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唐天寶三載(744),隨著最后一個弟弟成家立業,母親崔氏已過花甲之年。
????望著漸漸老去的母親,王維萌生了一個想法:把老人家接來同住,以盡孝心。
????念頭一起,卻才發現:終南別業實在太小,容不下母親那顆虔誠的“佛心”。
????正惆悵間,“維粉”裴迪告訴他一個資訊:已經作古的詩人宋之問,在藍田輞川有一個別墅,很大、很適合。這個別墅后來,交由弟弟宋之悌打理。據說,最近宋之悌也死了,宋家人準備出售。
????王維頓時心動,便約弟弟王縉,與裴迪一起去考察......
? ? ?輞川,是一條風光秀麗的寬谷川道,位于西安東南一百余里,陜西藍田縣峣(音“堯”)山的山谷間。
????山谷間有一湖泊,名叫欹(音“奇”)湖。自峣山間流出的數條小河,都匯入其中,最后,再蜿蜒流入灞河。
????從山頂俯視,川流環湊,好像古代馬車的車“輞”。輞,即車輪同輻條相連的圓框。此地便由此得名“輞川”。
????即便是有思想準備,王維最終還是被驚到了:這,就是自己夢寐以求的“武陵源”!
????宋之問的別墅,就坐落在孟城坳。王維走了一圈,確定稍加整飭,便可以居住。
????如今,其弟宋之悌已死,宋家急于出手,要價不高,類似“白菜價”。
????王維沒有絲毫猶豫,變賣了終南別業,再把積蓄拿出來,弟弟王縉也助了一把力,于是,宋之問的“藍田山莊”,就變成了王維的“輞川別業”。
? ? 歷史終將證明,對于“輞川”,這不僅僅是莊園名稱之變,而是對莊主的靈魂拷問、詩人的鳳凰涅槃!
????“大手筆”的王維,在隨后的時間里,立足于此,陸續造就了中國文學史、美術史、園林建筑史上的諸多“傳奇”!
????輞川,因為王維,而名聲大噪;
????王維,因為輞川,終成“田園詩派”的代表。
????山水本無言,草木有本心。
????即便是今天,仍有很多人期望通過購置房產,試圖滿足自己“永久的占有欲”。但是,當事者可曾捫心自問:能夠永久嗎?自己最終只是這片土地的“過客”!
????站在原本屬于宋之問的別墅里,王維不由發出感嘆:“來者復為誰,空悲昔人有”(《孟城坳》)。
????是啊,誰知道繼我之后,這房子的主人是何人?我又何必,要為它原來的主人糾結呢?
? ? 宋之問大約出生于公元656年,長王維四十五歲。
????人們普遍認為,宋之問最有名的一首詩,就是《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立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好一個“近鄉情更怯”!千百年來,這句詩扣動了無數人“思親”的心弦。
????但是,了解“真相”后,人們忽然發現:宋之問的“近鄉情怯”里,“濃縮”的,并不只是對親人的牽掛;更多的恐怕還是,對自己即將面臨“嚴懲”的惴惴不安。
????詩里的宋之問,此刻是從貶謫地,偷偷溜回來的“戴罪之身”。
????公元705年,因為媚附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宋之問被貶為瀧州(今廣東羅定縣)參軍。瀧州太苦,宋之問實在受不了,“經冬復立春”后,就偷偷溜回洛陽。
????因為是屬于私自潛逃,膽怯的宋之問,根本不敢公開露面,只好躲在好友張仲之的家里,“尋找機會”。
? ? ?結果,還真給他“偷聽”到了一個“立功”機會:收留他的好友張仲之,在家與駙馬都尉王同皎密謀,計劃清除當朝宰相、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
????唉,在沒有“底線”的人眼里:好朋友,就是用來出賣的!
