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以一個青年和一個哲人的對話形式展開,兩人在五個夜晚內,關于如何獲得人生的幸福展開了一系列探討。哲人信奉阿德勒的心理學,并想通過此番探討告誡青年人:世界及其簡單,人們隨時可以獲得幸福。只要我們有勇氣摘掉墨鏡去正視這個世界。
第一夜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認為,影響著我們的,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而不是經歷本身。心理創傷并不存在。如果信奉原因論,認為今天的不幸是由過去的經歷造成的,那么人就很難獲得幸福。
????????悅納自己,接受并利用好自己被給予的一切才能獲得幸福。一味關注和計較自己被給予了什么,反而讓自己變得不幸福,因為現實并不會因為我們的計較和苦惱而發生改變。貧窮的家境不會改變,受傷的經歷也不會發生改變。我們只能不斷努力更新自己的所擁有的。
????????所以,我們應該相信人是可以改變的。就比如性格這個問題。一個人看待世界,和看待自己的方式,其實就是一個人賦予意義的方式。所有賦予意義的方式匯集起來就是生活方式,可以說就是一個人的性格或者世界觀人生觀。一個人現在的性格比較悲觀,阿德勒認為這也是自己選擇的結果。也許在最開始的時候,一個人的選擇是無意識的,會受到國籍,文化家庭環境這些因素的影響。但是,當我們了解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后,我們的行為就是自己的責任了。要不要重新選擇生活方式,這是需要勇氣的。之所以很多人都沉浸在過去不幸的經歷中,就是因為缺乏重新選擇生活方式的勇氣。經常說自己不幸而不愿意改變的人,習慣于呆在自己的舒適區。這個舒適區其實并不是真的舒適,但是相對于改變以后的未知區,這是是熟悉的是安全的。
????????但是要想獲得真正的幸福,就要有重新選擇生活方式的勇氣。這就意味著要改變自對世界對自己的看法,甚至改變自己的行為。無論過去過去發生過什么,都對自己以后的生活沒有影響,決定自己以后人生的是自己當下的選擇。
阿德勒目的論VS弗洛伊德原因論:
? ? ? ? 與弗洛伊德的原因論不同,阿德勒的心理學認為影響著我們的,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而不是經歷本身。我們的人生并不是由過去的經歷所決定的,而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我們從過去的經歷中選擇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來解釋我們今天的行為。所以在阿德勒看來,過去的經歷造成的心理創傷其實根本不存在。比如一個有社交恐懼癥的人,他每次站在人群面前都會緊張不已,手心出汗,身體顫抖。弗洛伊德這一派的心理醫生會從這個人過去的經歷來解釋他今天的結果。他可能小時候 某一次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發言被大家嘲笑了,這給他留下了心理創傷。這導致他每次站在人群面前都會不由自主的緊張。但是阿德勒的理論認為,這個有社交恐懼癥的人之所以會在人群面前不由自主的緊張,這是為了他不出現在人群面前的這個目的。
????????阿德勒的目的論讓人感受到更多希望和可能性,因為它告訴我們人是可以改變的而不是由過去的經歷所決定的。同時阿德勒的目的論也給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不能再從過去經歷中找失敗的借口。因為我們今天的生活是自己選擇的結果。失敗也是自己的選擇而造成的,而不是由過去的經歷導致的。要知道人是特別會給自己找借口,會給自己開脫的。自身任何與他人不一樣的客觀因素,都可以成為我們不努力的借口。就比如今天的我,缺乏社會活動經歷和組織協調能力,過去我總喜歡從自己的成長經歷中找借口。我成長在一個單親家庭且家里經濟拮據,我會從這些不愉快的經歷中尋找自己失敗的借口。而事實上,今天的我其實是自己的選擇造成的。過去的經歷也許會影響我的部分選擇,但了解自己的選擇傾向以后,應該逐步去調整,勇敢的去做出一些有挑戰的選擇。
