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過目不忘的讀書法》
的作者是日本作家樺澤紫苑,精神科醫生、作家。通過社交媒體為40多萬讀者提供心理學和精神醫學等專業領域的知識講解,被認為是“日本最懂網絡的精神科醫生”,受到多家雜志和報紙采訪。
《過目不忘的讀書法》
一書中,作者從精神科醫生的角度,首次公開了他的被大腦科學所證明的“過目不忘的讀書法”。“過目不忘的讀書法”不僅教你怎么去讀書,幫助你使閱讀內化為你自己的知識,而且會提升你安排時間、寫文章、提升注意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從而實現自我的飛躍性成長。
自己做了一個全書的思維導圖。
【核心觀點】
全書大部分內容都圍繞著讀書的輸入和輸出進行詮釋。
1.抓好關鍵輸入
在輸入上,書中提出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碎片化時間管理,一是具體的讀書方法。
作者認為,隨著社會發展的變化,我們的時間越來越破碎了,所以讀書要學會利用好碎片化時間,控制碎片化時間進行高效閱讀。作為精神科醫生,他建議充分發揮人對事物的“初始效應”和“末尾效應”來讀書,把零碎的時間整合到各15分鐘。如果你有固定的讀書時間,那么建議執行15-45-90法則,頭15分鐘是最高效讀書,此后45分鐘這是普通效率讀書,當中需要休息一輪,然后就能把集中力延長到90分鐘。我們大學上課之所以都是90分鐘,2節課左右時間,大多是采用這個原理。作者建議,碎片時間也要選擇性進行閱讀,如果你在等地鐵過程中,就建議玩玩手機,上到地鐵就可以拿出書來看,否則太過破碎的時間反而會影響讀書效果。作者還建議,睡前閱讀,有利于加深記憶,促使知識更好內化。
關于讀書,作者介紹的方法其實很簡單。首先,圍繞想要獲得什么知識,打開書,瀏覽目錄,看看最想了解的部分在哪一章節,然后直接翻到寫有結論內容的部分。讀完這部分內容之后,對某一部分比較感興趣或者有疑問,可以再次回到目錄查找,然后直接翻到相對應的章節。經過幾次跳讀后,基本對書中的內容有一個大的把握。做完以上工作就需要5分鐘時間。此后,確定什么時間內能讀完,按照計劃開始讀書。
作者說,“邊讀書邊用熒光筆畫線、做筆記,可以使大腦的靈活性得到數倍的提高,對于書中內容的記憶也會相應地加深”。不過,作者不認為哪里都可以畫線,畫線的都是一些能得到“啟發”的地方,一本書中真正重要的地方大概就只有3處。對于這個辦法,我覺得讀書過程被束縛了,讀書就要隨便寫隨便記,既然你都畫書了,就徹底一點吧。對此,我覺得可以改良一下,結合《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的辦法,一邊讀書一邊用紅筆畫畫寫寫,覺得重要的內容折一個上角,前幾章讀完回來,回頭看還是不錯可以折一個下角,最后全書讀完再讀折了兩個角的地方,覺得不錯就用熒光筆進行標注,并抄錄在讀書摘要當中。兩本書的結合,使用起來就順暢多了。
2.學會不斷輸出
作者定義過目不忘的讀書法,有兩個關鍵詞,一是碎片時間,二就是牢記“輸出”。所以,讀書就要學會不斷輸出。
輸出,要做得一周輸出三次,分別時間可以是第一天,第三天,第七天。原理基本就是遺忘曲線,你每輸出一次就意味著你必須學習回顧多一次,你記得就越牢固。
輸出方式在我們互聯網時代顯得不是問題。作者介紹了幾種方式,一是跟人說,用口頭來推薦;二是利用微博發發感想,寫寫金句+評論;三是利用豆瓣讀書之類的,給個星寫個簡要評價;四是寫寫全書的讀書筆記。你可以只用其中一項,也可以全部都使用,看你個人喜歡,只要能幫助你記住就可以了。
