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核心內容
思維導圖:
1、三大束縛:阿德勒的這些思想,致力于幫助人們解脫:來自過去的束縛,人際關系的束縛、未來的束縛
2、目的論:人的生活方式是自己選擇的結果。
3、自我超越:人是積極的,追求自我發展、強大和完善。
4、社會人:人活在我為人,人為我的共同體中,存在即價值;自我接納,無需刻意追求他人認可。
5、活在當下:人生就是連續的點,每一個點都是完結的,過好每一個當下。
6、自由和幸福:課題分離即自由,他者貢獻即幸福?!?/p>
一、三個束縛
生活給了我們各種各樣的束縛,從表面上來看,這些束縛來自時間上的,金錢上的,人際關系上的,而實際上這些束縛只來自于一個地方,那就是我們自己的內心。阿德勒就是試圖把我們從這種束縛中給解救出來,讓我們重拾心靈的自由。
第一個束縛來自于我們的過去。從弗洛伊德開始,很多心理學家都相信人就是過去,尤其是童年的產物,甚至我們大部分人都是這樣認為的,因為過去的經歷塑造了現在的自己,這非常容易理解。我們過去的經歷變成了潛意識,決定著我們的人生。可是阿德勒卻說,重要的根本就不是過去,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過去。而我們對于過去的看法,是可以被我們的主觀所改變的。
第二個束縛是來自于人際關系??吹竭@本書的書名的時候你感到疑惑嗎?在這個人人都與你說要討好他人,要掌握說話的藝術,要讓周圍的人都認可你的社會當中,阿德勒卻告訴我們,不要擔心被別人討厭,要有被討厭的勇氣,才能獲得自由。
其實我們許多的心理困擾都來源于社會或者是他人的評價。而正是這樣的評價體系才造成了人們的驕傲或者自卑。而在阿德勒眼中,理想的人際關系大概是我愛你,與你無關,你討厭我,也與我無關。他甚至還說絕大多數人都在用愛的名義,對周圍的人進行著錯誤的干預甚至是控制。比如說父母對待孩子的教育,阿德勒甚至說父母既不能批評孩子,也不能鼓勵孩子。
書中告訴我們,每個人的課題都是獨立并且是分離開的,我怎么愛你,是我的課題,而你接不接受我的愛,是你的課題,與我無關。每個人都恪守自己的課題,過自己的人生,那人際關系中就沒有這么多的糾結與煩惱。
第三個束縛來自于未來。很多人的目標遠大,覺得有朝一日我出人頭地,當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了。那么我的人生才算是真正的開始。而現在的生活不能稱之為人生,只能算是在通往人生的路上。當我們這么想的時候,我們就把現在貶低成了實現未來的工具。但其實,現在才是我們唯一真正擁有的。正所謂“當你急著奔向未來的時候,說明你已經不喜歡現在了。”
人生是在每一個瞬間不停旋轉起舞的連續的剎那。在舞蹈當中,跳舞就是本身的目的,最終會跳到哪里誰都不知道。當我們停下來的時候,常常會驚訝,已經到這里了嗎?但其實,我們不停舞動的每一個瞬間就已經構成了完整的人生。
阿德勒的心理學,就這樣把我們自己從過去,從人際關系和未來當中解放出來??墒窃姜z成功以后呢?以前我們裹足不前,可以怪父母怨社會,而阿德勒卻完全把人生責任和選擇的權力交給了我們自己。當我們從這些束縛中解脫出來后,卻會發現,我們其實一直都很自由,真正讓我們裹足不前的,原來正是我們自己。
正如本書的名字《被討厭的勇氣》,我們獲得了自由也就意味著我們再也沒有任何的借口,所有的責任全部都在我們自己的肩上。而擁有自由,承擔責任,需要無畏的勇氣。這種勇氣,是阿德勒心理學的關鍵詞,也是我們人生問題的最終解藥。
二、目的論
目的論:人們都是為了某種目的而活著。也即,人的行為都是有目的的。
阿德勒教我們立足于目的論,而不是弗洛伊德的原因論。我們不是受過去支配的,所有你現在自以為的原因,都是你為達到心中目的而采用的手段。
相信目的論是為了讓我們深深的相信自己是可以改變的。我們隨時都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
我們無法改變,其實是因為我們自己不斷的在下“不要改變”的決心。
我們缺乏選擇新生活的勇氣,也就缺乏了幸福的勇氣,所以我們才會不幸。
無論之前的人生發生過什么,都對今后我們要如何度過沒有影響,決定自己人生的只有此時此刻的我們自己。
三、自我超越
1、阿德勒所說的自卑感并非是種貶義,它是指人們對自己現狀的不滿意,是人類文化的基礎。正是因為我們想擺脫自卑感,追求優越感我們才能不斷的進步。人人都有自卑感,因為我們都希望進步,都在追求自己理想中的狀態。
