有一顆“向上”的心,這是最大的方向。不斷地超越自己,努力做“最好的自己”,這是他們不斷的追求。正是因為如此,他們才不會沉溺于日常的瑣事,始終以高度的熱情投入閱讀、寫作、研究之中,努力成就“與眾不同的我”。不放棄、不拋棄,始終保持“在路上”的狀態,相信終有一天,自己會接近目標,達到目標!在此過程,也許會有“錯過”,但只要堅持,必將會遇到一場盛大的慶典。
學開車的時候,教練總是提醒自己:“抬起頭,向遠處看,這樣車子才能走得直。如果只盯著眼前,那么車子一定會扭來扭去?!惫唬痤^來,車子走得直了,速度也快了起來。所以,要想不失去方向,眼光必須看的遠一點。
怎樣才能看得遠呢?除了努力抬起頭來,當然還要盡量讓自己“站得高”一點。閱讀、聽講座、向他人學習,都可以獲得“站在他人的肩膀上思考”的效果。尤其是閱讀,這是一個必須要過的關口。朱樂平老師說:讓人的腦子變聰明的方法比較少,有用的方法基本上用起來都是比較麻煩的,比如讀書。一個熱愛讀書的人,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更會選擇“高處”,也更能看清前進的方向。
俗話說:條條大道通羅馬。其實,就教師成長來說,每個人的方向并不相同。正如張學青老師所說:滿世界都是路,我選擇自己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