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將繼續拆解《接納自己的不完美》第一章的一個內容,這個內容,國內有些作品也模仿過書中的內容。
R:
愛包容了一切感情——也包括那些我們努力掩飾的想法和感情。榮格曾說:“與其做好人,我寧愿做一個完整的人?!痹谂ψ觥昂萌恕?,努力追求別人承認的同時,我們是否已經迷失了真實的自我?
在成長過程中,周圍的人們讓我們相信,我們所具有的特質可以用“好”與“壞”來區分,“好”的特質應該發揚,“壞”的特質則要改正或掩飾。這樣的思維方式,自從我們學會分辨“自己”與“別人”的那一刻起,就逐漸確立下來。然而,隨著年齡繼續增長,我們會逐漸意識到,世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我們與別人的心靈是連接在一起的。
從這樣的角度出發,我們不禁要問,“好”與“壞”真的是客觀的標準嗎?我們真的應該袪除自己身上那些“壞”的特質嗎?可是沒有壞又何談好?沒有恨又何談愛?沒有恐懼又何談勇敢?
I:
這個世界是一個關系的世界,而在親密關系里,愛是維系關系的一種紐帶,但是在我們常規理解里,愛是正向的,昂揚的,斗志的,激勵的,美好的,殊不知愛也有陰沉與隱藏的一面,也有負向的,頹廢的,失落的,消耗的,惡劣的。正向的愛,常常被我能輕易察覺和接受,而負向的愛,常常變換成我們的情緒,憤怒與攻擊性等等。所以,但凡,我們去說自己無私無畏的愛著一個人努力經營著一段關系的時候,我們必然要知道,這愛也是自私自利私有化,甚至是在這段關系里,越是張揚著愛至上的那個人,越是在這段關系里,掩飾了為了滿足自己某些需求的一些不得不付出愛的委屈與怨怒。
人在成長的過程之中,一直是不斷與這個社會建立各種關系和鏈接的,以確立個體在這個社會上的定位與角色,而在這個逐漸適應社會的過程中,必然無法改變他人他物,只好改變自己來適應,而在改變的過程中,個體常常不是變好了,而是變得虛假了,變得沉重了。無論是孩童為了適應養育者和環境,還是成年人為了適應關系和生存環境,個體本能的會壓抑自己不被接受不被允許的部分,而是迎合TA人,展示出大眾能夠接受的一部分,在這樣的成長中,個體會無意識的感覺,自己那些獨特的,與眾不同的,與周圍格格不入的部分是“壞”的,而自己迎合和塑造出來的八面玲瓏是“好”的部分。
那么,到底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壞的呢?什么才是客觀評判的標準呢?他人他物不是衡量自己的標準,甚至一些硬性的規則可以從道德標準上衡量好人與壞人,如果排除了法律方面的標準,誰也沒有資格和能力去界定好人與壞人。
一個出軌的男人,結發妻子認為是壞人,而第三者卻會認為是好人。一個人的好與壞,只是利益方的眼光而已。一個在公司頗為不受歡迎的人,只能說明在工作中迎合不了規則,但是去從事個體創造或者獨立創業,或許便是一個有主見有決斷力不受TA人左右和干擾的獨立者。所以這樣的個體,在集體里,上級領導或者團隊會覺得TA與工作格格不入,拖了集體的后腿,是壞的不受歡迎的。而在TA獨立做事的時候,TA的獨當一面,自我超前,則會被同行認為是好的,是能力與自信的彰顯。
我們是不是真的該完全從眾,去除自己身上那些棱角分明的部分呢?這需要個體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取舍,但是我的觀點里,那些在藝術,商業,政界上做出一番成就的人,TA們都是保留了自己獨特而鋒芒的一面,這是他們成功特質里無法掩飾的光芒。
