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如果藥物治療和心理咨詢都沒用,那還有其它的辦法嗎?

信不少患者家屬都有這么個困惑:藥吃了一波又一波,心理咨詢也到處做了不少,該反省的反省,該做的也都做了,可孩子為啥就是好不起來呢?到底是他自己不想好,還是因為我們不夠努力?

說實話,相比于抑郁患者,患者的家屬其實更加煎熬。這份煎熬不是源于生活的艱辛,而是永遠看不到希望,一家人再也感受不到快樂,生活一天比一天糟糕,甚至有的還被那些三流磚家給忽悠了,把患者的抑郁歸咎于自己的過錯,給原本就沉重的情緒再徒增一份深深的愧疚。

從解決問題的角度來講,想要解決一個問題,首先得搞清楚問題所在,其次要用對方法,那么,藥物治療跟心理咨詢到底是沒找準問題,還是方法錯誤?本文將一一分析,并探討抑郁癥的最佳治療方式,文章內容較長,請耐心看完。

注:本文僅討論心因性抑郁癥,如果是因為遺傳等存在基因缺陷致郁的,那么科學用藥才是唯一的出路。

既然是心因性,那么抑郁的根源就是心理問題,目前醫學界關于抑郁癥的病理研究還不夠深入,所有的抗抑郁藥,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防止病情惡化,而不是治療,并且它對患者心理層面的問題是沒有任何實質性幫助的,正如醫生告訴你的那樣,藥物只能起到輔助的作用。換句話說,光吃藥是好不了的

這個并不難理解,因為吃藥并不能解決患者的現實問題,現實問題得不到解決,那么心理上的障礙就會一直存在,那么軀體上的癥狀自然也不會緩解,就只能靠藥來維持了。如果有哪個醫生告訴你抑郁癥只要吃藥就能好起來,那這種人不是蠢就是壞!

而關于藥物的副作用,例如因長期服藥給患者造成的身體亞健康、思維能力下降、對情感麻木等等,這些相信大家也都有所了解。但實際上,藥物的最大副作用其實是在心理層面。

特別是對于一些自身與外界間的矛盾可能并不尖銳的患者,本來只需要家人多一些陪伴并進行適當的心理疏導就可以自愈的,結果你好心辦壞事,直接給他上了一道枷鎖,哪怕藥物跟他百分之百的匹配,但這總會時刻提醒他自己是一個抑郁癥患者,而想撤藥又無力承受那可怕的撤藥反應,那他的心理癥狀應該是很難得到減輕的吧?

另一方面,藥物還會促使患者的家屬產生認知上的偏差。

心因性抑郁癥的治療,應該是以心理干預為主、抗郁藥物為輔,但由于醫生向患者家屬傳遞了這么一個信號,即“抑郁癥必須按時吃藥”,這會潛移默化地讓某些家屬以為抑郁癥只要吃藥就能慢慢好起來,再加上目前的心理咨詢行業也確實是各種不靠譜,所以很容易會讓家屬忽略掉心理上的干預,這帶來的一個嚴重后果就是,漸漸地家屬不再關注患者心理上的問題,也就不會想著去探究并消除患者抑郁的根源,最后就導致了患者一直都處于病態之中,并導致了家屬跟患者之間的互不理解。

雖然但是,藥該吃還得吃,并且必須謹遵醫囑,因為抗郁藥物是目前唯一的可以有效幫助患者安全度過情緒爆發期的手段,只不過認知影響決策,決策影響結果,如果患者遲遲不見好轉,那么作為家屬最好先審視一下自己,看是否真的存在認知上的偏差,別只顧著喂藥,那是在耽誤他。

那么,心理咨詢到底能不能解決患者的心理問題呢?

關于這個問題,一千個咨詢師就有一千個說服或反駁你的理由,學心理的好處就是不管什么都能給你圓回來,并且圓得你心服口服(千萬不要懷疑這一點),所以咱們不去談論那些太具體的內容,僅從解決問題的本質出發(即找準問題和用對方法),看看心理咨詢到底是有用還是沒用。

1.心理咨詢師主觀上是否有意愿調查患者抑郁的根源?

