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看了一篇文章,講述疫情之后中年人面臨失業的囧境。讀過之后,腦子更加緊繃了。
最近和幾個朋友聊天,她們認為賺錢了就要出去放松一下,玩玩,“否則,賺錢圖啥呢”?因為我似乎一點都沒有這個想法,突然覺得自己好不合群,好像我這消費理念、生活方式都有點過時了似的。聽聽她們平時,也蠻豐富多彩的:和朋友三五相約出去玩玩啊、時不時有點活動啥的,我的單調的生活真是相形見絀啊!
其實,出去玩玩、花點小錢也做得到,但我真的認為:當下就是要把平時的生活過好、不出什么亂子,再踏踏實實地賺點錢,防范未知的風險——天知道未來會發生啥?至于玩嘛,平時都可以啊,寒暑假里孩子可以多安排些活動,大人在周末沒節外生枝的事、能好好休息其實已經很好了。
那我都在干啥呢?除了家務,就是讀書啊。所以,我女兒說:媽媽的生活近似于隱者,又比隱者多一點現代生活而已。我就笑著說:這種生活挺適合我。當家的有時候說:看你天天都在看書,也看了不少,有轉化成經濟價值嗎?這逼問挺傷人的,但我已經無所謂了。我就反駁:君子待時而動。每個人的發達都要時機,在機會沒有到來時,就是解決溫飽,和常人無異。哈,不過是自吹一下,發達那是渺茫,但是,靜心讀書,即使轉化不了錢,也是有益于身心的。
掐指一算,全職在家快十二年了。帶大了孩子、學會了做飯,閑余時間打牢了專業知識,有了一點小小的生源。我不敢說吃過什么苦——比起很多人,我沒苦到哪里去,但是,我的確是在寂寞中堅持讀書,已經有七、八年時間了。每年,都有讀書的任務,一點點啃過去,知識面一點點擴大,以前不明白的,逐漸清晰。才知道,所謂的專家、學者沒有什么了不起,不過就是比你早讀、多讀了幾本書而已,只要你愿意,你也能。
生活有太多的變數。不在今天為未來做準備,則未來必有讓人措手不及的時候,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是也。能夠讓一天天有序運轉、能夠提升自己防范風險的能力,在我,就是最大的心安。我總想:如果說人生如四季的話,中年正是大力耕耘、不能有絲毫懈怠的春夏之交,是彌補錯失春種的最后機會,再不抓緊時間,等別人秋天收獲時,自己只有“悲守窮廬”的份了。
人到中年,豁然醒來。讀到光陰匆匆的詩句就惕然心驚:
代悲白頭翁 (唐)劉希夷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文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發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
這首詩前一半是寫年輕女子看落花而嘆息春光短暫,后一半則轉寫白發老翁的可憐,可他當年也是個美少年啊!年輕的時候和公子王孫一起,“清歌妙舞”于芳樹、落花前,可真是“今年歡笑復明年”啊。當此之時,哪里會想到老年的凄涼呢?
的確,人都會老。但老后的結局卻因人而異:有的人老而健康幸福,享受早年的成果,有的人老而多災多難,承受早年的報應。我要前者,我要舍棄一些壯年時的快樂,把它移到老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