A1:
案例1
《我的前半生》里,羅子群與丈夫的愛便是負面的,頹靡的。羅子群一直標榜自己愛家庭愛丈夫愛孩子,但是她自己也親口承認,自己不再年輕,沒有學歷和特長,萬一離婚了,沒人要怎么辦?所以,看起來口口聲聲說愛的那個人,不過是以愛的名義來掩飾自己對生活的無奈和恐慌而已。而他的丈夫。一次次跪地求饒,一次次詛咒發誓說愛羅子群,為了妻子痛改前非,但是還是游手好閑,不務正業,養不了家疼不了老婆和孩子,活的窩囊而卑微。他對羅子群是有愛的,只是這份愛,不是成就TA人美好而是消耗TA人幸福的,是一份負向而劣質的愛,這種愛,不要不接受更好。
案例2
《我的前半生》里的凌玲,她每次在工作中,在給陳俊生項目報告的時候,都會標注詳盡做上各種符號和備注,或許凌玲的這些用心,在一部分站在羅子君一方的人眼里,這是在有意勾引和誘惑陳俊生,然而從職場的角度看待一個女性,凌玲長相一般,大專畢業,但是她卻在工作中卓爾不凡,對上司用心,對工作用功,對婚姻用功利心,用劇中的一句話,“凌玲的涵養是一百個羅子君也比不上的”,這說明,凌玲這種女性,她的好與壞,并不是一概而論的。
案例總結
每個人都有陽光面與陰暗面,客觀公正的看待自己,不輕易評判,接納周圍,關注自己,成長自己比審視他人重要千萬倍。
A2:
回到題目中,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一直追逐自己做一個中國式好人,我一直非常在意自己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是否融洽,并努力去壓抑自己獨特的部分,適應外部世界,并且壓抑了自己很多年。后來,我慢慢發現,自己舒服比什么都重要,自己所關注的外部世界的一些他人他物,不過是自己內心壓抑而投射出的一些鏡像而已,當意識到這些,我是這么來做的。
1、當自己想安靜獨處的時候,可以拒絕一切社交,這樣自己充分感覺到了,我的時間我做主,充分感覺到了生命的自由。
2、早已經不再標榜自己是愛的天使,博愛一切,相反的是,愛是有交換與回應的,對我付出愛與關注者,我回應與回饋;消耗我的愛與偽隨者,我遠離。
3、未來,我將與自己發生鏈接的人與事物深度發展,充分展示真實自己的好與壞,不做作不偽飾。
今天我將繼續拆解《接納自己的不完美》第一章的一個內容,這個內容,國內有些作品也模仿過書中的內容。
R:
愛包容了一切感情——也包括那些我們努力掩飾的想法和感情。榮格曾說:“與其做好人,我寧愿做一個完整的人?!痹谂ψ觥昂萌恕?,努力追求別人承認的同時,我們是否已經迷失了真實的自我?
在成長過程中,周圍的人們讓我們相信,我們所具有的特質可以用“好”與“壞”來區分,“好”的特質應該發揚,“壞”的特質則要改正或掩飾。這樣的思維方式,自從我們學會分辨“自己”與“別人”的那一刻起,就逐漸確立下來。然而,隨著年齡繼續增長,我們會逐漸意識到,世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我們與別人的心靈是連接在一起的。
從這樣的角度出發,我們不禁要問,“好”與“壞”真的是客觀的標準嗎?我們真的應該袪除自己身上那些“壞”的特質嗎?可是沒有壞又何談好?沒有恨又何談愛?沒有恐懼又何談勇敢?