無論哪個流派,心理咨詢都是通過掌握患者的人格特征,從而運用相關的心理學思維來引導患者,本質上是一種思想改造。

而人格特征,咨詢師只需要通過對話以及一些特定提問就能獲取,不一定非得去研究患者的具體經歷,就好比你感冒了去看醫生,醫生只需要了解你的癥狀就能開藥,他并不需要知道你到底是因為什么而感冒(這個比喻不太恰當,但意思表達清晰)。

所以主觀上,咨詢師對患者的具體經歷(即抑郁根源)其實是不關注的,畢竟這不是他們的工作方向,而且他們既沒有義務也沒有那個能力去幫助患者解決現實問題。

另一方面,微妙的醫患關系也會時刻影響著咨詢師們的這種傾向。來看一段常見的心理咨詢對話:

患者:有時候我會怨恨我爸媽,因為他們工作總是很忙,經常不著家,回家也不搭理我,我覺得很孤單。

咨詢師:嗯,你覺得你爸媽疏忽你了,對你關心不夠,在你需要安慰的時候沒能安慰你,在你孤單的時候也沒有陪伴你,這讓你感覺很難過。

患者:是的,我有心事,想找人傾訴都找不著人,就很懊惱。

咨詢師:聽起來身邊關心你的人并不多,你想找人交流都找不著人。

患者:是的。

咨詢師:那你有沒有嘗試過找朋友傾訴呢?

患者:有,我找過同學,但效果不怎么理想。

咨詢師:嗯,這種事情找同學確實不好傾訴。

患者:老師,那您能不能給我些指導,告訴我怎么樣才能解決這個困擾?

咨詢師:嗯...可以的,但是你希望我以什么樣的方式比較好呢?

患者:我希望能跟爸媽坦誠一些,我不喜歡做太多的作業,我現在的狀態也不適合寫太多的作業,我希望他們多關心下我。

咨詢師:嗯,好像這種方式挺適合的,你知道這么做會對你有很大的幫助......

乍一看,咨詢師的這種西式腔調貌似很專業很紳士,可實際上從頭到尾全是昂貴的廢話,并且處處都透著一股討好的味兒。

討好客戶是一種很本能的業務行為,這個不管在哪行哪業都普遍存在,我之所以要把它拎出來說,是因為心理咨詢是極少的一類沒有具體業務完成標準的行業,這意味著咨詢師只需要討好患者就能讓業務得以持續,并且不需要對患者的病情走向負責。

沒錯,心理咨詢最大的問題并不在于其性價比,而是它不能提供任何實質性的保障。

如果患者走不出抑郁,那肯定是因為患者沒有領悟咨詢師的道理。如果患者領悟了咨詢師的道理但還是走不出抑郁,那肯定就是患者的家屬出了問題。如果患者的家屬也作出了改變,那肯定就是環境的問題了,環境的問題如果沒辦法改變,那就是無解了,這跟我咨詢師有啥關系.......

心理咨詢的最大矛盾就在于其如此之高端,動輒幾百幾千塊一個小時,可卻又那么地無用,起碼不敢在合同條款中明確承諾必須幫助患者走出抑郁(很多甚至連合同都不敢簽),當然了,這很大程度也是由于其行業的特殊性,但問題在于,如果不用擔責,那還有誰會真正去替客戶解決問題呢?還有誰愿意花大力氣去解決客戶的難題呢?

看到這里,某些利益相關的朋友估計坐不住了:還討好呢,你不知道心理咨詢本身就是強調共情的嗎?而且每一位咨詢師的流派、風格等都不同,怎么能這么一概而論呢?

是的,理想狀態下確實有可能,但在我國,早前心理咨詢資質的獲取近乎沒有門檻,而相關的法律法規也還未完善,各種披著專業外衣的陪聊大量涌入市場,整個咨詢行業魚龍混雜烏煙瘴氣,嘴甜的能忽悠的會營銷的就澇死,而那些正派反而旱到要出去兼職,在這種氛圍下,有哪個正經的咨詢師能把握好共情與討好之間的界線?誰不是會拼命去討好,再盡其所能地去薅?反正又不用擔責。

