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新婚同事,最近一直在煩惱過年時光想象中的難捱,因為疫情暫時不回老家了,于是作為醫生的老公,年初一到初三都值班,而她婆婆和公公都來到了小家過年,也就是說,那三天她都要和二老共處一室。她和婆婆還不是很熟絡,三天都待在一起,頗有壓力,不出門的話太憋悶了;出門溜達,二老一定不會讓她付錢,貴的、花哨的不好意思買,對于享受慣了的她,很不自然,即使看景對于三個不那么熟的人閑逛也有些尷尬;如果自己單獨出門去玩的話,根據前車之鑒的經歷,回來必被作為孝子的老公奚落,不會是很鄭重、直白表達不滿,而是不經意地提出這份不滿,認為大過年的沒有好好陪伴父母。同事又是比較敏感的小姑娘,很受不了老公的嘮叨,所以為這事她憂心仲仲,甚至建議她來借口加班出逃,但這個謊言太容易被戳穿了。
其實還是覺得她和婆婆太過于客氣,這是不可避免的階段,甚至永遠。她老公算是典型的媽寶男,婆婆和公公每個月都要來住上個十天半月,以兼顧照料兒子、媳婦的部分日常,既給了二人世界,又安了父母心。婆婆算是非常傳統的人,把他們倆完全當成小孩對待,所以只要老兩口在,不會讓小兩口動一下手,照顧的妥妥的,只是她老公享受慣了如此待遇,但同事還是很不適應,客氣而顯的生疏。婆婆對媳婦的好,是希望媳婦對兒子的更好,這是每個做父母的私心。無論是婆婆和媳婦,還是丈母娘和女婿本沒有任何關聯,只是因為兒女才串成了如此的連結,有些突然又有些喜悅。而婆媳關系向來典型而難以把控,被傳頌太多莫須有的驚駭。但也必然需要更多的時間去適應和遷就,可是作為成年人的我們,都失去了耐心,婚后夫妻需要羅列考慮的太多,對方的父母往往是一種幫襯,而不會有以愛之名的沖勁了。而有了小孩后,激烈的矛盾會更多,其實最主要的點也就是:在這個家,誰說了算?
對于親媽可以隨意的撒嬌和作妖,肆意而自然,這是血緣、撫養的連結,每一個習慣與底線都了如指掌,即使惹毛彼此,也不用擔心掰扯,這是我們唯一敢放肆和毫無保留的相互縱容。婆婆成為了媽,更多的是流于形式的稱呼,如此的兩個女人要建立感情,還真的不容易,尤其中間還有一個彼此有意或無意搶奪的男人,很多時候這個男人是無力作為的。很有緣分地成為了一家人,卻往往難以交付真心,只是止于以禮相待,作為兒子亦或是老公的他也是真的難牽系兩個女人的距離,只管放之任之。于是現在越來越多的是丈母娘照顧小家庭和小嬰兒,因為心疼女兒、也因為男人的粗線條,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老腳本的故事,總會有一個惡婆婆和一個善良的媳婦,外加一個懦弱的丈夫,足以構成了很凄美的一出戲。比如典型的“孔雀東南飛”,漢末年間,焦仲卿和劉蘭芝是一對互敬互愛的夫妻。只是焦仲卿的母親卻對劉蘭芝百般不滿,威逼焦仲卿將劉蘭芝驅逐出門。而焦仲卿迫于母命,讓劉蘭芝暫時回到娘家躲避,兩人分手時約定永不相負。劉蘭芝回娘家后,其兄長逼迫她改嫁太守之子,焦仲卿聞訊趕來,在太守兒子迎親的那天,兩人殉情而死,無奈的悲劇啊,不知道焦母在聽到這一悲劇時,會有何種反應呢?還有陸游和唐婉的凄美愛情故事,有著美好的無比的開頭,最后卻不得善終,草草結束,只留遺憾。無論是陸游母親不待見唐婉,還是為了陸游的仕途,結果就是“棒打了鴛鴦”,母命難違啊。于曾經,多年的媳婦熬成婆,三妻四妾的丈夫、狹小的天地,不自覺地寄情于兒子,使得婆媳之間終會是難以融洽相處。幸而時代在進步,婆媳的關系也在多元的條件下有更好的途徑得以和諧。
