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的第三階段,3-6歲的性器期,這個階段養成的是孩子的競爭和合作。先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是忒拜王的兒子,但忒拜王相信一個語言——他的兒子有一天會殺死父親與母親結婚,于是命人殺死自己兒子。然后,這個執行命令的人不忍下手,只是將他丟棄在山上。后來一個牧羊人發現了他,并將他送給鄰國科林斯國的國王做兒子。由于拋棄在山上時,雙腳受傷腫脹,于是鄰國國王給他取名叫俄狄浦斯,意思即腫脹的腳。
俄狄浦斯長大后,聽到神諭說,他會弒父殺母,這個讓他驚恐萬分,于是悄悄離開了科林斯國而四處流浪。
在流浪時,在一個三岔路口,一個趕車的老人跟他發生了沖突,并用鞭子打了他,俄狄浦斯一怒之下將老人和他的仆從殺死,這位老人,就是忒拜國王。
后來的流浪中,俄狄浦斯做了很多英雄事跡,其中最著名的是解開了獅身人面獸斯芬克斯的謎語。當時斯芬克斯肆虐忒拜國,而守寡的忒拜國王后伊俄卡斯忒宣誓說,誰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謎,她就嫁給誰,自然的,這個人也將成為忒拜國的新國王。
謎面是“早晨用四只腳走路,中午用兩只腳走路,傍晚用三只腳走路”,答案是“人”,因為人童年爬行用“四條腿”,成年走路用兩條腿,晚年要拄拐杖是“三條腿”。
人,本來就是最大的謎語。
俄狄浦斯因此成為忒拜國新國王,并且和王后,就是他母親,生了四個兒女。俄狄浦斯也是一個好國王,在他的治理下,忒拜過一片繁榮。
但后來,忒拜國瘟疫流行,去問神諭,俄狄浦斯才知道,他多年前在三岔路口殺掉的那個老人是他父親,而與自己同床共枕的是母親。問知這一事實后,伊俄卡斯忒女王自殺,俄狄浦斯則戳瞎雙眼,流浪去了。
弗洛伊德認為,孩子在3-6歲,會進入性器期,他們的快感中心從口腔、肛門,轉移到了生殖器部位上。在心理上,孩子這時可能會對同性父母產生競爭和嫉妒心。有些孩子五六歲的孩子,會對外宣稱”長大后我要嫁給爸爸,或娶媽媽“,在弗洛伊德看來,這是本我和野性的一種表現,孩子的語言是認真的。
這就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局面,一方面我們應該鼓勵本我和野性,但”孩子偏愛父母中的一個,攻擊性指向另一個“,這是違反人倫和道德規范的。”我“是父母所剩,如果”我“竟然仇恨同性父母,這在背叛父母的同時,也背叛自己。
在我開始研究心理學的時候,五歲的大女兒喜歡爸爸給她梳妝打扮,而三歲的小女兒則要粘著我,這讓我開始反思,是不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夠公平,讓孩子有這樣的區別。在學習完弗洛伊德心理發展理論后,發現這就是俄狄浦斯期的一種表現,是孩子的本能反應,父母不用太緊張,也不用去特別壓制,我很認同武志紅老師的建議:“流動而不成為”。
讓孩子的本我、野性自然流動,不去壓制它,但也不會讓它獲得成功。孩子可以親近異性父母,讓孩子自然表達,當他對同性父母表達競爭和嫉妒時,也不必大驚小怪甚至大加斥責,但是也不給孩子“我贏了父/母親”這種感覺。
父母需要讓孩子清楚家庭的序位和現實:我和你爸爸(媽媽)才是伴侶,我們是大人,大人才能一起娶化解生活中的各種難題,我們還能保護你,而你就做你的小寶貝好了。
這個階段孩子的心理會經過一個復雜的過程,是最終建立超我的關鍵。在弗洛伊德看來,俄狄浦斯期的孩子和父母是一個三角關系。對男孩來講,他想占有媽媽,打敗爸爸。但正常情況下,他知道,爸爸比他強大太多,是他打敗不了的,同時,他也因為想和爸爸競爭媽媽的心理,而感覺到罪惡。這時男孩會啟動“認同”的心理機制,去解決這個復雜的難題。他決定成為和父親一樣的男人,那樣他長大后,就可以娶像母親一樣的女人。這樣一來,父親的形象,就內化到了孩子的心中,成為孩子的超我,也就是道德。
除了形成超我,這個階段也是發展孩子競爭性的關鍵。口欲期,孩子發展的是信任,孩子需要“吃飽”,覺得可以從外部世界吸收到足夠的好東西;肛欲期,發展的是自主,孩子需要控制,通過自主控制大小便,鍛煉自我力量;性器期,發展的是競爭與合作,只有在前兩個階段基礎打好后,孩子才有心理能量去競爭,并學會合作。
俄狄浦斯期,孩子就是在家里發展他的競爭性,這份競爭性,即需要得到鼓勵,也需要得以控制,這樣孩子本我中的野性生命力,才可以變得人性化,但又不是失去它。
在學習弗洛伊德心理發展理論后,我特別留意著孩子們競爭性的表達,時強時弱,讓她們有勝利的喜悅,也有力量不足的自我感知。盡量把競爭變成好玩的游戲,讓孩子的競爭性得以良好發展。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早上大女兒會抱著爸爸說“爸爸,我最愛你了”,而睡前也會摟著我說“媽媽,我也好愛好愛你”。
回到開篇的故事,每個人心理也許都有一個“人”的斯芬克斯之謎,期待大家都能解開它,活出自己的風采。下一篇文章里繼續跟大家探討弗洛伊德人格發展理論的第四階段—潛伏期,以及第五階段生殖期。
多了解一些心理學知識,讓我們做更懂孩子的父母,不讓自己成為孩子成長的障礙。
點滴積累,認知升級,愿意和你一起,分享未來的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