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昨天的話題:向名師學什么?
在回答此問題之前,先說一說明朝哲學家王陽明“知行合一”的觀點: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為知。“行”離開“知”便是亂“行”,“知”離開“行”便不是“真知”。我以為名師之所以能成為名師,正是因為他們能把“知”與“行”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陶行知先生便是知行合一的典范。
回顧自己20余年來的教學經歷,剛開始的10年多為“行而不知”,之后的10多年則更多的是“知而未行”,真是慚愧!
近一年來,先后參加了3次集中培訓,每次培訓均為7-10天,培訓中與多位名師機遇。這種面對面的相遇,使自己真正地處于名師的氣場之內,體驗更真切了,對自已的反思也更深入了。在與各位名師的對話中,我以為以下三點最為關鍵。如果能夠在此三方面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必能在專業上得到快速的發展。
一 、專注于自己的方向
“方向永遠比方法重要”,一個不斷地變換方向的人,必然會走許多冤枉路,甚至完全迷失目標。“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是非常重要的。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所謂的全才,有的是許許多多的專才。因此,一個專注于自己的方向的人,是更容易做出成績的。
提到管建剛老師,大家會說:“他的作文教學很出色。”提到陳琴老師,大家會說:“她的經典素讀太有特色了!”提到韓興娥老師,大家會說:“她的海量閱讀改革做的真扎實。”此外,于永正老師的“簡單語文”,孫雙金老師的“情智語文”,王崧舟老師的“詩意語文”,薛法根老師的“組塊教學”等,無一不是多年專注的結果。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李吉林老師一輩子幾十年專注于“情境教育”的研究。李老師曾經有機會擔任市教育局長,但她一生致力于情境教育的研究、實驗與推廣。無論是在一線,還是退休以后,她從未停止過對“情境教育”的探索與總結。
在上周參加的培訓中,我也碰到幾位如此專注的“名師”。杭州學軍小學老校長楊一青,一輩子在一所學校干一件事情;金師附小教育集團榮光國際學校校長徐錦生跟“非智力因素”較勁16年。著名小學特級教師朱樂平,不做教育局長,而選擇到教研室做一名普通的小學數學教研員,帶領幾十名教師醉心于對小學數學的研究之中……
找準方向要“趁早”。作為一名知識工作者,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起自己的知識結構,建立起自己對于事物認知的坐標系。這種特有的知識背景與思維角度,對于認識事物,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都是至關重要的。
風格不僅是形式,是內容,而且是在面對一個事物發生的時候,你用什么樣的思維坐標和認知背景去看待它,這就是你的風格。最近,看到管建剛老師也開始向閱讀教學方面轉向,但他提出的目標是:指向寫作的閱讀教學。你看,他依然沒有失去自己的方向,他是以自己特有的坐標系來看待閱讀教學的。這是一個多么新穎而又獨特的角度!
二、發出自己的聲音
有人把教師專業發展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提高教學水平,讓學生受益(這是根本,是一切的基礎。)
第二層次:提升教研能力,讓同事受益(一個高級教師的職責,這是關鍵。)
第三層次:提煉教學思想,讓同行受益(名師的責任,這是一個理想的目標,應當去追求。)
處于第一層次的教師,工作中只需要潛心于自己的教學實踐即可,受益的只是自己所教班級的學生;處于第二層次的教師,在豐富自己經驗的同時,必須懂得表達,要發出自己的聲音,受益的可能會是同一個教研組、同一個學校的老師,并潛在的影響一個年級、一個學校的學生,使他們都能受益;處于第三個層次的名師的發聲,則可能影響到一個地區、乃至全國,受益的老師與學生則會呈數量級的增長。
