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殺父娶母”的故事,是希臘神話中最廣為人知的一個。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節”,更是讓這個故事充滿了性幻想色彩,吸引了無數文學、電影創作者們的興趣,為他們打開了一道靈感之門。例如被游戲設計者捧為圭臬的《千面英雄》一書,就是用弗洛伊德的理論研究各個文化里的神話。
然而,弗洛伊德所開創的精神分析學派卻被當代心理學所拚棄,丟到了文學故事一類的讀物中。在當代心理學以實驗、統計、分子生物和演化等手段為研究方法的今天,能否從俄狄浦斯故事中找尋到新的內容?能否以演化生物學為基礎,為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節”提供全新的解讀?(我也不知道這種嘗試是否成功,但算是一種努力)
故事梗概
首先,我們得先了解這個故事的梗概和幾個關鍵人物,熟知該故事的人可以跳過此節。
故事講的是古希臘的底比斯國王拉伊俄斯,搶了別人的兒子,因此遭受詛咒,神諭告訴他,其兒子俄狄浦斯以后會殺了他。于是這個國王命人(有的說是奴隸,有的說是牧羊人,但不影響主要故事內容),將自己的兒子流放,這人心生可憐,后來將俄狄浦斯送給了科林斯國王波呂波斯,這個國王將俄狄浦斯當親生兒子養大。
俄狄浦斯后來獲得神諭,知道自己要“殺父娶母”,但不知道自己是被養大,后來就自我流浪到了底比斯,路上與人沖撞殺死了這人,俄狄浦斯破解了那個著名的斯芬克斯難題,就是逢人就問:“什么動物早晨用四條腿走路,中午用兩條腿走路,晚上用三條腿走路?”的那個怪獸,如果對方無法解答他出的謎題,便會將對方撕裂吞食。
這個怪獸讓底比斯人苦惱不已,俄狄浦斯答對了問題,斯芬克斯跳崖而亡,拯救了底比斯。于是底比斯人就讓俄狄浦斯娶了前國王的遺孀伊俄卡斯忒。
后來俄狄浦斯才知道,他殺死那人正是自己的親生父親拉伊俄斯,而娶的人正是自己的母親伊俄卡斯忒。最后,俄狄浦斯的母親自殺,而俄狄浦斯則刺瞎雙眼后自我流放。
弗洛伊德的分析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建立在性的基礎上,他認為,男孩早期追求的是自己的母親,而想要占據父親的位置,這種“戀母情節”使得孩童感覺到自己罪孽深重,從而壓抑了這種沖動,于是社會上產生了亂倫禁忌和族外婚。
“俄狄浦斯國王殺死了他的父親拉伊奧斯,娶了自己的母親約卡斯塔。它只不過表現了我們童年愿望的實現。不過我們比俄狄浦斯幸運,成功地擺脫了對自己母親的性沖動,忘記了對父親的嫉妒,沒有變成神經癥患者。”——轉引自約瑟夫·坎伯:《千面英雄》
弗洛伊德就用俄狄浦斯的故事,來指代兒童這種戀父/母情節,稱之為“俄狄浦斯情節”。弗洛伊德在1913年出版的《圖騰與禁忌》一書中,將其解釋擴展到兒童人格發展和人類文化等問題上。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為俄狄浦斯故事提供了一個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解釋,極富感染性,使得我們可以從性壓抑的角度來解讀自己的文化和社會。其理論的創新性完全可以匹敵馬克思的社會理論,當然也有人將這兩個人綜合起來,如拉康。
“潛意識”、“自我”、“本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結”、“利比多”、“心理防衛機制”等概念,吸引了美學、哲學、社會學等不少學者的興趣,更是讓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幾乎占領了心理學近五十年,并持續在非心理學專業的人心中,繼續發揚光大。
很多學者,以弗洛伊德的學說為依據,將人類的神話傳說和童話故事等予以解讀。弗洛伊德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框架,讀了弗洛伊德的人,也都喜歡使用他的工具來分析一番,如我在《白雪公主為什么不嫁給小矮人?》和《這20年對我改變最大的9本書》提到的那樣。
心理學家的背叛
雖然至今談起心理學,我們普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弗洛伊德。然而,心理學在弗洛伊德后來的發展,卻將他的理論掃入了垃圾堆。例如,在被稱為“諸多國家高校心理學本科專業學習的指定書目”、心理學“經典教材的翹楚”[1]——《這才是心理學》一書中,就如此評價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對于現代心理學的重要性被無限地夸大了,這事兒已經足夠糟糕了。更糟的是,弗洛伊德的調查方法完全不能代表現代心理學家是如何進行研究的。事實上,弗洛伊德式的研究方法徹底誤導了人們對心理學研究的印象。——基思·斯坦諾維奇 :《這才是心理學》
而積極心理學的開創人塞利格曼,也承認自己雖然也曾經深深地被弗洛伊德所吸引,但在后來,他批判了斯金納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同時,如此反思弗洛伊德:
直到我拿到哲學的學士學位,我都深信弗洛伊德的問題是對的。但他的解答已經無法讓我信服,而他的方法——只憑幾個病例觀察就作出宏大的假設,讓我覺得很糟糕。我這時已經知道了,只有靠實驗才能找出合乎科學的因果關系……
——塞利格曼:《活出最樂觀的自己》
然而,弗氏的理論真的過時了嗎?“俄狄浦斯情結”真的不存在嗎?弗洛伊德的理論哪怕沒有一丁點的心理學事實或是生物學基礎嗎?
