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這事,水平高低有兩個衡量標準:讀的快跟記得牢。
讀書的時候,你要是嘴巴跟著出聲,還經常走神,請看老A上篇文章《10分鐘教會你1500字/分鐘的閱讀方法》,用幾個月時間,行動起來,快速改進你眼睛接收信息的方式,讓自己讀的快起來。
但更多的人會發現,自己雖然讀了很多書,但卻很難記住書中的內容,很多有時候要想起昨晚吃了什么都很費力,更別說上周讀的書說了什么?
今天就怎么做到讀書過目不忘,給大家詳細的解說下,推薦大家精神科醫生、作家樺澤紫苑的《過目不忘的讀書法》。
讀書記得牢的認知誤區:
很多人在閱讀的時候,擔心記得不牢,故意放慢速度,意識里認為,我讀的越慢,就會給大腦更多反應時間,這樣大腦就能記的更多、更牢靠。這個想法本身就非常耐人尋味,因為我們大家都清楚,對一個人而言,把一個小時可以讀完的信息用十個小時完成,他的記憶效果并不會增加九倍。
那么到底是什么影響了我們的記憶力呢?
過目不忘的秘密——大腦結構:海馬體與顳葉的分工與轉換
我們的大腦每天要接受很多的信息,所以為了讓我們的大腦不被信息脹破,大腦自己設定——遺忘大部分的內容。大腦吸收很多的信息,首先會被存放在一個叫做海馬體的地方,隨著時間推移,大部分信息會被遺忘,而重要的信息會被移動到大腦的記憶金庫——顳葉部分。也就是說海馬體負責短期記憶,而顳葉負責唱起記憶。
你想做到過目不忘,就需要解決信息從海馬體往顳葉的轉移,大腦在判斷信息是否應該被轉移有兩個標簽:“能否多次使用”以及“能否打動內心”。
運用到讀書這件事情上,怎樣讀書才能做到過目不忘呢?你必須做好這兩點。
第一、輸出讀書法——短時間內多次使用
很多研究結果表明,最有效的記憶方法就是將最初輸入的知識在7—10天內輸出3、4次。運用到讀書上,給大家一個輸出讀書法:一周內輸出四次的原則來讀書。
1,一邊讀書,一邊做筆記,在重要的地方畫線做記錄。
2、向別人講解書中的內容,向人推薦你讀過的書籍。
3、將讀書時候的名言、發現、感想用簡單的話術發在微信朋友圈里,與其他人分享
4、在讀完后的第二天,寫書評或摘要。像《簡書》這樣的平臺就特別適合發表書評,既可以理性清思路分享給別人內容,又可以接受大家的評論與監督,多交朋友。
第二、碎片化時間與腦內物質讀書方法
與更長的時間比,碎片時間更有利于我們的記憶。同時我們的大腦會分泌很多的物質如腎上腺素、多巴胺、內啡肽等,都會提升我們的記憶效果。在喜怒哀樂的瞬間,我們的大腦會分泌這些物質,來增加我們的記憶。運用到讀書上,給大家介紹幾個方法:
1、利用碎片化時間,設定時間限制。比如我們做地鐵等時候,因為到站要下車,是有一個時間限制的,會人為的制造一種緊張感,這樣比漫無目的的閱讀,注意力會更加集中。這本書的作者樺澤紫苑,堅持每個月讀30本書,每天出門前帶一本書,利用上下班的碎片時間,回家的時候必須讀完,不然第二天出門就需要帶兩本書。這點利用碎片化時間讀書而不是看手機的做法還是很值得大家學習。哪怕我們一個月只是多讀了5本書,一年積累下來60本書也是很可觀的收獲。
2、5分鐘5分鐘讀書法:我們知道人在做事情的時候,起始跟結束的時候忍的注意力最集中,所以有60分鐘讀書的時候,不妨切成4個15分鐘,這樣更高效。結合碎片化時間,可以最大限度發揮15分鐘的精神注意力。
3、興奮狀態下讀書:當我們發現有興趣的書籍等時候,應該趁著興奮勁,一口氣讀完,在興奮的狀態下,大腦會產生多巴胺,強化記憶力。
閱讀是一項技藝,像很多的競技體育一樣,需要經過大量的練習,才能見到成果。本文分析給大家的讀書方法,希望對大家有用,通過輸出讀書法與碎片化時間讀書法的利用,讓每一個愛好讀書的人,可以閱讀到更多的有趣有用的書籍,也記住并能利用到更多書籍提供的知識。
我是A書評的老A,A就是action行動,一個從讀書中獲取行動力量的讀書人,歡迎大家關注我的書評。下周給大家分享下怎么選書這個話題,也歡迎大家提供方法,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