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小的時候,市里只有一家書店,是一家占地面積很小的新華書店,在市中心醫院邊上,隔著一條不算寬闊的馬路,就是二手書市場,不少人在販賣舊書和盜版書。直到現在,我都挺難理解,為什么這樣的兩處地方可以“友好”共存,明明該是一種“勢同水火”的關系才對。
那時,每次跟著父母從鄉下坐車去市里,他們都會把我丟在書店里看書,然后,自己去不遠處的江浙市場拿貨。該是說那時民風淳樸,還是該說父母心臟比較大呢?我那么一個小男孩,被獨自丟在書店里,居然沒有被人口販子拐走,也算是神奇了。
那時還沒有繪本這種東西,更不要談似現今這般多的兒童讀物,所以,我那會兒多半是在連環畫的書架前徘徊。現在這個時代長大的小孩子,估摸著大部分人都沒有見過“連環畫”,畢竟有著ipad,手機,以及更多的選擇,那么一本小小的畫冊,對于他們而言,根本沒有什么吸引力吧。
再后來,市里興建了一座“蘇中大廈”,一座四層樓的購物商場,擱在二十年前的老家,簡直是一幢了不起的建筑。在鎮上,你要是跟人說,你還沒去過“蘇中大廈”,是會遭人鄙視的,雖然,那時貌似還沒有“鄙視”這個詞。
大廈的三層有一個“簡易版”的兒童游樂場,就是現在常見的那種“充氣城堡”,在當時簡直是個新奇的玩意兒,再加上邊上還有一個小型的“旱冰場”,吸引了很多人。那段時間,家里的經濟條件也比之前好了不少,所以母親經常會把我丟在那個兒童游樂場,即便會花上一些費用,但有專人照看,總好過丟在書店里。
自那之后,就很少再去書店,后來上了初高中,因為需要購買一些“教材”和“考試輔導用書”倒是去過幾回,但幾乎沒再在書店里讀書了。那會兒新華書店已經擴建成上下兩層,銷售的圖書看似多了不少,但絕大多數都是“考試輔導用書”,少部分“課外書”,還是語文教材上規定會考到的那些。例如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魯迅所著的《朝花夕拾》,等等。
那會兒有強烈的厭學情緒,所以哪怕自己再怎么喜歡“語文”這門學科,都不會去看這些老師規定的課外讀物,所以更談不上讀書了。可能在老一輩人心里“讀書”和“上學”是劃等號的,畢竟就算學歷再怎么有限的父母,應該都知道“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個帶有強烈時代氣息和“歧視意味”的話語。但事實上,“讀書”和“上學”根本就是兩碼不同的事情,根本就沒有相提并論的必要。
再后來,住校期間開始“偷偷讀書”,其實是從一些類似《花火》之類的青春雜志開始的,起先是滿足于一種“青春期躁動的心理”,但后來卻漸漸開始讀其他的書,先是新概念作文大賽的比賽作文合集,再后來是從這個大賽走出來的那批80后作家的作品,再之后,隨著年歲漸長,讀大學,畢業工作,閱讀的領域也漸漸從青春文學擴散到更多的地方,像是傳記、小說等等。比如剛讀完的這本美國作家,加布瑞埃拉·澤文所著的《島上書店》。
「二」
大學時期,做過夢,想著將來畢業了,能夠開一家獨屬于自己的書店。每天的工作就是看書、寫東西,賣點圖書之類的,后來畢業了才知道,以前自己的想法其實根本不能說是想法,充其量也只能說是白日夢罷了。一家書店的開設和運營,需要很多東西,這就像絕大多數事情那樣,其實并沒有我們想的那么簡單。
也是那段時間開始,概念書店和獨立書店開始進入公眾的視野,像是獨立書店當中比較有名的“南京先鋒書店”就相當不錯,五臺山體育場總店是根據一間地下車庫改建而來,頗有種別具一格的風味,雖然先鋒書店還有幾家分店,但最受歡迎的依然是五臺山那家。
我13年曾在南京工作過一年,那段時間沒事就喜歡往先鋒書店跑,就算不買書,去書店感受下“讀書”的氛圍也是件讓人非常享受的事情,書店的空氣里都彌漫著紙書的油墨味道,那是種讓人舒心的氣味。不管何時去,書店基本上都有點“人滿為患”的感覺,雖然少了些讀書的幽靜氛圍,但人流的多寡,也往往意味著書店是否能夠更好的存活,所以每次想到這里,就覺得書店里人再多,好像也不是不能接受。何況,在書店的“讀書人”也多半能夠體會他人的心情,會盡量不發出太大的聲響。
概念書店里,比較有名的是“貓的天空之城”,結合了“輕咖啡”和“輕閱讀”以及周邊產品販賣的不同概念,以“貓咪”和“天空之城”為名,難得的接地氣卻又不庸俗。雖然現在“言幾又”也頗受歡迎,但感覺相比“貓的天空之城”還是稍微欠缺了一點,該說是所謂觀念上的“先入為主”呢,還是貓空在營銷上,更為成功呢?
