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明朝嘉靖三十七年,一個倔脾氣的清高老頭因為看不慣官場的黑暗,憤然辭掉了縣衙的縣丞職務,賦閑回家了。
他是吳承恩。
辭職回家的那天晚上,老吳卷縮在被窩里,整整失眠了一夜。已經五十五歲的他,到現在依然連份混口的工作都沒有,這往后日子可該怎么過呀?睡的迷迷糊糊的老吳,突然想起了自己前兩年抽空時寫的一部小說《西游記》,他趕忙起床點了油燈去書柜里翻尋《西游記》的小說底稿。
正在書柜里嚼著老吳發黃舊書本舉辦聯歡晚會的幾只老鼠,被他突如其來的的開柜舉動嚇了一跳。呀,嚇死寶寶了,你個糟老頭子大半夜的不睡覺,想搞什么?
光著屁股的老吳,躬身在書柜里翻了半天,總算在那堆滿是老鼠屎尿的破書堆里翻出了《西游記》底稿,萬幸的是稿件完好無損,沒有被這幫天殺的缺德老鼠搞壞。老吳如獲至寶的將那幾十張破舊手稿捧在懷里,陷入了沉思。
故事只寫了十幾回而已,要不要繼續寫下去呢?
02
嘖嘖嘖,吳承恩,騷年,你很二啊!竟然敢寫小說,你咋不上天呢?
若是給同時代的那些封建衛道士們知道老吳寫小說的事情,他們定然會說這樣的話譏諷打趣他。在那個腐朽不堪的年代,對于老吳這樣的苦逼文人來說,寫小說無疑是作死的節奏。
比老吳早生一百多年的那個羅貫中,就是因為編撰《水滸傳》的原因,被與老吳同時代的一個叫田汝成的官僚在網上發文罵了夠。
吳承恩依舊記得田汝成在他那本名叫《西湖游覽志余》的書里,是這樣罵羅貫中的:羅貫中編撰《水滸》,其子孫三代皆啞,正是天道還好之報(羅貫中這貨因為編寫了《水滸傳》,所以他的子孫三代都變成了啞巴,這就是老天爺給他報應)。
唉,不就寫了本小說嗎,多大的事,你姓田的至于這么惡毒的糟踐人嗎?
吳承恩默默地在心里替羅貫中打抱不平,可是他也只能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發發牢騷。常言說的好,飯沒鹽不如水,人沒錢不如鬼。你一個連混口都成問題的窮酸秀才隔壁老吳,又有什么資格敢和那身居高位,財大氣粗,整天有記者采訪,媒體吹捧的大官僚田汝成叫板呢?
03
羅貫中這老小子還算走運,生活在明朝初年洪武(朱元璋年號)時代的他,寫本小說還可以拿著到處找出版社出版。可是到了吳承恩生活的嘉靖年代,對于想寫小說的苦逼文人來說,可就遠沒有羅貫中那個時代那么走運了。
依照當時的社會觀念,一個飽讀圣賢書的文人,其正當工作是寫詩著文,而寫小說充其量只是一種業余愛好。在當時,文人寫小說那可是最見不得光的事,比嫖娼養妓還可恥。更有甚者,認為當時寫小說的人是在作孽,是要遭報應的。
舉個例子,譬如明朝初年有個叫李昌祺的文人,小伙子很有學問,還做了不小的官。可是呢,就因為他寫了本短篇小說集《剪燈余話》,遭到了同時代人的嘲笑,死后竟然被取消進入家鄉賢人祠堂的資格,成了告誡讀書人不要寫小說的反面教材。
再比如,清代有一個叫鐵珊的“毒舌”,他在《增訂太上感應篇圖說》里是這樣黑明清時期寫小說的人:
“施耐庵作《水滸》,子孫三代皆啞(這里跟前文提到田汝成的說法不一致,田認為《水滸傳》作者是羅貫中);
袁于今撰《西樓記》,患舌癢癥,自嚼其舌,不食不言,舌盡而死(嘖嘖嘖,看看這惡毒詛咒,對于當時寫小說的窮酸文人,其社會地位的卑賤程度可想而知,貌似寫本小說比當漢奸還嚴重);
高蘭墅(即高鶚)撰《紅樓》,終生困厄(曹雪芹先生若是泉下有知,一定會拉著高鶚的雙手,感動的鼻涕一把淚一把的。徒弟不白收啊,關鍵時刻可以替師傅背黑鍋挨罵);
王實甫作《西廂》,至“北雁南飛”句,忽仆地,嚼舌而死(我記得在故鄉方言里,我們經常會說說謊的人是嚼舌根,原來典故出自這里啊);
金圣嘆評而刻之,身陷大辟,且絕嗣(額,見過糟踐人的,沒見過這么過分的。我不禁想問這個鐵珊一句,金圣嘆跟你何怨何仇?他是睡你姐姐了還是販賣你妹子了?你至于詛咒人家斷子絕孫嗎?明清寫小說的文人跟你何怨何仇?他們是挖你祖墳了還是殺你全家了?你至于這么惡毒的編排人嗎?)。
04
故事講到這里,我們似乎可以理解吳承恩半夜起來糾結的原因所在了,小說不好寫啊,暴露了身份會被罵臭祖宗十八代的。
苦悶的老吳,趁著夜深人靜的時候,偷偷在網上注冊了一個公眾賬號,準備冒著“遺臭萬年”的危險寫完《西游記》。可在當時,他注冊的這個賬號,充其量只能是一個黑號,是上不了臺面的。他思索了半天,總算給自己起了一個比較滿意的名稱,華陽洞天主人。
