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文章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文/有殷天乙湯孫師虎父
? ? 筆者這里所謂“襄公在位初期”是指從襄公元年(前572)到襄公十年(前563)之間的這個階段,也即襄公十一年“作三軍”之前的歷史。只有完全理解這十年內魯國所面臨內政及邦際關系的變化,才能真正明白魯國突破原有格局從“兩軍制”改為“三軍制”的深層次原因。
??? 首先,如前文介紹,這十年間魯國的卿序變化是非常平穩的,僅有襄公五年(前568)底季文子的去世導致季、孟之間排序和職責易位。同樣這一階段的軍行也相對穩定,這一局面恰恰是忙于與楚國圍繞鄭國這一據點展開反復爭奪的盟主晉國所迫切需要的。先來看這個階段六卿的變化:
? ? 如前文介紹,季、孟兩家從卿序上面牢牢把持住擁有實權的大司徒和大司馬兩職,分別主導了內政和外交、軍事權力。
??? 但是這一階段兩軍軍行的變化情況就復雜了。如果按照過去的規律,應該是季、孟兩家輪掌右軍,而兩家扶持的裙帶關系叔孫、臧孫掌左軍,也即:
? ? 但是仔細想一下,在剛剛發生過“叔孫僑如之亂”的魯國這種安排真的有可能實施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 筆者前文用了較大筆墨介紹過除了季、孟和大宗伯之外三卿各自的背景。首先叔孫氏本質上是穆姜一派的鐵桿勢力,如果成功驅逐季、孟那么叔孫氏可能會長期掌控魯國政權,到時候受益的是其整個家族包括家臣團和所有下屬。即便叔孫豹得益于家主易手而有機會回到魯國,但是單就叔孫豹個人的背景而言,其已經在齊國生活了三十幾年,成為世襲卿士“國氏”的女婿且育有二子,所以叔孫豹的齊國背景絕不弱于其被流放的兄長叔孫僑如。到此為止暫時還不簡單能說目前叔孫氏就已經成為季、孟的鐵桿支持者。
??? 再看臧孫一家的背景,盡管臧氏擁有文仲、宣叔“二勛”的光環,且歷史上一直對季、孟多有提攜,但臧孫紇作為穆姜的養子,其立場完全取決于當初兩派對決的結果,而非天然成為“尊晉”路線的支持者。由于穆姜遲至襄公九年(前564)才最終去世,所以是否把臧孫納入當權一派的小圈子還有待觀察,看其是否仍有二心。
??? 當然如果公孫嬰齊(子叔聲伯)還繼續活著,那么上述兩人就都不成問題。由于聲伯在叔孫僑如勾結晉郤犨的奪權事件中立場鮮明地維護了季孫,所以子叔氏完全可以被認為是可以信賴的家族。這樣即便季孫由于年長無法隨軍出戰,但只要有仲孫蔑和子叔聲伯分別坐鎮右、左兩軍,那么潛在的反對勢力就無法興風作浪。
??? 不過現在問題在于由于成公末年的幾次沉重的兵役和變亂造成的壓力,造成公孫嬰齊意外地早逝,所以兩軍將、佐的設置絕對不能出現季、孟領一軍,而叔孫、臧孫領另一軍的對立局面。否則一旦外部環境發生劇變,則齊國可通過派回東門氏、叔孫氏等流亡勢力勾結穆姜、臧氏和公子鉏等再次發動政變,消滅“尊晉”一派仍然易如反掌。
??? 那么這個階段比較合理的軍行應該是怎樣配置的呢?再來參考以下模式:
? ? ?也就是說,最核心的季、孟兩家各自統帥一軍,季孫為上卿則仲孫統帥左軍,仲孫為上卿則季孫統帥左軍。這樣叔孫、臧孫都只是各自的助手,一旦有事兩軍出動一軍,則季、孟兩家永遠有一個人留守主持大局。此安排理論上講堪稱萬全,但是實操上面確實還面臨不少困難。因為季孫行父已經年邁,且受到曾經被晉人拘于苕丘之變的刺激,返回魯國后就拒絕再次出境直到其去世。這樣正值壯年的仲孫蔑就不得不一度長期保持領兵在外的狀態,即便兩軍輪換動員,他這個主帥也始終保持在前線的高壓狀態,直到季文子去世、年輕的季孫宿接任司馬才得以息肩。
??? 這種兩軍將、佐配置的變更,即筆者在本系列文章一開頭的“切入點”曾經分析過的從將、佐按照卿序依次排列的所謂“乙模式”,轉換為以兩位軍將為主、軍佐為輔的“甲模式”:
? ? ?對比之下:
? ??這種“甲模式”不僅僅適用于襄公初年的這段歷史,更是自從襄公十一年(前562)起的“三軍制”下通行的模式,此乃后話。
? ? 不過魯國軍制從乙模式轉換為甲模式的具體時間沒有被記載下來,大致應該在成公十八年末到襄公元年左右,基于當時的幾場戰役而逐漸成型。此我們下文將通過逐年整理襄公初年歷次軍事動員和將、佐配置的記載予以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