曾經大火的“雙面膠”,牽動多少人的內心,感嘆著婆媳、夫妻、母子之間的錯綜交織。小夫妻之間甜甜蜜蜜,恩愛無比,只因婆婆的到來,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婆媳之間的矛盾與日俱增,摩擦不斷升級,終使得夫妻之間變得水火不融。而這樣的劇情竟然是有原型的,現實的結局更讓人扼腕。只是幸而,后有“媳婦的美好時代”,盡管有摩擦,但是總能得到彼此的理解與包容,走向美好的時代。其實現在越來越少的聽到婆媳之間的破裂,以及水火不容的新鮮事了。因為婆婆思想開通了、媳婦也獨立自主了,小家庭的事還是交由他們自己打理,天下父母都是盼望兒女幸福的,而父母也會享受當下自己的生活了,有體力、有能力、有需要就幫襯一下,如果相處不來,就各自安好,這是非常好的狀態。
朋友有個弟弟,生了二胎,她媽媽就義無反顧地去照顧孫子孫女,勤勞而任勞任怨,老年人肯定有啰嗦和抱怨,弟媳也是疙瘩的人,兩人又不懂得如何溝通和妥協,硬碰硬的懟,在家里完全是低氣壓狀態,兩人都來向朋友吐槽,各說各的理,終不得調解。于是等二寶大了些,幾人商議,不用奶奶照顧了,她就來到了朋友家,女兒家自好相處了,如今還找了份工作。逢年過節地掏錢去貼補兒子兒媳,遠離了硝煙四起的碰壁,婆媳關系反而變得輕松與和諧了。這也是不得不如此為之的結果,畢竟人與人之間的化學反應不同,與其婆媳兩人冷臉冷語在一起,不如拉開距離地當親戚偶爾走動,還顯得親熱。
二嬸當婆婆已經多年了,她一直都非常用心地呵護與兒媳之間的關系,其實她也知道兒媳并不是一個講理的人,但她從來不背后講兒媳的不是,而贊揚她是個沒有壞心的人。舍得為兒媳花錢、出力,只是她舍不得兒子、孫子,希望他們的小家庭過的越來越好,有時候特別心疼二嬸的勞累,不僅自己的退休金貼補小家庭,還要追逐外面的零工,她都特別積極的去勞作,一分錢一分錢地賺取,兒媳借以帶孩子上學,反而落得輕松體面。其實在鄉下的婆婆都特別卑微,好吃好喝好照料地對媳婦,反而是看媳婦的臉色,因為一來過不下去了就可以離婚,粗暴而直接,只會苦了兒子。其實還蠻羨慕當個鄉間媳婦的,小孩上學前就只負責帶孩子,上學后就找份很輕松的班打發時間,打麻將、吃喝玩樂沒人敢指責。
即使來城里照顧小家庭的婆婆,也是卑微的,發生沖突的點往往是撫養小孩、生活方式的不一樣,而這些她們都不可置否地落后了,媳婦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兒子也就不會那么投之以母懷了,帶了多年的孫子孫女最后還是和媽媽親,隔代總會有些隔閡。年歲漸長的婆婆們都希望用自己的付出換得年老后的照料,養老院可以去,但也需要家庭的關愛,十年前看婆,十年后看媳婦,用一心換一心。
婆媳之間并非對立,也不是爭奪,而是一場漫長的陪伴和支持,努力成為彼此的后盾。婆婆越來越開明、通情達理,媳婦越來越尊老、善解人意,所以很少的聽見有直接抱怨婆媳難相處的例子了,因為現在彼此都有選擇了,而非一條道走到黑的委屈,也有了很多的資源可供調用,而不必退無可退地糾葛在一起。相處很難,但總是一家人的故事,彼此也有了更多的包容與理解,看的更遠、走的更穩,不予以計較太多,彼此都是希望過更好的生活,所以內訌的消耗不如更好的建設,畢竟女人是半邊天,兩個女人的和諧就是一整片天的燦爛。
當你叫出“媽”時,真的是多了一個媽媽,對方也多了一個女兒,也許我們沒有血緣,但我們之間應是有愛、有感激。在時間的慢慢守護中,但愿我們能以真心相待,被溫暖、被鼎力,是你也是我的幸運,幸福更是我們共同的目標,所以一聲“爸、媽”并不分你的或者我的,而是我們的。人心是可以被感化的,只是需要再耐心些、包容些,而不是一直以為的“只能如此破罐破摔”,一切皆有可能。
婆媳關系不再是問題,無論怎樣,都可以大而化之,遠近皆是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