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治療
這部分的主題是藥物治療。有的人會好奇,心理咨詢需要藥物嗎?不都是談話嗎?準確來講心理學的治療,大概就是可以劃分成兩種,一種是心理咨詢,一種是精神疾病。
心理咨詢介于健康跟疾病之間,處于一種有問題的狀態,但沒有嚴重到疾病的程度。真到了疾病的程度,會直接看精神科醫生。
正常的與健康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正常與否很難簡單判斷。心理學認為健康的標準就是熱情+自信。
心理咨詢針對的是,覺得自己身心有點不舒服,感覺到有問題,影響自己的生活,但又沒有到生病的程度。
嚴格來講,心理咨詢師是無法開處方的,能用的方式大多是聊天。能開處方的是精神科醫生,他們要求每次診斷必須要開處方。
嚴重的情況下,是需要服藥的。比如嚴重的抑郁,必須要用藥。我曾經聽過一個關于治療抑郁的,一個很有意思的方法,就是在患者的額頭打肉毒桿菌。
打了之后,造成的后果就是沒有辦法皺眉頭。皺眉頭是一個信號,告訴周圍的人,自己心情不好。世界是鏡像的,心情不好,就會看到很多不好的東西,反過來更加驗證心情的正確性。
學科交叉
其實生活中很多事情,很多問題,有時沒有辦法用單一的模型來解釋。可以嘗試用不同學科交叉,來解釋同一個現象。
在心理咨詢中,要注意一些特殊點,那意味著它在告訴我一些關鍵的東西。比如說癥狀。大概就相當于,你生病了,去看醫生,醫生會問:從什么時候開始不舒服呢?多久一次?有沒有困擾?有沒有其他癥狀?
在這里還要排除一個關鍵點是有沒有生理性的病變。如果你去看心理咨詢師,他可能經常會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有沒有去醫院檢查?就是首先要排除生理性的問題。
其次要關注嚴重性。有一些特別重要的事情是非常值得警惕的,比如說對方說有自殺的想法,自傷自殘的念頭,這絕對要把這當認真的。
再比如抑郁,抑郁到什么程度呢?是輕度中度還是重度?需要詳細的測量之后,才能確定接下來,往哪個方向治療。
藥物治療的意義
藥物治療可能會打擊來訪的自戀和自尊心,因為吃藥就意味著,這是生理上的問題,意味著他有什么缺陷,可能令他尷尬和羞恥。
也有可能服用藥物,意味著咨詢談話治療的失敗。治療師對來訪者,來訪者對治療師都感覺到了挫敗,于是放棄談話,采用其他。這本身就是一種打擊。
這是從來訪者的角度說的。從心理咨詢師的角度,也意味著一些特殊的含義,比如:我是一個失敗的治療師,就是沒有辦法用心理治療來治愈來訪者,所以求助于藥物。
這對心理咨詢師來說也是一個打擊,同時使用藥物,也是一次對關系的微妙改變。每一個選擇背后都有無數的分支。
平行宇宙論認為,歷史有無限種可能。在治療的時候,我可能先問癥狀再問嚴重性,也可能先問嚴重性再問癥狀。之后發生的歷史不同,可能治得很好,也可能治得不好。
選擇藥物的時候,可能也是,是選哪一個,分量多少,這里有無數的分支,分支的每個節點像樹杈一樣展開,形成各種可能性。
這是心理治療,就是和來訪者一起,接納,面對,處理不確定性。以前聽過一個關于醫生的形容,說醫生是一個背人過河的職業。
然后我發現這個用在心理咨詢上,也可行。謝謝你的欣賞,期待在留言區看到你的樣子。關注我,認識自己,理解別人,這個世界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