2、我們需要警惕的不是自卑感,而是自卑情結。長時間以來,我們總把本沒有因果關系的事情給聯系起來,因為長的不好看,所以婚姻不幸福。因為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永遠都可以找到各種理由給自己開脫,這樣一來就變成了我們主動放棄了幸福與成功。自卑感會促使我們彌補自己的缺陷,而自卑情結則會讓我們有用不完的借口,放任自己的墮落。
3、優越情結,當一個人即沒有勇氣去改變,也沒有勇氣接受自己無能的時候,那他就會用一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來補償,讓自己沉浸在虛假的優越之中。有的人變得很自負,不斷的借助外部力量抬高自己。有的人不停炫耀自己曾經的功績,希望以此獲得他人的尊重。甚至有的人不斷的夸耀自己的不幸,像嬰兒一樣用自己的弱勢來支配周圍的人,成為巨嬰。
四、人際關系
1、人一切的煩惱都來源于人際關系。如果世界上只有一個人的話,他并不會感受到孤獨,他的一切想法都是真理。我們常常受困于那些所謂的客觀事實,比方說相貌,身高,甚至是出身和學歷。但是這些煩惱都源于與其他人的比較。盡管這些客觀事實無法改變,但我們隨時都可以對其進行重新的解釋。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永遠都在我們自己手里。
3、自己的人生無需與他人競爭,人與人之間有諸多的不同,外貌、能力、經驗。雖然不同但是平等。我們都行走在同一個平面上,確實有人走在前面,但卻沒有人是走在我們上面。競爭意識會讓我們在意勝負,進而把所有人都變成敵人。很多社會意義上的成功人士,依然感受不到幸福,是因為他們身陷在無休無止的競爭當中。
4、請小心自己掉入權力之爭的陷阱,不管我們認為自己是多么正確,都不要以此去責難他人。我是對的,很快就會演變成你是錯的,所以你要聽我的。對錯與勝負本沒有關系,但是很多人都試圖讓別人臣服于自己的對。即便我們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也沒有什么不好,退出權力之爭并不是羞恥,執迷于它才是失敗。
5、人生課題:
工作課題。我們不管從事什么樣工作都要與他人發生協作,當我們逃避工作課題的時候,并非是單純的不想上班,而是逃避工作當中的人際關系。
交友課題。朋友并非越多越好,數量其實沒有多大的價值,關系的距離和深度才是需要我們思考的。
愛的課題。當感覺與這個人在一起可以無拘無束的時候,才是真正的愛,這是一種既不自卑也無需炫耀的平靜而自然的狀態。愛的課題分為戀愛關系和親子關系。一個是浪漫的紅線,一個是堅固的鎖鏈。就算我們要結束愛的關系,在此之前也一定要直面問題。
6、人生的謊言。不要把責任轉嫁給他人,通過歸咎與他人或者環境來回避自己人生的課題,是我們自己決定了生活方式,那就要承擔責任和后果。我們有這個力量,也需要有這樣做的勇氣。
7、不要活在他人的期待當中。我們從小到大都被教育,做了好事應該受到獎賞,而做了壞事就要受到懲罰。因為神再看,所以我們要積德行善,但是如果沒有神,世人就可以無惡不作嗎?我們并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一味的尋求別人的認可,在意別人的評價,那最終就是活在別人的人生當中。
8、課題分離。對于某種選擇,誰為這個選擇的最終結果負責,那這就是誰的課題。干涉甚至負擔別人的課題會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沉重而痛苦。丟開別人的課題,并且拒絕別人的干涉,我們的人生會變得異常的輕松。
1),個體心理學的“個體”二字的意思是每個人都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身體與心靈,理性與感性,有意識和無意識都是一體的。緊張會手腳發抖,恐懼會臉色蒼白,憤怒也不是脫離了意志的控制,我們對自己的身體表現以及行為方式負完全的責任。
2)、無法課題分離的人才是極其以自我為中心的人。表面上是在盯著別人,竭盡全力的迎合他人。其實是盯著別人眼中的自己,是在滿足自己被認可的欲望。
3)、課題分離是人際關系的起點,人際關系的終點是共同體感覺。是“我可以在這里”的歸屬感。不要拘泥于眼前的學校、公司這樣的小共同體,明白自己屬于無限大的共同體。把自己放到更大的共同體當中,讓自己變小。這樣一來我們眼前的困難,現在人際關系的困惑不過只是茶杯中的風暴。