【讀書感悟】
全書用了2天時間就讀完了,有三個有趣或有啟發的地方可以嘗試分享一下。
關于信息與知識的區別
書中對“信息”、“知識”這兩個詞語進行了解釋并區分。一句很簡單淺顯的話可以概括,“一年之后就過時的是信息,十年也不過時的才是知識”。我們從新聞、電視、報紙上獲取的東西大多數是信息,從系統的書本上得到的才是知識。信息是一種事實、一種結果、一種現象。而知識則是從這些累積的事實、結果和現象中萃取的精華。
關于這個信息和知識,之前薛兆豐老師在他的得到專欄也提及過這個方面的內容。他在回答大家問題上說過,他的專欄學習每天都在更新,雖然看上去目前是零碎的,但是全部學完你就不會覺得零碎,而且知識之間早已形成體系。我想結合一下本書的內容,再詳細說說。的確,”信息“整合就能成為”知識“,是因為”信息“本身就是”碎片化的知識“。但卻不代表”信息“能有效稱為”知識“。我們需要做的是,對”信息“進行歸類,進行再分析和整理。就如拼圖一樣,只有在同一圖上的信息才能整合在一起,否則你拿著別家的拼圖來拼我家的,你覺得成功幾率有多大呢。
關于守破離讀書法
日本人總喜歡發明各種新鮮詞,此前見過”斷舍離“,今天碰見”守破離“。作者說,這個詞早就流行了,看來只是我的后知后覺。”守破離“這個說法挺有意思,不過內涵的東西我想大家早已接觸過。所謂的”守破離“,是指學習的三個階段。
”守“,學習基礎、認真模仿的階段,即為初級。
”破“,研究別人的方法,進而促進自己成長的階段,即為中級。
”離“,探索自己的流派,取得新層次造詣的階段,即為高級。
我們讀書就要按照上面各個階段去進行,守就是學習基礎知識的入門書,破就是學習別人方法的應用書,離就是探索自我模式的”突破“書。作為一名初學者,我們理應逐級學習,但在現實當中,大多數人總是希望買”離“的書,一蹴而就。作者說,由于沒有很好的定位自己,眼高手低,最后書讀了讀不懂,未能真正實現讀書能促進成長的功效,浪費時間又浪費精力。
關于大腦判斷信息重要程度的方式
每天我們都有大量的信息要進入大腦,毫無疑問,大腦不可能全部都能記住,必定有一個篩選機制。作者說,除了非常重要的信息之外,大腦基本上會對一天的信息進行遺忘處理。這樣問題就來了,如何把我們需要的信息變成非常重要的信息,這顯得相當重要了。對此,作者進一步解釋,大腦判斷信息是否重要有兩個標準:“能否多次使用”及“能否打動內心”。
“能否多次使用”,對應的就是之前所提及的一周輸出三次。將信息從負責短期記憶的海馬體轉移到負責長期記憶的顳葉中,才能變成過目不忘的知識或記憶。
“能否打動內心”,是指信息內容是否能讓你興奮。科學家研究,如果在你興奮、感興趣的情況下,能有效將信息記憶好,長久保存。所以趁熱打鐵非常有必要,在你興奮的時候千萬別停下來,別等熱情散去,你就很難再去快速記憶了。廣東話有句俗語叫“新屎坑三日香”,就是說人貪新鮮,換了新東西就很勤快地用,連新廁所也覺得是香的。以前我會覺得這句話是貶義,現在卻有了新的理解。為了實現打動內心,我們就必須充分挖掘和發現自己的新鮮感,借機會去學習,盡可能在新鮮感褪去前把有用的內容保存下來。即使三天過去,我們的收獲也是慢慢的。
【寫在最后】
《過目不忘的讀書法》
,是兩天抽出空余時間讀完的。感覺干貨不多,但是卻能用醫學角度給你解釋一些你知道的讀書法的原理,還是挺有收獲的。讀完這書,其實還是沒辦法學會過目不忘,然而把握原理,多加實踐,應該有一天能得到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