特別是那些什么家庭問題專家,又什么青少年心理顧問之類的,這幫人有一個算一個,全是忽悠!你甭管他們在海報上標榜一年幫助多少患者,又總共有過多少的咨詢時長,更別管他們那些自創的什么學什么派,你只要問一句,敢不敢以合同的形式來承諾必須治愈患者,保證秒慫!這幫人通常在借著家長對孩子的愛大肆斂財的同時,還將患者家屬帶偏了方向,活生生地耽誤了患者的治療。

另外,絕大多數職業咨詢師的工作流程都是有套路的(越專業套路就越標準),存在套路,那就必定存在秩序維護,這種秩序維護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盡量不要去問及患者的具體經歷,因為心理上怎么繞都能繞得明白,但現實問題就很考驗相關的能力與經驗,類似這樣的舉措才能保證咨詢過程的可控;二是盡量將患者往套路或自己擅長的領域去引導,以便于施展自己的經驗或提前做好的功課,這樣才能保證其所謂的咨詢效果(這也是為什么咨詢師總喜歡強調患者與他們的匹配度的原因之一)。

本身就沒有意愿去過問,再加上這種主觀引導的消極方式,除了會讓患者抑郁的根源藏得更深之外,我想不出還有其它的可能。

2.心理咨詢師客觀上是否有能力調查患者抑郁的根源?

看到這里,相信同樣會有人按捺不住:根源就真的這么重要嗎?就像感冒,只要把癥狀治好就行了,管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重不重要,咱直接上案例吧。

案例1:

小雪曾是一名大山深處的留守兒童,在8歲的時候被隔壁的大哥哥騙去幫他手淫,沒過多久,她又被那個大哥哥的父親騙到家里強奸了,這種糟糕的日子一直持續到了她10歲。

那年小雪的父母從外地回家,雖然小雪不敢將這些告訴父母,但小小村子根本藏不住秘密,可父母不僅沒有找老王的麻煩,反而還告誡小雪,讓她別怨恨大人。

兩年后,在小雪12歲那年,小雪的母親因為無法忍受父親的毒打,悍然離家。同年,小雪的舅舅可憐小雪,就干脆把她接進了縣里,供她吃住,供她讀書,就這樣,小雪在相對溫暖的舅舅家度過了初中。

那是在高一的上學期,小雪突然暈倒在教室,經醫院檢查,被診斷為重度抑郁。

案例2:

小華是一名在讀高中生,母親獨自經營著一家飯館,而父親是一名包工頭,一家子談不上有多優越,但比下肯定是很富足的。

這種生活放在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那時候小華媽也是一名建筑工人,由于工地常年拖欠工資,小華媽被迫轉行干起了早起貪黑的賣菜生意,而小華爸為了生計又不得不遠赴外地打工,一家人常年聚少離多,所以小華從小就特別心疼父母,他希望能快點長大掙錢孝順父母,所以在學習上特別刻苦。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家人的生活漸漸好了起來,小華也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市重點高中,他被家人寄予厚望,被班主任委以班長,時常會受到老師及長輩們的當眾褒獎。

可惜到了高二的下學期,小華的成績就開始直線下降,眼看著小華的焦慮情緒愈發嚴重,小華媽趕緊帶他去看了醫生,診斷結果為重度抑郁......

像這樣的案例,一般咨詢師肯定認為小雪是因為童年的經歷,脆弱的心靈受到無法承受的打擊,并形成了刻骨銘心的陰影,加上父不愛母不疼的,極度缺乏安全感,對世界充滿恐懼,等等。

而小華呢,明顯是學習壓力過大,在小小的年紀承受了不該承受的巨大壓力,可他的父母卻只顧工作,對他不夠關心,沒有給予他足夠的愛和陪伴......我編不下去了,反正類似這種情況,患者的家屬大概率是要背鍋的。

但是,真相果真如此么?

