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設定一種理想的情況,假設一個人足夠聰明,給他足夠多的時間,讓他對一件事情做出判斷和處理,這時最科學的方式一定是窮舉法,意思就是對這件事情相關的所有作法都窮舉一遍,并考慮所有的相關因素,最后得出最優判斷并作出決定。
之所以說這是理想的情況,是因為這樣的作法所要考慮的信息量符合以下公式:
信息量≈精度的維度次方(假設每個維度上的精度都相等的簡化情況)
每多考慮一個維度,每多演進一個精度,信息量的復雜度都成指數形式增長。這樣龐大的信息量處理是人腦所不能達到的。
另外,人腦要處理這些信息量所耗費的腦力符合以下公式:
信息量=運算速度*運算時間。
人腦的運算能力并不強,每秒甚至都不能完成一個三位數乘法,而往往給予一個事件做判斷的時間只有短短的幾秒。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圍棋是一個單維度事件,按上述公式信息量=精度,所謂圍棋的精度,就是你所考慮的步數,棋盤上有3641個落子點,如果考慮1步,則需要考慮的信息量是3641;如果考慮2步,需要考慮的信息量為1325萬;如果考慮3步,需要考慮的信息量為482億。一般的棋手僅能考慮幾步而已,而要窮舉整個棋局,即使是將所有計算機的計算資源都用上,也無能為力。而下棋的時間也是有限的,如果人們靠增加運算速度(變得更聰明)或是增加運算時間處理事情,對最終結果幾乎起不到什么影響,當然也沒有人這么做。而人們真正的作法,那些高手與新手的區別在于——背棋譜。
這是一種利用存儲能力彌補計算能力和計算時間不足的巧妙作法,一個老道的棋手,經過不斷的訓練,能夠熟記各種開局、經典棋譜和殘局解法,并有了自己下棋的習慣,當棋局或局部的棋局形成熟悉的形態時,落子是不需要再通過窮舉法進行計算的,而是根據預設套路快速決策。
說到這里,我想拋出本文的主題——觀念
人對一件事情作出判斷和處理時,一般不會按照文章開始假設的那樣對各種情況進行窮舉分析,而是利用已經形成的觀念進行快速反應。有朋友打電話問我借錢,我可以在5秒內決定借給他,因為我的腦海中早已準備了三個觀念:1、朋友之間要互相幫助,他屬于我的朋友范疇;2、他具有足夠的信譽和償還能力;3、他要借的金額小于我可以周轉的額度。思考這三個問題絕不需要5秒。可見,我并沒有去考慮如果借100會如何,如果借200會如何,也沒有考慮他是如何變成我的朋友的,我為什么覺得他有信譽,因為我沒有能力也沒有時間進行這樣的判斷。
人腦中存儲的觀念很多,人的記憶本就是為存儲這些觀念準備的,從這個角度對記憶進行梳理會發現,原來以為瑣碎的記憶可以被觀念進行索引,那些影響觀念形成較關鍵的事件記憶就比較深刻,那些不太影響觀念的事情容易被忘記。反過來說,那些沖擊較大的事件發生時讓人形成新的觀念或修改了觀念,那些較平淡的事件沒有對已有的觀念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