????宋之問毫不猶豫,立即告發。
????結果,王同皎被斬,張仲之全家被殺。
????偷逃回來的宋之問“立功”了,不但沒有受到追究,還“咸魚翻身”,當上了鴻臚主簿,重新活躍在政壇。
? ? 圍繞著宋之問的傳說,總是離不開“小人”二字。
????獲知的“真相”越多,越無語。
????于是,有人說,宋之問是大唐最讓人惡心的詩人,沒有之一。
????前面說過,宋之問靠出賣朋友,巴結上武三思。武三思被殺后,宋之問又去投靠了太平公主,寫詩稱頌其“文移北斗成天象,酒遞南山作壽杯”(《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莊應制》);不久,他又跑去攀附另一高枝“安樂公主”,獻的詩更露骨:“賓至星槎落,仙來月宇空”(《宴安樂公主宅得空字》)。唉,滿腹才華,都用于“阿諛奉承”了,令人側目。
????再聽一個故事:
????文學青年劉希夷,興致勃勃地來找舅舅品詩。他的習作《代悲白頭翁》,其中有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 ? 神來之筆,妙啊!舅舅要求“獲得版權”。劉希夷答應了。
????第二天酒醒,劉希夷后悔了:這兩句足以千古流傳……不能給啊。
????舅舅很憤怒,畢竟是在自己的“藍田山莊”里,神不知鬼不覺。舅舅指揮仆人,用土袋把劉希夷活活悶死了。
????沒錯,這個舅舅,就是宋之問。
????出來混,作惡多了,總是要還的。
????公元712年,宋之問被剛剛登基的唐玄宗,下詔賜死,生命定格在五十七歲。
? ? ?對于宋之問的悲催結局,王維是唏噓不已。
????王維始終抱著“與人為善”的理念,主張對事不對人。
????從南朝齊開始,沈約、謝朓等人就致力于,追求詩歌的聲律美和對偶美,形成“永明體”。唐初的沈佺期、宋之問,在這個基礎上,把對偶技巧和聲韻技術結合,確定了律詩的粘附規則,使后來的詩人,有明確的格律可以遵循。
????可以說,因為沈佺期和宋之問,“律詩”才成為一種詩體。
????基于此,宋之問被認為是律詩的奠基人之一。
????對于宋之問的才華,《舊唐書》載文:之問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詩,當時無能出其右者。
????宋之問的《題大庾嶺北驛》,便堪稱經典: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
????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 ? 宋之問儀表堂堂。
? ? 據說,武則天也曾經十分欣賞其才華,對身邊人說:“這個宋之問,的確是難遇之才,只是他口臭熏人,讓朕無法忍受。”
? ? 這個“口臭”,除了口腔炎癥,顯然是另有所指。
? ? 古語云:德者,才之帥也;才者,德之資也。德才兼備,然后君子。
? ? 王維始終認為:文人是需要風骨的。他們或淡雅而高潔,或挺拔而剛勁,或自知而自省。
? ? 為人須有尊嚴,心底有浩然之氣,處事有快哉之風。
????有朋友善意提醒:宋之問死于非命,此為“兇宅”?
????王維坦然一笑:境由心生。人,才是最好的風水!
? ? 據專家考證,王維的“輞川別業”,位于今藍田縣東南方向 4 公里,自北端閆家村,至南端鹿苑寺,遺址全長約 12 公里。
????顯然,這不僅僅是一座大別墅,而是一座大園林。
????王維在花甲之年,徹底放下了,向皇帝上《請施莊為寺表》,請求把輞川別業“捐”出,以作寺院。獲得批準后,就悠然離去......
????“輞川別業”至北宋時期,逐漸蕭條;清朝以后,輞川周邊的環境逐步惡化;現如今,這一帶廠房林立,塔線縱橫......
? ? 令人唏噓不已的是,王維在“輞川”留下的唯一遺跡,就是其親手栽下的銀杏樹。
????據《藍田縣志》載,“文杏館遺址在寺門東,今有銀杏一株,相傳摩詰手植。”
????駐足觀之:該樹高20米有余,三人合圍,樹冠15米左右。距今一千二百多年,依然枝葉茂盛,默默地看著輞川的滄桑巨變......
????或許有預感,王維曾經作詩《文杏館》。
????詩曰:
????文杏栽為梁,香茅結為宇。
????不知棟里云,當作人間雨。
????????????????????????????(未完待續)
(文中配圖,除署名外,來自網絡。若有不妥,請聯系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