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文章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 ? ? ? ? ? ? ? ? ? ? ? ? ? ? 文/有殷天乙湯孫師虎父
上文已經討論過,如果按照襄公十九年仲孫蔑去世之后的輩分重排六卿,那么仲孫速(孟莊子)將會處于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下面再來看看同樣假設下“軍行”可能的變化:
基于上表假想的卿序變化,軍行將調整為:
如表所示,自從采用了“甲模式”后,本來孟、季兩家各掌一軍,而叔孫、臧孫則各為其佐。此時仲孫蔑去世,其子孺子速(孟莊子)的排名將落在叔孫、臧孫之后,于是軍行只好變成季孫、叔孫各領一軍,而仲孫則成為叔孫之佐。這時候兩軍之中季、孟只主導了一軍,那魯國政壇也就不成其為“季、孟體制”了,所以必須采取措施保證仲孫速仍然能夠作為一軍之將存在。
但是如果強行把晚輩仲孫速安插在叔孫、臧孫之前而成為左軍將,那么勢必引起兩人的不滿。前文筆者曾經總結過,魯國政壇除了季、孟這個利益核心以外,其他任何氏族理論上都可能站在其對立面上。譬如叔孫豹同樣擁有極其深厚的齊國背景,而臧孫紇與穆姜姊妹則有直接的血緣關系。如果兩家受到季、孟過分的打壓,難保不會出現另一次“叔孫僑如”之亂。
為了兼顧各個氏族的廣泛利益,必須創造出一種局面,既保證季、孟兩家各將一軍,又得保證同為“桓族”且立場暫時深藏不露的叔孫豹不受委屈,那么就必須采用“三軍制”了。
現在回來再看看襄公十一年春(前562)的那次對話中的奧秘:
??? ……十一年春,季武子將作三軍,告叔孫穆子曰:“請為三軍,各征其軍。”穆子曰……(左傳.襄公十一年)
請注意這時候仍然是仲孫蔑執政,那么為什么由季武子出面跟叔孫提出此事呢?因為“作三軍”的一個主要的出發點就是為了維護孟氏繼續能夠成為軍將,所以孟獻子當然不能自己出面。由于季武子作為大司馬正好管理軍賦,理論上由他出面來溝通是說得過去的。
為什么要專門對叔孫講呢?因為如果孟獻子去世后,如前文介紹理應由叔孫出任左軍將;現在恐怕已經出現孟孺子速將要與叔孫豹產生潛在競爭的局面。為了避免季、孟與同族的叔孫氏產生裂痕,必須在矛盾滋長之前就將問題熄滅。此時此刻全魯國的眼睛都盯著叔孫豹會作何反應,他眼下就是這個矛盾的焦點所在。
這時季武子給出了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案:增設一軍,將兩軍改為三軍,本應登為左軍將的叔孫豹與本該將來成為其佐的仲孫速全部成為一軍之將。為了避免夜長夢多,不能真的等到孟獻子去世后再想辦法,必須趁孟獻子、季武子和穆叔這三位同族兄弟都健在的時候就正式敲定。
于是“三桓”各領一軍的局面就此出現了。注意此一變化就根源而言仍是基于對“季、孟體制”的維護,而非許多文字中認為的“三桓瓜分公室”那么簡單。當然魯國實行“三軍制”還有其他方面諸如軍事負擔和調整公族之間的利益關系等多重考慮,我們將在下文中陸續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