不,小雪并沒有被那些侵犯她的壞人打敗,她眼中的世界也并不是灰色的。

相反,正是由于她的這份殘缺,使得她比別人要更加地憧憬美好,每次入睡前,她都總會想象與白馬王子的邂逅,那是她在每一天里最幸福的時光。

在想象中,白馬王子是嫉惡如仇的,總在她危難時挺身而出,而后用他寬厚的肩膀給她依靠,用他那溫柔的聲音向她許諾,說要守護她的一生。

靠著這份對未來的憧憬,小雪每天都活得特別有勁兒,生活上她很積極,學習上她很刻苦,為了能夠遇見美好,她相信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終于,就在小雪踏入高中校園的那天,校園里真的出現了那位白馬王子,那是一位比她高一年級的學長,她對他一見鐘情。而由于小雪持續多年的幻想經歷,無形中早已助長了她的自信,她覺得學長對她應該也是一見鐘情。

雖然小雪由于內心里的自卑而始終不敢主動接近那位學長,但從那天起,她的幻想對象就變成了學長,而幻想的情節也從暴力的英雄救美轉向了浪漫的花前月下,當然了,那也必須得發生在英雄救美之后。

在小雪心里,學長可比那位陪伴了她多年的白馬王子要好多了,白馬王子只有體貼和浪漫,而那位學長是那么地白凈、帥氣,打籃球的時候是那么地迷人。

直到兩個月后的一天,小雪無意間聽到了那位學長跟另一個女生在身后偷偷議論她,說她長得好丑。

那一個丑字有如晴天霹靂,一瞬間羞恥、荒唐、悲傷、絕望,幾乎所有的不好都紛紛涌入了小雪的心頭,她拖著沉重的腳步回到宿舍,頭一回發現宿友們的穿扮是那么地美麗時尚,而自己卻宛如一只丑小鴨,再想想自己的學習成績,好像特別刻苦卻也不曾出眾過,而相比她們,自己還是殘缺的,也正是在那一天夜里,無論她如何努力,卻再也想象不起曾經的那位白馬王子的模樣,那份支撐了她多年的精神支柱在漫長的黑夜中無聲倒塌......

至于小華,他也并非因為學習壓力過大,而是因為懦弱。

小華家的家教并不嚴,甚至沒有家教可言,因為父母每天都在為了生計奔波,不過小華懂得父母的艱辛,所以他一直都以非常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而這份高標準反應到生活中,就是不太合群。

他總認為別人出去玩耍是在浪費生命,認為別人不用心上課是在辜負父母,他瞧不起那些整天刷抖音玩王者的人,他其實沒有一個真正的朋友。

但是,沒有任何一個少年能禁得住美好事物的誘惑,小華也不例外。

那是五一長假的第一天,長期的緊張學習狀態在迎來了停歇之后,不免令小華感到身心疲憊,再加上父母都在外邊工作,家里有些冷清,一時無聊,也是一時興起,小華便帶著一絲絲羞恥下載了王者榮耀。

可這游戲不玩還好,玩起來就很上頭,就這樣,小華在緊張刺激的游戲快感中稀里糊涂地度過了假期的前六天。

眼看著假期就快要結束,可自己卻整整荒廢了這么多天的時光,小華心頭的焦慮猛然暴增,他一氣之下便卸載了游戲。但由于完美主義,平時浪費一分鐘他都會感到沮喪和自我懷疑,可這回直接是浪費了6天的時間,他容易不得這種巨大的瑕疵,他開始自我否定,他內心里極度挫敗,盡管他很努力地去控制自己的情緒,卻發現怎么也看不進書了。

好在完美主義的人也都善于逃避,在回到學校后,他很快就找回了狀態,并努力彌補自己犯下的錯誤。但人就是這樣的,當他的安全需求得到滿足之后,他的興趣需求又總是會重新走強(俗稱好了傷疤忘了疼)。

一周后,小華不僅忘掉了游戲給他帶來的煎熬,反而還因為嘗過了甜頭,時常會懷念打游戲時的快樂,會陷入制霸游戲的幻想之中。

終于在一個周末,小華禁不住誘惑又下載了游戲,因為他知道自己不屬于那種可以天天打游戲的人,所以他對待游戲會比一般人更加珍惜、更投入,所以這回又是稀里糊涂地玩了一整天。

那一夜,小華不出所料地徹夜難眠,可最要命的并不是極度挫敗和自我否定,而是他的內心動搖了:如果我不是出生在這樣的家庭該有多好,那樣我就可以天天打游戲了。

禍不單行,第二天老師發了試卷,小華發現自己的成績已經掉出了全班前五,班主任的眼神里好像沒有了對他的愛戴,而同學們好像都在談論他,說他其實并不優秀,他恍然間發現自己這幾周表面上很認真學習,可心卻一直都遨游在游戲里...