I:
這個世界是一個關系的世界,而在親密關系里,愛是維系關系的一種紐帶,但是在我們常規理解里,愛是正向的,昂揚的,斗志的,激勵的,美好的,殊不知愛也有陰沉與隱藏的一面,也有負向的,頹廢的,失落的,消耗的,惡劣的。正向的愛,常常被我能輕易察覺和接受,而負向的愛,常常變換成我們的情緒,憤怒與攻擊性等等。所以,但凡,我們去說自己無私無畏的愛著一個人努力經營著一段關系的時候,我們必然要知道,這愛也是自私自利私有化,甚至是在這段關系里,越是張揚著愛至上的那個人,越是在這段關系里,掩飾了為了滿足自己某些需求的一些不得不付出愛的委屈與怨怒。
人在成長的過程之中,一直是不斷與這個社會建立各種關系和鏈接的,以確立個體在這個社會上的定位與角色,而在這個逐漸適應社會的過程中,必然無法改變他人他物,只好改變自己來適應,而在改變的過程中,個體常常不是變好了,而是變得虛假了,變得沉重了。無論是孩童為了適應養育者和環境,還是成年人為了適應關系和生存環境,個體本能的會壓抑自己不被接受不被允許的部分,而是迎合TA人,展示出大眾能夠接受的一部分,在這樣的成長中,個體會無意識的感覺,自己那些獨特的,與眾不同的,與周圍格格不入的部分是“壞”的,而自己迎合和塑造出來的八面玲瓏是“好”的部分。
那么,到底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壞的呢?什么才是客觀評判的標準呢?他人他物不是衡量自己的標準,甚至一些硬性的規則可以從道德標準上衡量好人與壞人,如果排除了法律方面的標準,誰也沒有資格和能力去界定好人與壞人。
一個出軌的男人,結發妻子認為是壞人,而第三者卻會認為是好人。一個人的好與壞,只是利益方的眼光而已。一個在公司頗為不受歡迎的人,只能說明在工作中迎合不了規則,但是去從事個體創造或者獨立創業,或許便是一個有主見有決斷力不受TA人左右和干擾的獨立者。所以這樣的個體,在集體里,上級領導或者團隊會覺得TA與工作格格不入,拖了集體的后腿,是壞的不受歡迎的。而在TA獨立做事的時候,TA的獨當一面,自我超前,則會被同行認為是好的,是能力與自信的彰顯。
我們是不是真的該完全從眾,去除自己身上那些棱角分明的部分呢?這需要個體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取舍,但是我的觀點里,那些在藝術,商業,政界上做出一番成就的人,TA們都是保留了自己獨特而鋒芒的一面,這是他們成功特質里無法掩飾的光芒。
A1:
案例1
《我的前半生》里,羅子群與丈夫的愛便是負面的,頹靡的。羅子群一直標榜自己愛家庭愛丈夫愛孩子,但是她自己也親口承認,自己不再年輕,沒有學歷和特長,萬一離婚了,沒人要怎么辦?所以,看起來口口聲聲說愛的那個人,不過是以愛的名義來掩飾自己對生活的無奈和恐慌而已。而他的丈夫。一次次跪地求饒,一次次詛咒發誓說愛羅子群,為了妻子痛改前非,但是還是游手好閑,不務正業,養不了家疼不了老婆和孩子,活的窩囊而卑微。他對羅子群是有愛的,只是這份愛,不是成就TA人美好而是消耗TA人幸福的,是一份負向而劣質的愛,這種愛,不要不接受更好。
案例2
《我的前半生》里的凌玲,她每次在工作中,在給陳俊生項目報告的時候,都會標注詳盡做上各種符號和備注,或許凌玲的這些用心,在一部分站在羅子君一方的人眼里,這是在有意勾引和誘惑陳俊生,然而從職場的角度看待一個女性,凌玲長相一般,大專畢業,但是她卻在工作中卓爾不凡,對上司用心,對工作用功,對婚姻用功利心,用劇中的一句話,“凌玲的涵養是一百個羅子君也比不上的”,這說明,凌玲這種女性,她的好與壞,并不是一概而論的。
案例總結
每個人都有陽光面與陰暗面,客觀公正的看待自己,不輕易評判,接納周圍,關注自己,成長自己比審視他人重要千萬倍。
A2:
回到題目中,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一直追逐自己做一個中國式好人,我一直非常在意自己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是否融洽,并努力去壓抑自己獨特的部分,適應外部世界,并且壓抑了自己很多年。后來,我慢慢發現,自己舒服比什么都重要,自己所關注的外部世界的一些他人他物,不過是自己內心壓抑而投射出的一些鏡像而已,當意識到這些,我是這么來做的。
1、當自己想安靜獨處的時候,可以拒絕一切社交,這樣自己充分感覺到了,我的時間我做主,充分感覺到了生命的自由。
2、早已經不再標榜自己是愛的天使,博愛一切,相反的是,愛是有交換與回應的,對我付出愛與關注者,我回應與回饋;消耗我的愛與偽隨者,我遠離。
3、未來,我將與自己發生鏈接的人與事物深度發展,充分展示真實自己的好與壞,不做作不偽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