演化生物學如何看待俄狄浦斯?
撇開當代心理學家的“偏見”,至少我們可以再用演化生物學的理論,來看看弗洛伊德的理論是否合理,應當如何客觀地修正與評價他。
俄狄浦斯故事中包含了四種行為:棄子、收養、殺父和娶母。我們需要將四種行為分別討論,并根據故事所涉及的各個人物逐一來分析,因為這在演化生物學上是不同的內容。
- 棄子
俄狄浦斯的殺父行為,最終的起源就是其親生父親底比斯國王拉伊俄斯,他搶了別人的兒子(國王珀羅普斯的兒子克律西波斯),聽取并信任了神諭,將自己的兒子丟棄。可以說,是他自己一手造成了俄狄浦斯“殺父娶母”行為的完成,實現了神諭的預言。
然而,拉伊俄斯為何要搶別人兒子,卻將自己的兒子丟棄,這個行為比較難以理解。按照常識和生物學的看法,拉伊俄斯更可能是殺了別人兒子,精心養育自己的孩子,雖然自己的孩子有可能以后會殺他。
殺死別人兒子這樣的舉動,是動物界和人類共有現象,這里我們暫存倫理道德問題。演化生物學家分析過,例如新獅王殺死不是自己的幼獅,從而終止母獅的哺乳性停經,加快懷孕速度;雄性老鼠可以分泌一種化學物質,讓懷孕的雌鼠一聞到后能夠自行流產等(參見《灰姑娘效應與陳世美情結》)。
因此,拉伊俄斯搶別人兒子就顯得特別沒有道理,除非他確定這個搶來的孩子是自己親生的,但人類女性隱藏經期這一特點,使得男性無法斷定孩子的歸屬。因此,他無法斷定孩子是不是自己的,搶來別人的孩子就沒有了意義,故事里也沒有交代。
另一方面,拉伊俄斯將自己的孩子俄狄浦斯拋棄,更可能的根源不是在于懼怕他自己的孩子殺死自己,可能是他確信這個孩子非自己親生,所以才出現了棄子(并刺穿他的腳踝,俄狄浦斯在希臘文的意思就是“腫脹的腳”)的行為,那么神諭只能是一種掩飾。
- 收養
科林斯國王波呂波斯明知俄狄浦斯并非親生,而并不告之。顯然科林斯和底比斯都屬于希臘城邦,不存在人種的差異。像是摩西的故事里,摩西要不是生母的哺養和教育,也并非能分清自己是埃及人還是猶太人。
俄狄浦斯和摩西長大后,也并未懷疑自己的身世。按說小孩在成長過程中,懷疑自己是否父母親生,是一個常見的想象,故事里沒有提到俄狄浦斯小時候有沒有疑慮,如果有,那么父母是如何解答的,這樣的情節。
對于養父母來說,收養別人的孩子可能基于多種原因(如自己不能生育),不告知或隱瞞孩子的身世,也有各種理由(如害怕收養投資[2]成為沉默成本)。但養父母未能預料到的可能性,卻常常發生,如俄狄浦斯的殺父娶母,或者如當代很多案例中,從小離散的兄妹(或近親親屬)多年后陷入愛戀,我在《青梅竹馬效應與天下有情人都是兄妹現象》已經有所分析。
收養并隱瞞身世,因此就造成了亂倫可能性,這點我們在后面的“娶母”一節里分析。
- 殺父
再從俄狄浦斯這方面來看,俄狄浦斯被收養后,以為科林斯國王波呂波斯就是自己的親生父親。后來他聽取神諭,為了避免殺死自己的養父波呂波斯,從而出走。
后來卻殺死了自己的親生父親并娶了親生母親為妻,俄狄浦斯都是不知情。這才是他真正的悲劇,后來俄狄浦斯自刺瞎雙眼,因此就成了“盲目”的隱喻。
俄狄浦斯的“盲目”是因為不自知,而人類的“盲目”(或不理性)則源于自己內在的悲劇。如果以道金斯“自私的基因”為基點來看,任何基因都視別的基因為競爭對手,那么俄狄浦斯的盲目就不難理解,然而故事卻并非是俄狄浦斯試圖殺死所有人,只是在沖撞中無意殺死了自己的親生父親。