那天夜里,小華心很亂頭很痛,輾轉難眠。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

連接多天的失眠令小華精力急劇下降,他總在堅強與懦弱間艱難徘徊,但最終都選擇了懦弱(用打游戲來逃避學習),而每一次選擇了懦弱,都會在無形中加重他的完美主義,極度的完美主義間接催生了他的拖延癥,拖延癥又指數級地助長了他學習上的壓力,并且極大地阻礙了他的自我修正,再加上同學們似有若無的議論,以及老師和家長們的不理解,最終,小華徹底崩潰了,他認定自己就是個廢人......

你會發現,若是不搞清楚患者的抑郁根源,就無法準確梳理出患者抑郁的整個心路歷程,也就無法精準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并針對性地去一一解決,那么所有一切背離了真相的努力就都只是隔靴搔癢罷了。這種隔靴搔癢就會導致文章開頭說的那樣,該做的好像都做了,錢也花了不少,可患者還是反反復復甚至愈演愈烈,所以你說它重不重要吧。

同時你也會發現,每個患者的抑郁都是有具體原因的,而那些通常都是不可告人的。

小雪可以承認自己那段糟糕的經歷,可以承認自己很差很丑,而小華也可以承認自己貪玩游戲,承認自己并不優秀,但是,你想讓小雪承認她是個幻想狂,想讓小華承認他是個懦弱者,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你想讓他們把內心里最卑微的一面呈現在你面前,這就相當于讓他們脫光衣服在大街上漫步,甚至有過之無不及。

我想請問,心理咨詢師如何才能做到說服一個人到大街上裸奔?是靠動之以情,還是曉之以理?

ps:說到動之以情,很多人都有一個誤解,以為只要咨詢師跟患者建立了親密關系,患者就會將心底的秘密分享給咨詢師,但實際上,陌生人叫你去裸奔和你朋友叫你去裸奔,其實都是裸奔,沒有區別。

關于患者的抑郁根源,有以下三個基本事實:

第一,患者幼年的經歷肯定是致郁的原因之一,但它不太可能會起到主導作用,能讓一個人從正常轉變到抑郁,這中間必定存在某些關鍵性的事件,否則他早就抑郁了,也不用等到今天。

第二,無論主動還是被動,患者都不太可能會把抑郁的真實原因告訴你,如果他已經告訴你了,但他還是沒能走出抑郁,那說明他給你的答案大概率是假的。

第三,你很難通過類似心理咨詢等聊天談話的方式來獲得答案,因為你越靠近真相,患者的防御就只會越強,并且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的答案都太過主觀,不能被認定為真相。

因此,心理咨詢鑒于其較短的服務時長(無法做到大量調查)、注重對話的服務形式(過于主觀的調查方式)、過度信仰決定論(總拿患者以前的創傷說事)、沒有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患者深知說出了真相也沒用)以及需要維護秩序的屬性(引導患者走向對自己有利的方向),就注定了它是很難找出患者抑郁的根源的,那么何談治療?

這里可能有人會質疑,畢竟世界上優秀敬業的咨詢師還是有很多很多的,他們憑借出色的職業技能與豐富的咨詢經驗,即使患者不愿說,他們也能猜出個大概吧?

是的,職業咨詢師對人性的把握還是很準的,但是,自患者抑郁的轉折性事件到求助心理咨詢之間通常已經過去了很長時間,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多次轉移,并從單一演化成了多樣(這也是為什么連家屬也不太關注患者的抑郁根源的主要原因),在這種情況下,咨詢師真的就只能靠蒙了,因為從患者口中說出的每一句話都有一萬種可能。

那么,心理咨詢師能否在不考慮患者的抑郁根源的情況下,直接通過他們的方式來治愈患者呢?

