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的《別問“這有什么用”》從小到大,爸從來沒問過我:“這有什么用?”
“這有什么用?”幾乎是我們這個島上,最受歡迎的一個問題。每個人都好像上好發條的娃娃,你只要拍他的后腦一下,他就理直氣壯的問:“這有什么用?”
“我想學舞臺劇。”“這有什么用?”
“我正在讀《追憶似水年華》。”“這有什么用?”
“我會彈巴哈了。”“這有什么用?”
“我會辨認楝樹了。”“這有什么用?”
這是我最不習慣回答的問題,因為我沒被我爸問過這個問題。
長大以后,越來越常被別人問:“這有什么用?”才忽然領悟很多人,是隨著這個問題一起長大的。
我有時候也陷入這個怪圈,自己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要做,一開始做肯定很難而且效率很低,可是開頭埋頭苦干在接下來就順理成章自信心就有了,就和我一開始制定一個月看完中國近現代史,每天記錄一章,很有成就感。做完這個以后我還想做其他的,時間有我還是沒有利用起來。
我問同學怎么沒有考研,她媽媽告訴她年齡在這擺著,上完研究生快三十了,還沒有工作對象結婚,什么年齡該做什么事。曾經也相信什么年齡做什么事,可是我現在越來越懷疑不相信了,生活本來就是多姿多彩何必過的那么單調,記錄每天做的事開心的不開心的,堅持一個周一個月回過頭來發現自己堅持了這么久做了這么多事學到了這么多東西,所以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要一開始就否定自己這有什么用。
之前在知乎看過一個疑問關于“我讀過很多書,但后來大部分都被我忘記了,那閱讀的意義是什么?”這是我看過的最巧妙的一個回答:當我還是個孩子時我吃了很多食物,大部分已經一去不復返而且被我忘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我的骨頭和肉。閱讀對你的思想的改變也是如此。
就像蔡康永說過,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時刻準備著的人才能在機遇來的時候很好的發揮所長。對于二十歲出頭的我們,如果我們錯過了15歲游泳18歲喜歡的人,那會我們不懂心智不成熟,至少到28歲我們不要錯過一份會英文的工作。金星19歲才開始學英文從零基礎到運用自如,在歐洲還學了意大利語德語,為了更好的傳播中國的舞蹈。在TED演講MegJay博士的《20歲光陰不再來》二十歲到三十歲是至關重要的十年,首先要獲得一些身份資本,可以增加你自身價值的事情,對你以后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投資,身份資本會成為身份的資本。
畢業實習期間同學閑置在家,和我聊天聽她哀聲嘆氣的抱怨大學的時候想象之中的工作和現實社會的差距天地,畢業分手戀人各奔東西,工作沒有,戀人未果,想在城市安定下來發現沒有門路。我告訴她好好努力考證,等機會來了再好好抓住,可是我感覺我們的對話我們想的不一樣,趁年輕還沒有結婚把自己經營好,一個人的生活也可以有滋有味,你需要一個短時間目標和長期的努力。任何行業都有壓力身在其中才能更好的體會問別人不一定告訴你真相。
不曾努力,有什么資格抱怨。明知道鍛煉對身體好,還是蜷在床上不肯起來;明知道讀書能改變氣質,還是寧愿花時間玩手機;明知道瀟灑放手會更好過,還是優柔寡斷犯賤想念。或許生活原來的狀態就是這樣,我們聽說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你羨慕別人身材好,卻放不下手中的食物;你向往別人看過的風景,卻抱著手機在家宅過一個周末。身材不好就去鍛煉,沒錢就努力去賺。別把、窘境遷怒于別人,唯一可以抱怨的,只是不夠努力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