第二夜
????????從過去的經歷為自己尋找借口,從而避免嘗試避免失敗的可能,這種目的論的解釋我們可以理解。但是一個人討厭自己,或者一個人有臉紅恐懼癥,難道這也可以用目的論來解釋么?一個人總是看到自己的缺點,找不到喜歡自己的理由,從而自卑性格孤僻不合群。阿德勒的心理學認為,這個人是為了避免與人交往,所以給自己找了借口,讓自己相信自己滿是缺點別人也不會喜歡自己,所以才會有討厭自己的人。也就是說討厭自己也是為了避免人際交往這個目的。而一個臉紅恐懼癥的少女,之所以會在喜歡的人面前臉紅,也是因為害怕自己告白失敗,所以為了避免告白的這個場景出現,所以自己患上了臉紅恐懼癥。
????????阿德勒的心理學認為人的煩惱都是源自于人際關系的。及比如自卑這個事情,自卑感源于自我價值判斷時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或者加價值低,所以有一種劣等感。而這種劣等感其實只有在人與人之間的比較中,才會產生這種主觀的感受。所以才會說人的煩惱源自人際關系。但是身高不高的人可以讓人感覺輕松。如果這樣解釋的話,身高不高也可以理解成一種優勢。對客觀事實的解釋,這個事情是我們可以選擇的。我們可以重新選擇我們的生活方式。但是這種改變需要勇氣。因為我們不能再相信別人告訴我們的世界的樣子,而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待世界。這讓我想起了尼克胡哲,沒有手沒有腳,卻學會了游泳,足球,高爾夫和沖浪,他還成為了著名的理智演說家,得到無數人的追捧。這才是真正的生活的勇者,不被他人異樣的眼光而定義,不受他人議論的影響,活出自己的精彩。
????????自卑感可以成為自己前進的動力,也可以成為困滯不前的阻力。阿德勒認為,自卑感源自于我們想在人際關系中追求優越感,這本身是沒有問題的,甚至可以促進我們的成長,催促我們更加努力,不斷進步。但是一旦人自卑又不相信自己是可以變得更好的,那就成了一種自卑情結。這種自卑清潔又會成了自己不改變不努力的借口。比如有的人這樣想,“我因為學歷低所以無法找到好工作”或者”我因為表達能力不行所以無法升職“。這些因為A所以無法B的想法,這都屬于自卑情結。這是因為缺少改變的勇氣或者不想真正的努力,為了維持現狀而給自己找的借口。
????????自卑感可以催人上進,但是健全的自卑感應該來源于自己于理想自我的比較,而不是于他人的比較。與他人競爭的想法,會讓人覺得自己周圍充滿了競爭對手,世界也是危險的。而實際上,在意自己臉的人只有自己。在意自己缺點的也只有自己。當我們從于他人競爭的圈子里走出來以后,才會擺脫怕輸的恐懼心理,才能脫離競爭對手的關系,才能真心的與別人成為伙伴。這樣就能減少自己人際關系中的煩惱。但實際上,同生態系統一樣,社會生活中的競爭也是在所難免的。因為資源是有限的,只有優勝劣汰才能決定資源的分配。就比如一個公司里的職稱等級總是金字塔結構的,能升上去的總是競爭的勝者,不可能把公司的同事完全當成親切的小伙伴,不在乎競爭關系。而且宏觀層面講,競爭還能促進經濟的發展,技術發展的進化,服務水平的進化。所以我覺得怎樣在競爭的環境中,平衡自我的評價不過度自卑不過度自負,保持相對準確的自我定位才是更有效的。
????????阿德勒的心理學中,關于人的行為和心理方面有這樣幾點那要求:行為上人是自立的而且可以于社會和諧相處,對應的心理目標包括”我有能力“的意識,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識。這些要求需要在直面人生三大課題的過程中,得以實現。人生三大課題,包括工作課題,交友課題和愛的課題。在直面這三個課題的過程中,我們需要面對不得不面對的人際關系,也很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有的人會因為想要逃避工作中的人際關系而拒絕上班,有的人會因為上班時的失誤擔心受人指責而苦惱。但是人作為社會性的動物又不可能脫離人際關系,所以如何在保持自立的同時,與周圍世界保持和諧,這是人生重要的問題。我們要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人生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