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在朋友圈秀恩愛的,請把我屏蔽,年齡大了,受不了那個刺激。
從昨天開始,這句話就頻繁的在朋友圈出現,原諒我的后知后覺,在炸完丸子、耦合、小酥肉大酥肉之后我才知道,今天不僅僅是臘月二十九,還有一個更洋氣和更受人待見的名字——“情人節”! 話說年年都聽到情人節的傳說,但好像都和我沒多大關系,但臨近年關,咱也洋氣一把,百度一下:
情人節又叫圣瓦倫丁節或圣華倫泰節,即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之一,起源于基督教,這是一個關于愛、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賀卡的節日, 男女在這一天互送禮物用以表達愛意或友好。情人節的晚餐約會通常代表了情侶關系的發展關鍵。現已成為歐美各國青年人喜愛的節日,其他國家也已開始流行。
其實在我們中國,我們的情人節卻在七夕這一天。農歷七月初七是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于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后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征愛情的節日。七夕節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等。這樣看來,我們的“情人節”可比國外的“情人節”有寓意多了,可架不住這些年外國文化的入侵、一些年輕人跟風和商家炒作,反倒讓2.14深入人心,七夕淡了許多。我自認為是比較矯情的人,各種節日的儀式感也是滿滿的,但在這全天下都秀恩愛的日子,我們家的情人節卻有點太平常了。
我處理了一上午的海鮮,先生和孩子們在看電視;
我張羅好了一大桌菜,一家人圍坐一起半小時掃光;
我收拾完廚房躺在沙發上和家人一起看電視;
我現在在碼字,家人們在外面看電視。
朋友雅給我微信:滿先生送你什么禮物了?怎么也不秀秀?
禮物?沒有呀,人家看了一天的電視,應該連今天是什么日子都不知道吧。這行字打完我又給刪了,發過去的是另外一行字:老夫老妻了,還秀什么恩愛,早過了那個年齡了。
有的人天生情商高,沒有禮物也能哄女朋友或媳婦開心;有的人天生情商就不在服務區,就算帶著禮物也照樣不能討女朋友或媳婦開心。我家先生就屬于后者,而且還是重災區,沒救的那種。
其實他也是給我買過情人節禮物的,比如有一年送給我一塊手表,是在天貓旗艦店買的,他說:“天貓買的,不知道真假,戴著玩吧?!?br> 比如,有一年他去香港,回來的時候給我帶了好多面膜,本來我也不描眉畫眼、涂脂抹粉,更沒用過什么面膜,他說:“XX給他媳婦買,也讓我給你買點,就買了?!?br> 比如,有一年他應酬到很晚才回來,還帶了一支玫瑰。我正沉侵在他終于開竅的喜悅中,沒想到他說:“飯店送的,每人一枝。”
經過以上幾次,我基本對先生的情商忽略不計了,但同時也對他整天在外無比放心,他對女人自帶絕緣體,連我這么遷就他的人都整天被氣的哭笑不得,還有更不開眼的人主動投懷送抱嗎?
先生剛進來,看到我把他寫得如此奇葩,表示了強烈的不滿。
“你這是歪曲事實,嘩眾取寵,我可沒這么說過。我對你的好日月可鑒,就差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還有哈,一大批小姑娘準備投懷送抱呢,你別太樂觀?!?/p>
好吧,我承認,以上對他的控訴都是基于現實的改編,與事實嚴重不符。不過剛聽到化了摔了之類的話,我還真起了一身雞皮疙瘩。不是他情商低,不會說甜言蜜語,是他說了,我是真受不了。
情人節送花,小姑娘都樂呵呵的,首先是因為她正是花季年齡,對愛情停留在各種儀式和表象上,其次是因為花的不是她的錢,男生為了她花錢才能證明愛她。結了婚就不一樣了,年齡大了,知道愛情不是鮮花巧克力,而且買花的錢可是自己家的真金白銀。所以,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如果結了婚日子還過得花里胡哨,華而不實,不是男的有問題就是女的有想法,不符合邏輯呀。這句話不能放之四海而皆準,但對我這樣的中年少女來說,卻真的再貼合不過。有一年情人節,先生抱回來一大束花,我的第一反應不是激動開心,而是默默的算著這能買多少菜呀。
一個人喜歡制造浪漫,另一個人喜歡樂于制造浪漫,這樣的一對是幸福的;
一個人喜歡踏實安穩,另一個人愿意給她踏實安穩,這樣的一對也是幸福的;
怕的是一個人喜歡踏實安穩,另一個人卻每天想著制造驚喜,那這樣的一對遲早會有問題,注定成不了讓人艷羨的一對。
情人節了,收到紅包、鮮花、巧克力是幸福,坐在一起踏實吃頓飯聊聊天也是幸福。關鍵不是情人節得到什么,而是心里和誰在一起。相隔天涯海角,只要彼此相愛,普通日子也能過成情人節;近在咫尺,整天面對面,彼此不能交心,就算情人節收到禮物也是自欺欺人。
秀不秀恩愛,不是因為年齡大了。因為真正的愛是不需要秀的,彼此的愛要貫穿彼此的一生,而不應該僅僅是這一個當下。祝福大家愛的人正巧也愛著你,情人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