因此,盲目在這里表達的意思,可以解釋為我們受到自己內在的、不可知的力量(本能、基因或是沖動)的控制,從而讓我們的所作所為,引起了嚴重的后果。
俄狄浦斯的故事,隱藏的意義可能也正是如此:我們人類是受到基因(道金斯),或是本能控制(弗洛伊德)的動物。由此,如果本能和自私的基因可以劃等號的話,在這一點上,弗洛伊德和道金斯都是對的,柏拉圖的洞穴隱喻也是對的,行為經濟學的“雙系統理論”也是可以大致不錯的。
- 娶母
我在《青梅竹馬效應與天下有情人都是兄妹現象》一文中,分析了“天下有情人都是兄妹現象”,這個現象被生物學家解釋為“遺傳性性吸引”,引用過來定義如下:
遺傳性性吸引(英語:genetic sexual attraction,縮寫為GSA)是指在近親之間的性吸引,一般多發生在成年后第一次相見的姐弟間,特別是不在一起長大的兄妹或姐弟會有一種天生的性吸引力,這是雙方有著相似的遺傳基因所致。甚至父母與子女間也會發生“遺傳性性吸引”現象。——維基百科:《遺傳性性吸引》
以這種觀點看來,俄狄浦斯能夠娶母,也是“天下有情人都是兄妹現象”的一個例子。然而,這個“遺傳性性吸引”并未解釋亂倫禁忌的問題,也存在演化上的困境。
我們假設,在父母的基因里,某一方或雙方包含了一個“遺傳性性吸引”的基因,那么在他們孩子的基因里,也會攜帶這種遺傳。而亂倫可能導致的結果是,一些隱性疾病的發生,那么“遺傳性性吸引”擴散的越廣泛,那么這個群體里,患遺傳疾病的可能性越大,最后這一類群體在后代未到達繁殖年齡前就死亡。
那么包含“遺傳性性吸引”的群體就會被不包含“遺傳性性吸引”的那種群體所取代。這個不含“遺傳性性吸引”基因的群體就擴散開來,而包含“遺傳性性吸引”的群體則被進化所淘汰。
而對于攜帶“遺傳性性吸引”基因的群體來說,他們可以在文化上制定亂倫禁忌和族外婚制度,以阻止群體內近親親屬之間的“不法”行為發生。但這個外嫁它族或出走他鄉或被外人收養(如俄狄浦斯)的個體,仍然含有“遺傳性性吸引”基因。
在個體未來不知情的情況下,就會因為攜帶“遺傳性性吸引”基因,而娶到了一個與自己有近親血緣關系的親人,如俄狄浦斯娶了母親。最后,仍然可能導致這個含有“遺傳性性吸引”攜帶者群族越來越少。
因此,“遺傳性性吸引”在演化生物學上來說,要么不是事實,要么該群體已經絕種。試圖將俄狄浦斯與“遺傳性性吸引”扯上關系的論證,就經不起推敲。
總結
通過以上分析,回過頭來再看看這個故事和弗洛伊德的理論,我們發現:
- 生父屠殺(或流放)孩子的行為,源于對孩子是否親出的不確信;
- 養父母因為擔心對養子女的親代投資損失高,會隱瞞孩子身世;
- 人類憂慮自己會受到非理性(本能、或基因)的擺布而盲目沖動,做出不理性的行為;
- “遺傳性性吸引”沒有演化生物學基礎,故事強調的是“亂倫禁忌”。
所以,“俄狄浦斯故事”的本質,并不在于性壓抑、本我和自我的沖突,而是指出了人類兩種制度:族外婚和收養行為的內在沖突,通過神話故事對“亂倫禁忌”的制度予以強調和重述。
由此看來,至少弗洛伊德在后面這一點上是對的。
參考文獻:
- 基思·斯坦諾維奇:《這才是心理學》(第10版)
- 道金斯:《自私的基因》,《盲眼鐘表匠》
- 戴蒙德:《性趣探秘》、《第三種黑猩猩》
- 塞利格曼:《活出最樂觀的自己》
- 約瑟夫·坎伯:《千面英雄》
- 丹尼爾·利伯曼:《人體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