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文章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 ? ? ? ? ? ? ? ? ? ? ? ? ? ? ? ? 文/有殷天乙湯孫師虎父
筆者前文曾經總結過從襄公十一年(前562)“作三軍” 直到襄公十九年(前554)仲孫蔑去世期間魯國六卿排序變動情況。現在總結一下從襄公二十年(前553)季孫宿成為上卿直到昭公四年(前538)叔孫豹去世,也即魯國即將從“三軍制” 變回 “兩軍制” 前夕魯國六卿格局的變動情況。
如表,仲孫蔑去世之后,按照襄公十一年的 “僖閎之盟” 約定,季、叔孫、孟三家分掌三軍,并輪換掌控擁有實權的 “三有司”:司徒、司馬、司空。不過這一格局從一開始就不被看好,因為似乎沒有考慮到如果某一族連續出現家主連續早亡的現象,結果這個局面偏偏就首先發生在 “季、孟體制” 支柱之一的孟氏身上。仲孫速(孟莊子)和仲孫羯(孟孝伯)分別指擔任家主四年和八年,比起長壽的季孫宿和叔孫豹,孟氏的驟然衰落導致 “季、孟體制” 乃至 “三桓” 執政斷裂了一根主要支柱。為了維持局面,迫不得已采取了驅逐臧孫紇的極端做法,并且重點扶持了與季氏有很深利益關系的子叔氏來占據主要的卿位,以排擠新興公族使之無法掌權。
1、叔老卒
具體來說,第一次發生諸卿之一去世事件是在襄公二十二年(前551),也就是孔丘誕生的那年,曾經先后擔任叔孫豹和仲孫速所統帥下軍之佐的叔老(子叔齊子)去世:
……秋七月辛酉,叔老卒……(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按照筆者的推算,公孫嬰齊之子叔老出任大行人是在魯成公十八年末,至此共二十三年。除了作為外交人員參加 “向之會”(前559)、齊師圍郕邑之后如晉求援(前558)、“平陰之役” 后前往齊國聘問修復兩國關系(前553)之外,還曾經以下軍佐的身份獨立帥師跟隨晉上卿荀偃等參與伐許以及對楚師大勝的 “湛阪之役”(前557)等。
不過由于魯國諸卿格局為 “三桓” 和臧氏所固化,叔老一生都沒能從大行人的位置上更進一步,去世后卿位和軍行由其子叔弓(子叔敬子)直接繼任,所以這一變故沒能夠導致卿序發生調整:
相應的,三軍將、佐也沒有發生實質變化:
2、仲孫速卒和臧孫紇奔齊
如前文曾經介紹過的,仲孫速擔任家主和下軍將僅僅四年后就英年早逝,給 “三桓” 執政帶來了巨大挑戰。按照資歷和輩分排序,臧孫紇本應此后登升一位,接任孟莊子的卿位和軍行,不過出于維護 “季、孟體制” 在魯國政權中核心地位的目的,季孫不得已驅逐了和自己多年來配合默契的 “智者” 臧孫紇:
如表,臧孫理應在孟莊子去世后成為新任的大司空,不過由于季、孟之間的勾結,迫使其接任僅一個多月就被迫流亡,此導致臧氏暫時離開了諸卿序列。再來看看這些變故期間軍行的變化:
當然由于魯國此期間并未舉行 “大蒐禮” 的記載,也沒有重要的軍事行動,因此臧孫可能實際上未能來得及真正意義上出任下軍將就流亡了。不過如表中所示,一旦臧孫將下軍,那么將出現季、孟兩家只能同掌一軍的局面,而另兩軍分別為叔孫氏和臧氏指揮,此將突破 “僖閎之盟” 對魯國軍事權力的劃分,因此臧孫的流亡早已注定。
經過此次風波,“三桓” 仍然盤踞著 “三有司” 以及三軍主將的職位。以上變動的一個副產品就是,魯襄公見縫插針地安排自己的庶兄弟公子慭代表新興的 “成族” 進入六卿,此對 “三桓” 的執政體系是一個相對有限的沖擊。由于這一安排直接來自國君,因此季、孟都無力公然阻攔,不過同樣由于 “三有司” 和三軍主將來源的固化,公子慭最終也未能從這個位置上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