12年大學畢業那年,特別想去“貓的天空之城”概念書店打工,那時知道開一家屬于自己的書店基本不太可能,那么退而求其次,去一家喜歡的書店工作,也是一件不錯的事情。
所以那年畢業旅行,去過很多城市的貓空,基本上每到一處地方,都會給自己寄一封明信片,雖然它們大多數都丟失在運輸途中。但坐在一大幫同齡人中間寫明信片,本就是一種難得的體驗。像如今的我,已經不會再去寫明信片了,一是失去了興致,二的話,大概是因為比較懶吧。
雖然之后因為種種原因,沒能如愿在書店工作,但這依然不妨礙我喜歡隔三差五去書店閑逛,盡管,大部分時候,我都是在當當或者亞馬遜上購買新書,直接快遞到家。
「三」
其實原本是沒打算過要讀《島上書店》這本書的,盡管在各大圖書網站的暢銷榜上,它一直名列前茅。每個讀書人,應該都有自己的讀書癖好,不管是在閱讀領域上,還是在書籍的選擇上。像我的話,就一般不太喜歡購買暢銷榜單上的書,當然這并不是說那些書寫得不好,只是純粹不喜歡追逐著各種熱點罷了。
說來也挺有趣的,雖然我沒買這本書,但這本《島上書店》最后卻以“禮物”的身份,送到我手上。該說是,我和這本書有緣吧。
送書的輞川,和我同是一個網絡電臺的忠實聽眾,雖然那個電臺后來因為“長腿叔叔的剽竊事件”最終分崩離析,電臺的的另一個主播也因遭受合作伙伴的欺騙而心灰意冷,最終無限期停更了節目。但同是“9號公路電臺”聽眾,我和輞川依然在微博上保持著聯系。
對了,輞川,她是一家民營書店的銷售代表,這讓我想到了書里的阿米莉亞,雖然阿米莉亞她為出版社工作,但她后來同樣是島上書店的女主人,如果沒有阿米莉亞,也就不會有后來的故事。不得不說,這是一種有趣的巧合吧。
「四」
《島上書店》看似講述了艾麗絲島上的日常故事,讓人誤以為這是一群普通人的故事。
但我卻覺得,它絕不普通,不管是艾麗絲島上的那家書店,還是書店的三個主人,他們都是“不普通的”。
夢想開書店的人,有很多,但是真正去開書店的人很少,絕大多數人都如同我一樣只停留在想象上,A.J.費克里和他的第一任妻子妮可就做到了。
A.J.費克里的女兒——瑪雅,是一個棄嬰,她被遺棄在小島書店里,只因為她自殺而死的母親,希望她能夠在一個充滿書香氛圍的環境下成長,即便,她的這種遺棄行為是錯誤的。
但這個被遺棄的小女孩,卻在A.J.費克里的撫養下健康成長,盡管,越是讀下去,就越覺得A.J.費克里把瑪雅培養成了一個小書呆子。
而A.J.費克里的第二任妻子,阿米莉亞,她一開始只是出版社的圖書代表,她到小島書店的目的,也僅僅是為了推銷出版社的暢銷書而已。而且A.J.費克里第一次面見阿米莉亞的情況可以說是相當糟糕,但就是這樣兩個人,最終因為共同的興趣和話題而走到了一起。婚姻,原本就不只是簡單的湊合過日子而已,如果只是為了湊合著,阿米莉亞明顯有著更好的選擇。但她最終還是選擇了A.J.費克里,可以說,這個女人,她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也知道自己究竟想要著怎么樣的生活。
而一個理智,且有主見并且善良的女性,往往有著特殊的魅力,所以這也是此書中的人物里,我格外喜歡阿米莉亞的原因。
「五」
既然是書店,那又怎么可以不談論書。
《島上書店》的每一段故事起始,都以一本書名開始,附上的還有A.J.費克里寫下的一段話,那是給他的女兒瑪雅的,直到這本書讀完,我才發現,原來那些話語,其實多半真的可以算是“遺言”了,但他們多與“頹喪”之類負面情緒無關,即便是直面死亡,身為一個他自認為不算是合格的父親,A.J.費克里想傳遞給女兒的,依然是滿滿的愛和關懷,因為他知道,瑪雅此后的人生里,將不再會有他這個父親的陪伴。
除了這些故事開篇,《島上書店》這本書中,還提到了許多外國著名作家的作品,雖然幾乎都是些我沒聽說過的書籍,但在讀完這本書之后,那些被提及到的書,卻讓人有了想讀的欲望。這種感覺就像是A.J.費克里的那些話不僅僅是對瑪雅說的,同樣也是對翻開這本書的我們說的。
人生是孤獨的,我們要孤獨而生,孤獨而死,但沒有誰是一座真正的孤島,因為不管如何,我們總能遇到陪你走過孤獨的人。A.J.費克里失去了妮可,幾年后,他和阿米莉亞結婚,在一起生活。瑪雅被拋棄在艾麗絲島,但她遇到了A.J.費克里。而后來,A.J.費克里因為腫瘤去世之后,阿米莉亞和瑪雅會不會再遇見誰,又有誰知道呢?
有時候,溫暖會像小島書店一樣,傳承下去,在A.J.費克里去世,阿米莉亞和瑪雅離開之后,蘭比亞斯警官和伊斯梅接手了這家書店,并繼續將它開下去。
就如同書中反復提到的那句:沒有書店的小鎮,算不上是個小鎮。而這也許才是書店一直傳承和存在的意義。
愛和書籍會溫暖所有孤獨的島嶼,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本書,不全是長篇小說,也不全是短篇故事,最后的最后,我們成為一部人生的作品集。
而后,終會有人來翻閱這本書。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每本書都是一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