今天給六年級的孩子講《白衣天使》,課文講的是現代護理事業的開創者——南丁格爾,南丁格爾的偉大不僅在于富有愛心與人道主義精神,投身護士工作,并且把本職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她的偉大更在于一生不停地宣揚自己的理念與思想,從而改變了人們對護理工作的偏見,開創出偉大的事業,影響了全世界。直到90多歲時,她還在不停地接見來訪者,不停地發現自己的聲音。
發出自己的聲音,不是出風頭,不是炫耀。
敢于發出自己的聲音,便意味著隨時準備接受他人的質疑。實際上,作為教師,必須做好三件事:讀、做、寫(或說)。“讀”是一個信息的輸入過程,經常有新信息輸入,才會不斷產生新的想法;“做”是一個信息加工應用與實踐的過程;“寫(或說)”則是一個信息梳理與輸出的過程。信息的輸出,必然會形成信息的反饋,這種反饋,要么是肯定,要么是質疑。但無論是什么,都對于個人的專業成長大有裨益。
一個不愿寫、不會寫、不能寫的教師是走不遠的。寫是一個梳理與提煉的過程,通過寫可以促進對“讀”與“做”的反思。寫也是積累個人教學經驗的重要手段。如果不寫,一些創新的想法、做法便會隨風而逝;反之,今日寫一點,明日寫一點,日積月累,個人的經驗就會越來越豐富,教育教學思想也會越來越明晰。
2002年6月22日,時任蘇州市副市長、蘇州大學博士生導師朱永新就在教育在線論壇上發布了《“朱永新成功保險公司”開業啟事》的帖子,吸引了無數網友的關注。帖子內容如下:
好消息!朱永新成功保險公司今天正式開業了!
現在保險業生意興隆,什么人壽保險、財產保險、醫療保險、航空保險……可謂名目繁多,花樣迭出。既然那么多的保險公司雨后春筍般冒出來,我今天也來湊個熱鬧,開一個成功保險公司。
本公司終旨:確保客戶利益,激勵客戶成功。
參保對象:不限。但尤其歡迎教育界人士,因為教育的成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石。
投保金額:不限。從數元至數千元任您自選。歡迎萬元以上大客戶。
保期:十年。
投保條件:每日三省自身,寫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見、所聞、所讀、所思,無不可入文。十年后持3650篇千字文(計三百六十萬字)來本公司。
理賠辦法: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后未能躋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以一賠百。即現投萬元者可成百萬富翁(或富婆)。
本公司只求客戶成功,不以贏利為目的。所有利潤將全部捐贈希望工程。歡迎投保,歡迎垂詢!
保單索取:webmaster@eduol.com.cn
朱永新成功保險公司
2002年6月22日
在上周的培訓中,我就見到了一位成功的投保人。他就是溫州九中的方海東老師。10多年來,方老師堅持每天做到“四個一”:每天上一節好課,每天和一個孩子談話,每天閱讀一小時,每天寫一篇超過1000字的教育隨筆。現在不滿40歲的他已成為一名在國內頗有影響的特級教師,他的班主任管理經驗在全國各地廣為傳播。
三、堅持是最高的美德
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雷鋒正是因為堅持,成就了自己的偉大。
“平凡”與“非凡”之間其實只隔著一件事,那就是“堅持”。
在近一年參加的3次培訓里,我見到了幾位接近古稀之年,甚至年愈古稀的老先生。成尚榮老先生已經75歲了,可他在講座時竟然能夠不借助一張幻燈片,不看一頁紙,滔滔不絕地講近3個小時,其中引用的各種名言名句,披露的各種數據資料詳實準確,精神矍鑠,風采依然。還有上面提到的楊一青校長、徐錦生校長,都依然在堅持著自己的教育夢想。至于小語界鼎鼎大名的于永正老先生,更是如此,他今年也已經75歲了,但他依然在開公開課,依然在堅持寫作。在《小學語文教師》2016年第1期上,還發表著于永正、成尚榮兩位老先生的新作。
堅持的高一層境界,叫做“養成習慣”。據說一件事如果能夠堅持做21天,就能夠成為一種習慣。如果堅持做3個月,就能夠成為一種穩定的習慣。但最難的恰恰是這開始的3個月,很多人都難以熬過這3個月,從而演出一幕幕“虎頭蛇尾”的故事。這樣的故事,也不止一次在我的身上演出。這次,我準備熬一下。
“知易行難”,這是通病。但熬過來了便會不同。名師便是那些熬過來的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