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新聞90后媽媽疑婆媳矛盾帶兩幼子離家出走失聯60個小時,后母子三人遺體在水中被找到,著實讓人人心疼, 事件引起了廣泛的爭議令人瞠目結舌,人們看到后憤懣不平。書字字泣血“每次吵架公公婆婆就合起來對我一個人針鋒相對,雖然老公很多時候跟他爸媽說不要那個樣子,但是他們不聽”“媽媽聽信我公婆的話,別人在外面的那些謠言,也不愿意相信女兒的 委屈和苦楚”字里行間透出無奈。這位年輕的母親經歷了怎樣的絕望,能救人的是言語能殺人的也是言語。很多人永遠不知道嘴巴是用來進食和說愛的,不是用來亂噴唾沫的。老公的懦弱、公婆的猜疑、父母的置之不理,漠不關心,村里人的以訛傳訛。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失望攢夠了便離開人世間了。翻看各大報紙 網頁這樣的極端事件比比皆是。老公因為沒有給妻子買雞腿而被捅死,十七歲少年因為和母親發生口角從橋上一躍而下的事情剛下熱搜。 而隨著這樣的新聞的發生我們在張口譴責一個人的時候是否也在反思自身,尋找問題的根源。
婆媳問題為什么會發生,從東漢時期孔雀東南飛中,焦仲卿與劉蘭芝夫婦被迫分離,雙雙自盡;古代的各種因婆媳關系而引起的宮斗 宅斗 更是成了編劇們樂此不疲的創作話題。這是綿延千古至今仍然存在的難題。海靈格曾說過“家庭悲劇的最大來源,就是家庭成員關系的錯位”婆媳之間的年齡差異過大,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又有著巨大的差異。這些差異的存在使矛盾成為必然,而解決矛盾的調和劑既是兒子又是丈夫。但這些問題真的解決了嗎?一次又一次的搪塞,總想等著時間解決,時間往往不會解決問題,最終難免釀成大禍。譬如事件中的妻子說不想讓丈夫為難,而選擇一再忍讓,殊不知,這種愛是鎖住這個畸形家庭的巨大牢籠。很多中國家庭的觀念是‘“家和萬事興”
無論發什么了什么我們總是想著調節,總是希望雙方都能退一步。“家丑不能外揚”的思想更是根深蒂固。企圖將事情壓下去不去聲張。但是婆媳問題試著改變很難。因為社會閱歷、社會關系等因素我們不可能苦口婆心的勸說老人們改變他們半個世紀養成的習慣、價值觀。我們也不可能用自己的思想去要求別人強加于別人。父母與子女都難免發生摩擦更何況沒有血緣關系,相處時間不長的兒媳呢?與其左右為難不如早些將出現問題的人分開。一味的拖延只會讓問題蔓延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曾看過一個段子,兒子帶了一群朋友回家吃飯。讓媽媽猜哪個是她女朋友 ,結果媽媽一下猜中。兒子詢問原因,媽媽說直覺里最不喜歡的那個女孩肯定是兒媳。現在都愛開玩笑說婆媳關系比中東關系還要復雜。 但我們更想知道究竟怎么能避免婆媳矛盾呢?
首先你不能對婆婆抱有太高的期待。我們常說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現在社會有一個傾向總喜歡把社會關系當做家庭關系、人情關系。英文里婆婆這個詞是mother in law很貼切是法律上的媽媽。如果你不清楚婆婆和媳婦的界限。企圖婆婆會想自己的媽媽一樣對你噓寒問暖 給予你無微不至的關懷。幫你們照看孩子 打掃房間也不是她天經地義的事情。 如果做了要學會適當分擔與感恩,如果不做,想想人辛苦了半輩子也該為該去為自己生活。所以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將心比心慢慢磨合。
其二保持適當的距離;距離產生美但距離太遠難免會讓老人覺得失去了孩子。你們可能不住在一個屋檐下但要學著去經營這段關系。大大小小的節日你給父母準備的最好給公婆也準備一樣的。在一起時要意識到,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 ,作為一個母親聽到自己的孩子被指責差遣難免不悅。反之沒有人不喜歡贊美 ,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試著多去贊美。
? 其三盡力不要有正面沖突。但這并不是讓你當鴕鳥,吵架解決不了問題 吵完以后生活仍要繼續。沒有任何意義,不涉及原則沒必要去爭輸贏。從心理上做到沒有偏見不要排斥。遇事當面解決,能可直性子也不要讓自己成了所謂和諧家庭里的“賢惠包子”’。
? 綜上經濟獨立、相敬如賓,保持距離。“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才是防患于未然的良劑
? 其次在于男方本身,千萬別想著老婆和老媽之間的矛盾,是她們之間的是和你沒關系,避而過著。等著她們自己去解決。男方要清醒的權衡各種關系,內心有個主次。很多人都覺得以血液為紐帶的親情比一張契約為紐帶的關系重要。產生矛盾往往會自然的偏向有血緣的一方。天平失衡自會傷害其中一方的感情。婚姻意味著你從大家庭分離出去去組建屬于自己的小家庭。擺清現在的處境。我們弘揚的孝也不是愚孝,在小家庭幸福的基礎上我們才可能帶動著其他關系的發展,所以一味的偏向是不明智的。多些時間多些耐心不去逃避,理智處理,保持客觀中立的態度去看問題,做一個好的“調和劑“。
? 婆媳關系中無論是兒子還是婆婆、媳婦。里面任何一方都起著重要作用,就像一個等腰三角形,只有左右兩邊等長才能一直穩定。
碼字不易 歡迎留言討論 喜歡的話點個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