4)、建立橫向關系。不管是表揚還是批評,其背后的邏輯都是對他人的控制,這是在建立縱向關系。橫向關系是平等,是感謝,是鼓勵。橫向關系與縱向關系我們只能選擇其一。不存在與領導建立縱向關系,與朋友建立橫向關系。我們并不能隨意的切換兩種生活方式。
5)、建立橫向關系,必須從我們自己開始,而且無需考慮他人是否合作。即便是面對公司領導,我們在意識上保持平等,并且堅持自己應有的主張。察言觀色的把自己隸屬于縱向關系是在逃避承擔工作失敗的責任。即便是面對領導,我們依然可以拒絕并且提出更好的方法,而領導是否采納,并不是我們需要考慮的課題。
6)人只有在能夠感覺到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能接納自,我建立起直面人生課題的勇氣。而當主觀上認為能夠對他人提供幫助,體會到自己對共同體有貢獻的時候,我們就能體會到自己的價值。
9、共同體
1)、我們進步一講了如何獲得共同體感覺,找到我可以在這里的歸屬感,我們需要做到三件事兒。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
2)、自我接納,自我接納并非自我肯定,我們需要分辨哪些是無法改變的,平靜的去接受它,哪些是我能改變的,努力去將其完善。
3)、他者信賴,我們曾經的處事方式是如果你值得我相信,那么我才選擇相信你。這不叫信賴,這只能叫做信用。信賴是無條件的相信,這可并非是佛系般神圣倡導,因為只有我們首先選擇了他者信賴,深厚的人際關系才有開始的可能。只有選擇他者信賴,他人才會成為自己的伙伴,幫助我們找到共同體的感覺。
4)、他者貢獻,這也并非是高尚的犧牲自己而為他人效勞,它是讓我們體會到自己價值的關鍵一步。最容易理解的他者貢獻是工作,工作不僅僅是賺錢的手段,我們通過工作來實現他者貢獻,進而體會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家庭是我們理解共同體感覺最好的例子,家人之間的他者貢獻很容易理解,即便不是每次都得到家人的肯定,我們自己心中也明確的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在為家庭,為家人創造著價值。
5)、自我接納、他者信賴與他者貢獻三者缺一不可。只有我們做到了自我接納,才能不懼背叛的做到他者信賴。只有做到他者信賴把別人當做伙伴,我們也才能做到他者貢獻。與此同時,對共同體做出貢獻,對別人有用這樣又反過來讓我們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到自我接納。
五、活在當下
1、人生是連續的剎那
其實,過去我們都把自己的人生看成了一條線,從降生的那一刻就開始的彎彎曲曲的曲線經過一個高點之后最終抵達死的終點。而哲人說,看似一條線的人生其實是連續的點,人生是連續的剎那。我們只能活在此時此刻,我們的人生也只存在于剎那之間。
2、最重要的是此時此刻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自己站在劇場的舞臺上,全場都開著燈,那我們可以看到所有的觀眾,但是如果有強烈的聚光燈打向我們自己的話,那我們會連最前排的觀眾都看不到。
我們的人生也完全一樣,正是因為我們把模糊而微弱的燈光打向了整個人生,我們才能看到過去和未來,而且是我們以為的自己能看到過去和未來。但是如果我們把聚光燈對準此時此刻的話,那我們只能看到現在。
六、幸福
我們需要搞清楚一個最本質的先后順序,那就是我們是先來到了這個世界上,然后才去尋找所謂的生命的意義的。我們并不是因為有意義所以才活著,而是因為我們先有了生命,緊接著我們懂得了觀察與思考,所以才需要為自己的生命去尋找一個意義。這也便是哲人所說的,生命的意義是我們自己賦予的。
我們只不過是宇宙中的一粒塵埃,百年之后也終將被遺忘,自己的生命也并沒有意義。但即便是在這樣的殘酷現實之下,我們仍然可以去擁抱幸福,去熱愛生活,去享受平凡的人生。我們依然可以學會關心與善待他人,依然可以做我們喜歡的事情,并且把它做好。我們可以去學習,并且把我們學到的知識傳遞開來。去愛身邊的人,去為他們做些事情。去熱愛、去感恩、去追尋、去擁抱,跳躍、奔跑、歡笑、哭泣,去享受我們僅有的短暫的生命。
無論我們過著怎樣的剎那,即使被人討厭,只要沒有迷失“他者貢獻”這顆引導之星我們就能自由的生活,朝著這個方向前進就可以獲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