上邊有提到過,心理咨詢的本質是思想改造,從這個角度來看,好像確實不需要調查患者的抑郁根源,只需要改造患者的思想就可以一步到位了。

但是,想要實現思想改造是有前提條件的,那就是要求患者必須具備基本的對客觀事物的共情能力,用咨詢師們的話來講,就是患者的人格水平必須得在線。再說直白一點,就是患者必須要聽得進咨詢師的建議,否則咨詢一萬年都沒用。

然而現實的情況是,患者正是因為人格上有所缺陷才最終導致了抑郁,而且他們一般都帶著自負的屬性,特別是青少年,由于缺乏經歷,思維也還未成熟,對客觀事物的認知較為局限,你指望他們能完全聽進咨詢師所講的道理,這顯然不太現實。

當然了,這主要還是取決于咨詢師的水平,優秀的咨詢師從來不會跟你硬講道理,他們思維縝密善于觀察,總能在不經意間讓人醍醐灌頂感悟頗深,那么,結果會怎么樣呢?

并不會怎樣,這只會引出另一個困擾了人類幾千年的難題,古人把它稱作“知行不能合一”,而當代網友管它叫作“道理都懂可我就是做不到”。

即使作為正常人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懂得卻總是做不到的事情。往小,例如總說要去鍛煉身體,可直到跑步機變成了晾衣架,內心里也沒有一絲波瀾;往大,例如明知道對家人要耐心一些,可總是會忍不住吼他們,盡管事后又很后悔,但下一次通常只會吼得更大聲。

除了極少數人格水平較高的外,我們絕大多數人的行為往往都是受其主觀想法驅動的,是很難被客觀道理限制的,而這種“懂得”和“做到”之間的距離,在一個有心理障礙的抑郁癥患者看來,少說得有一光年。

因此你會發現,無論哪個流派的心理咨詢,無論他們采用何種方式,最終都是將患者引向了接納,接納無力改變的自己,接納無法逃離的現實。

接著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不清楚患者的抑郁根源沒關系 ,咱可以直接進行思想改造。思想改造行不通也沒關系,咱可以選擇接納。要實在接納不了呢?沒關系,咱可以接納無法接納自己和現實的自己。如果還是不行,那你只能多交點錢了,咱多安排幾個療程,先讓我帶著你去修行成長...

咱也不能否認,有些事情確實不容易做到,很多現實問題也確實是很難被解決,在大多數情況下,接納似乎是最好的解決方案,但是,患者正是因為做不到接納才導致的抑郁,結果你卻要讓他以接納的方式走出抑郁,這看似很合邏輯,實則跟上邊提到的人格水平一樣,都是一道偽命題,并且最終還是會回到“知行不能合一”的問題上來,而任何讓患者難以接受或接受后難以做到的建議,最終都只會單方面地加重患者的內耗,有些得不償失(所以大家在選擇咨詢師的問題上一定要慎重,因為有些心里沒點逼數的咨詢師反而會加重患者的病情)。

抑郁的本質,是在于自身與外界間的矛盾,咱只要別去正面硬剛,學會包容和接納,那么很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這是心理咨詢的魅力所在,同時也是心理咨詢的局限所在。

心理咨詢確實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咨詢師也是一種很高尚的職業,但心理咨詢這種方式確實不太適合用于抑郁癥的治療,至少它無法起到主導作用。其實我們通過一些簡單的供需關系分析也能證明這一點:心理咨詢的作用在于改善心理、促進成長,它針對的是心理問題大于現實訴求的積極人群,而抑郁患者則屬于現實訴求大于心理問題的消極人群。

再提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抑郁患者不知道自己抑郁嗎?

他們知道自己抑郁,他們既明白抑郁給自己和家人帶來的嚴重影響,他們也懂得應該如何走出抑郁,他們其實比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能夠走出抑郁,可為什么偏偏就是走不出來呢?

當你仔細琢磨這個問題就會發現,心理咨詢對于抑郁患者,就像是在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現在,讓我們回到文章的標題,抑郁癥到底有沒有更有效的治療方式?

看到這里,相信有的朋友再次按捺不住了:你說心理咨詢沒用,可為什么還是有那么多人在咨詢師的幫助下走出了抑郁呢?

