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老師給我發來管建華老師的一篇題目為《在中國的音樂學院設立“戲曲音樂系”的思考》的文章。看到這篇文章想起來昆曲,今天我想在這里與大家分享一下“昆曲的美”。
昆曲是中國戲曲的母體之源,所以被稱為“百戲之祖”。我們今天所能聽到的所有的戲曲都源于昆曲這個母體。
昆曲唱詞的美
昆曲屬于曲牌體音樂結構,它的唱詞源于唐詩、宋詞、南北曲,由此沿襲下來。昆曲所顯示出來的獨特韻味,首先體現在唱詞方面。第一,唱詞是長短句結構,每一句尾押韻;第二,唱詞使用吳語方言,有特殊的方言和發音方式;第三,唱詞中的尖字、入聲字、上口字和特殊的唱法,都是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表達出來;第四,唱詞的韻律體現在中國特有的記譜方式——工尺譜。
下面這首工尺譜是明代著名劇作家湯顯祖的《牡丹亭》“游園驚夢”這一折戲中的【皂羅袍】曲牌。這首曲牌是整首作品的經典唱段之一,幾乎是戲曲界中家喻戶曉的唱段。
【皂羅袍】共9句話,52個字。句句經典,字字如歌。
唱詞如下: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憑人特看的這韶光賤。
昆曲的記譜法
昆曲使用的是工尺譜的記譜方式。工尺譜是中國傳統音樂古老的記譜法之一,明清時期最為盛行。工尺譜的記譜方式主要有蓑衣式、一炷香等,上圖中【皂羅袍】曲牌的記錄方式是蓑衣式。大家可以看到唱詞是縱向豎著寫下來的,而唱詞右邊的工尺譜字是斜著寫在唱詞的每一個字的右邊。從左上方寫到右下方的這種方式,大約與唱字呈45度角。
工尺譜的基本譜字分別由上、尺、工、凡、六、五、乙組成。
除了工尺譜譜字之外,還有非常重要的板和眼的標記。板和眼相當于西方樂理中的節拍,西方人稱作節拍,節拍中有2/4、3/4、4/4等,有重拍和弱拍之分。中國人稱板眼,板眼中有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流水板等,這些板式的不同體現出速度的變化。
板的寫法有幾種,最常見的是一個像頓號模樣的點,如“、”。眼的寫作最常見的是一個小黑點“.”。
中國人的演唱是吟誦式的,不同于西方人的理念,中國人認為每一個人都是作曲家,因為每一個人的每一次演唱都可以是獨特的,與眾不同的,或者說有些小的潤腔的不同。
昆曲演唱的美
昆曲演唱體現在唱詞和曲調兩個方面,以上介紹了唱詞部分,下面繼續介紹曲調。昆曲曲調是由專門度曲的人創作的,關于這一點戲曲界是有共識的。
昆曲分為南曲和北曲,南曲曲調使用五聲音階,曲調細膩柔和,以《牡丹亭》等為代表的表現愛情故事的作品多屬于南曲。北曲曲調使用七聲音階,曲調中音程的的跳進產生激越高亢的感受,以《單刀會》等為代表的表現歷史故事中的威武場面的作品多屬于北曲。
昆曲演唱的獨特要求主要由唱詞和曲調的表現方式體現出來。唱詞使用當時的官話,結合創作的旋律曲調,創制出規律性非常強的昆曲特色。正如魏良輔水磨調中所記錄的那樣,演唱如絲滑細膩而又柔美一般的水潤、清透和綿軟。所以,被大家成為“水磨調”。
昆曲歷經600多年的歷史,在人們的生活中淡出的同時也形成一種“特立獨行”的風范,它的魅力吸引了非常多的昆曲愛好者、昆曲習唱者和傳承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