在《西游記》成書印發一直到民國時期,幾乎所有人都不知道作者便是吳承恩,只知道《西游記》的幾種刻本均署"華陽洞天主人校"幾個字。
可見老吳的藏匿手段還是很高的,竟然瞞了世人幾百年。
時至1921年,胡適在《西游記序》里也說此作“是明朝中葉以后一位無名的小說家做的”。后來魯迅先生力主吳承恩是《西游記》作者的說法,胡適在得到魯迅先生抄送給他的關于吳承恩是《西游記》作者的材料后,便在《〈西游記〉考證》中持出了吳承恩是《西游記》作者的主張。
相比于同時代的《金瓶梅》作者蘭陵笑笑生,吳承恩先生算是幸運多了,起碼幾百年后還有魯迅先生這樣一位學術界大V給他洗白證明,讓他的名字可以正大光明的刊印在《西游記》封面上。
05
老吳當晚偷偷注冊成功后,便在余生的二十多年時間里,每天定時推文。
直到他大概八十二歲辭世那年,他給后人留下了兩部著作,一本《西游記》,一本《禹鼎記(此書已失傳)》。
我猜想老吳當時可能還會在微信朋友圈或者是QQ空間里發這樣一條心情:寶寶心里苦,可是寶寶不說。
吳承恩苦在哪里呢?
我認為他的苦有兩處,一處來自寫作,你說一個飽讀詩文的大才子,想憑借著自己的才能寫本小說,半毛錢的稿費拿不到不說,還要受到世俗那些俗人的鄙視和嘲笑,搞了半天像是做賊一樣的見不得光,那怕是想不求回報的給社會做點貢獻都不行。通過吳承恩這些苦逼文人的遭遇,當時那個封建社會的黑暗程度可想而知。另一處就是老吳覺得對不住他老爸對他的期望。
說道這里,我們不妨一起來看一下老吳的基本資料以及家世出身:
公元1501年,吳承恩出生在江蘇淮安府山陽縣一個學官淪落為商人的家庭。他的父親吳銳性格樂觀曠達,奉行常樂哲學,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讀書做官,上承皇恩,下澤黎民,做一個青史留名的忠臣。
吳承恩自幼聰慧,喜讀野言稗史、志怪小說。《淮安府志》記載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文下筆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補上“歲貢生”,后流寓南京,長期靠賣文補貼家用。晚年因家貧出任長興縣丞,由于看不慣官場的黑暗,不久憤而辭官,貧老以終。
06
在封建時代,對于讀書人來說,唯一的出頭之路就是考取功名,歷來如此,從無例外。
起碼吳承恩父親是這么期待吳承恩的,而吳承恩本人也是這樣想的。可是,老吳有點生不逢時,因為他所處的那個年代牛掰大腕實在是太多了,隨便一個大腕名氣都能甩他八條街,譬如王圣人王陽明、抗倭名將戚繼光、名相徐階、大奸臣嚴嵩、萬歷首輔張居正、清官海瑞等等。
雖然老吳也是飽學之士,可是他注定在嘉靖朝這個名人輩出的年代難有出頭之日。他所能做的就是在無人關注的情況下,偷偷開個黑號,每天樂此不疲的更新著公眾號文章,那怕是后人都不知道《西游記》是他吳承恩寫的也無妨。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老吳的要求并不高,晚年的他既不想聞達于諸侯,也不想高居于廟堂,能每天安心的更新一下公眾號文章,買點文字換飯吃,這對他來說就已經足夠了。
可能一直到他八十二歲去世那天,這個國家的新聞媒體和吃瓜群眾的眼球依舊不會聚集在他吳承恩,這么一個一輩子郁郁不得志的窮酸文人身上。
好在歷史是公正的,歷史最終還是還給了吳承恩一個應有的殊榮。他的努力沒有白費,他那個在當時屬于逆天壯舉的寫作黑號,在千百年后成功逆襲上位了。
今天,我們很多人可能會不知道王陽明的心學,不知道嘉靖皇帝差點被宮女勒死的“壬寅宮變”,不知道戚繼光、徐階、嚴嵩、高拱是何人,甚至都沒聽過海瑞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更沒聽過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可是我們都知道《西游記》,都知道吳承恩這個名字,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