這也是我接下來要說的,不過這個問題咱們可以再擴大一些,比如:同樣用了藥或同樣做了心理咨詢(甚至是同一個咨詢師),為什么有的患者能走出抑郁,有的卻不能?而有的患者既沒用藥也不做心理咨詢,可他們為什么又能走出了抑郁?這些個體間的差異到底差在哪兒?

讓我們先從頭再捋一捋。

抑郁的本質是自身與外界的矛盾,而矛盾是對立的關系,這意味著要么改變自身,要么就得改變外界,任何的解決方案都無法繞開這一矛盾,就像心理咨詢所強調的接納就屬于改變自身的范疇。

正如上邊所分析的,想以常規的方式讓患者改變自身是很難做到的,因為不管怎么樣最終都會來到“道理都懂但做不到”的問題上來。而想要改變外界,這個難度跟成本似乎都太高了,我們絕大多數人終其一生也只是落了個“過得還行”,指望去改變現實也不太現實。

當然了,咱們也可以折中一下,可以選擇逃離當前的環境,例如搬家。

但是,類似搬家的方式,一方面對于很多家庭來說依舊是不太現實,另一方面,大多數患者心里的那道坎兒其實并不會隨著小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就像某些因校園霸凌而致郁的患者,你給他換一百所學校,甚至讓他休學在家供著,他的心理障礙也不會發生什么實質性改變,對他而言,除非那些霸凌他的壞人死了,徹徹底底地從世界上消失了,否則他的心結永遠不會解開。

很顯然,我們不可能為了治愈患者而去傷害別人,很多在患者看來無法改變的現實問題,對我們局外人來說其實也是一樣的。

但是,假如我們以某種方式去欺騙患者,讓他以為傷害他的那些壞人已經惡有惡報了,那問題是不是就迎刃而解了呢?

沒錯,我們雖然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但我們可以把他騙醒:即在難以改變患者自身也無法改變客觀外界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制造一些假象來影響患者,讓患者真真切切地感知到客觀外界發生了變化,那么他對外界的主觀認知就會改變,當認知發生了改變,那么他就會自發地調整思維與行為,慢慢地就能夠重新融入社會。

例如有的人從來都不信神,如果你想通過洗腦的方式讓他去相信,這會是非常困難的,你就算花一輩子去給他洗腦,他也不可能認為神真的存在。但是,如果你換一種方式,例如精心給他設計一場“神跡”,讓他真真切切地感知到神的存在,那么他的世界觀就會在頃刻間發生改變,往后你就是拿刀架著他脖子也阻擋不了他去拜神。

現在讓我們回到上邊的問題:除了極少數基因差異的情況外,患者們的個體差異,會不會是出于各自不同的經歷?

例如有的患者聽進了咨詢師的建議,因而主動去經歷了一些正確的經歷;例如有的患者沒聽進建議甚至不做咨詢,但由于他的自救心比較強,所以他能夠去經歷那些正確的經歷;例如有的患者既不聽咨詢師的建議又完全沒有自救心,所以他整天躺在床上根本沒有機會去經歷那些正確的經歷,等等(藥物同理)。

實際上,無論心理疏導還是藥物治療,其本質都只是一種助人自助,是通過緩解患者的心理障礙或軀體癥狀,讓患者得以恢復正常的生活秩序,從而在生活中慢慢去經歷并成長以達到治療的目的,沒錯,正是靠患者自己去經歷。但是,患者們的經歷往往又是慣性且不可預測的,這意味著治療過程通常會是一個以年為單位的漫長過程且無法保證其治療效果,那么在這種方式之下,抑郁癥的治療就仿佛變成了一場賭博,你不知道患者什么時候能好,你也不知道患者什么時候會復發,而你的金錢、時間、精力以及患者的人生卻還得一直往里搭,這種壓力很容易就會把整個家庭給壓垮。

那么,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如果現實世界遲遲都沒有給予那些仍未走出抑郁的患者那份本該經歷的經歷,那是不是可以由我們為他創造?

設想一下,如果我們能準確找到患者抑郁的根源并梳理出他抑郁的整個心路歷程,然后精心設計一系列事件讓他去經歷,當他的認知得到修正之后,那么他的很多主觀需求就會重新被喚醒,例如自我證明、被需要等等,這個時候我們再精心設計更多的事件來滿足他的需求,同時附帶修復他所缺失的一些社會屬性,那么他的心理及行為障礙就會隨著這些需求的滿足而逐漸消失,而他的活力則會同步增加,除非他的腦部已經發生了不可逆轉的器質性病變,否則走出抑郁將指日可待!

當然了,這只是眾多設想中的一種,因為患者們抑郁的原因及過程都不盡相同,所以在實際操作中必須具體情況具體設計。

需要注意的是,(在患者看來)這些事件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符合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二是不能是被人為創造出來的。例如有的機構會組織抑郁患者參加各種線下活動,這種“經歷”形式就好比讓你去給那個不信神的人洗腦,其效果是一樣的,如果說心理咨詢師像是陪聊,那么這類活動組織則像是陪玩(僅是調侃,沒有惡意)。

這種為患者創造經歷的方案,當然也屬于讓患者改變自身的范疇,但它既不要求患者主動去改變,同時也不尋求改變現實環境,這樣不僅能把難度和成本都降到最低,而且效果還立竿見影。

我們可以把這種方案稱之為“事件策劃”。那么,如何才能實現這種方案呢?

1.真相調查:在實施策劃之前,我們首先要找到患者的抑郁根源,就像男人怕虛女人怕丑,總得先搞清楚患者的核心訴求是什么,否則所有的努力照樣也只是隔靴搔癢,這也是為什么本文通篇都在強調抑郁根源的原因。

2.全面評估:經過長時間的內耗,患者的心理障礙往往已經演變成了各種事實上的行為障礙,這將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這已經不是簡單地策劃一兩起事件就能解決的。因此在找到患者的抑郁根源后,我們還需要對患者的心理和行為做全面評估,把他的需修正項和你對他的期待都列出來,既然要改變他,那就不能太將就。

3.人格分析:考慮到事物的發展總是充滿著大量的不確定性,如果我們希望患者始終按照我們設計好的路線去走,起碼不能出現太大偏差,那么就得對他的人格特征進行分析,這對于事件策劃及預案制定都至關重要。

4.事件策劃:人之所以要吃飯是因為饑餓,人之所以要睡覺是因為犯困,人之所以要工作是為了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一切的有意識的行為都是靠需求來驅動的。理論上講,只要我們能影響一個人的需求就能影響他的思維或行為,而只要能影響他的思維或行為,那么我們就有把握能將他引導向任何的一個方向,這便是事件策劃的基本操作邏輯。(關于這點,有不懂的可以直接問我)

5.嚴格保密:本方案的所有操作都必須百分之百對患者保密。

看完這幾條內容,有的朋友肯定覺得很崩潰,因為每個環節看上去都特別復雜,并且對于策劃者的例如事件調查能力、心理學相關、邏輯思維能力、設計與統籌能力等都要求極高。

是的,這類方案確實不像是普通個人能做得了的,必須得有一個專業且專注的團隊,并且需要較長的時間周期才能完成。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最了解并且最關心患者的莫過于他的家人,如果家屬們愿意投入相當的時間與精力成本,一家人有商有量共同發力,那么操作這樣的方案是完全有可能的,因為我們所說的事件其實是一種廣義的概念,它可以是一個具體事件,也可以是一句話、一個動作,沒必要把它想得過于復雜,再加上患者本人也是在很努力地自救,也許你只需要給他扔去一根稻草。

關于這類方案,因為涉及到的專業項目太多了,每一項都是很龐大的學問,并且由于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都不同,所以很難以條條框框的形式將方式方法給概括出來,我原本是打算以小雪或小華作為案例來詳細講解的,但若那樣去寫,那沒個三五萬字根本就收不了尾,所以想想又放棄了。

所以,有不明白或需要協助的家屬請直接私信我吧,在時間允許且不涉及經濟成本的情況下,我本人可以提供各個方面的純友情協助。

最后,祝抑郁患者們早日脫離苦海,美好世界的大門永遠為你們敞開!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443評論 6 532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530評論 3 416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407評論 0 375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981評論 1 312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759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204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263評論 3 441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15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955評論 1 336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782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83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28評論 5 35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22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50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892評論 1 286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675評論 3 392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67評論 2 374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