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這是唐代詩人劉希夷在其擬古樂府詩《白頭吟》(又名《代悲白頭翁》、《有所思》)中寫的兩句,千百年來,已經成為幾乎家喻戶曉,且引用頻率極高的經典名句,尤其是在新年來臨之際。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文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發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
譯文
洛陽城東的桃花李花隨風飄轉,飛來飛去,不知落入了誰家?
洛陽女子有著嬌艷的容顏,獨坐院中,看著零落的桃李花而長聲嘆息。
今年我在這里看著桃花李花因凋零而顏色衰減,明年花開時節不知又有誰還能看見那繁花似錦的勝況?
已經看見了俊秀挺拔的松柏被摧殘砍伐作為柴薪,又聽說那桑田變成了汪洋大海。
故人現在已經不再悲嘆洛陽城東凋零的桃李花了,而今人卻依舊對著隨風飄零的落花而傷懷。
年年歲歲繁花依舊,歲歲年年看花之人卻不相同。
轉告那些正值青春年華的紅顏少年,應該憐憫這位已是半死之人的白頭老翁。
如今他白發蒼蒼,真是可憐,然而他從前亦是一位風流倜儻的紅顏美少年。
這白頭老翁當年曾與公子王孫尋歡作樂于芳樹之下,吟賞清歌妙舞于落花之前。
亦曾像東漢光祿勛馬防那樣以錦繡裝飾池臺,又如貴戚梁冀在府第樓閣中到處涂畫云氣神仙。
白頭老翁如今一朝臥病在床,便無人理睬,往昔的三春行樂、清歌妙舞如今又到哪里去了呢?
而美人的青春嬌顏同樣又能保持幾時?須臾之間,已是鶴發蓬亂,雪白如絲了。
只見那古往今來的歌舞之地,剩下的只有黃昏的鳥雀在空自悲啼。
賞析
這是一首擬古樂府,題又作《代白頭吟》。《白頭吟》是漢樂府相和歌楚調曲舊題,古辭寫女子毅然與負心男子決裂。劉希夷這首詩則從女子寫到老翁,詠嘆青春易逝、富貴無常。構思獨創,抒情宛轉,語言優美,音韻和諧,藝術性較高,在初唐即受推崇,歷來傳為名篇。
詩的前半寫洛陽女子感傷落花,抒發人生短促、紅顏易老的感慨;后半寫白頭老翁遭遇淪落,抒發世事變遷、富貴無常的感慨,以“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總結全篇意旨。在前后的過渡,以“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二句,點出紅顏女子的未來不免是白頭老翁的今日,白頭老翁的往昔實即是紅顏女子的今日。
詩人把紅顏女子和白頭老翁的具體命運加以典型化,表現出這是一大群處于封建社會下層的男女老少的共同命運,因而提出應該同病相憐,具有“醒世”的作用。
詩的前半首化自東漢宋子侯的樂府歌辭《董嬌嬈》,但經過劉希夷的再創作,更為概括典型。作為前半的結語,“年年歲歲”二句是精警的名句,它比喻精當,語言精粹,令人警省。
“年年歲歲”“歲歲年年”的顛倒重復,不僅排沓回蕩,音韻優美,更在于強調了時光流逝的無情事實和聽天由命的無奈情緒,真實動情。“花相似”、“人不同”的形象比喻,突出了花卉盛衰有時而人生青春不再的對比,耐人尋味。結合后半寫白頭老翁的遭遇,可以體會到,詩人不用“女子”和“春花”對比,而用泛指名詞“人”和“花”對比,不僅是由于七言詩字數的限制,更由于要包括所有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可憐人,其中也包括了詩人自己。
也許,因此產生了不少關于這詩的附會傳說。如《大唐新語》、《本事詩》所云:詩人自己也覺得這兩句詩是一種不祥的預兆,即所謂“詩讖”,一年后,詩人果然被害。這類無稽之談的產生與流傳,既反映人們愛惜詩人的才華,同情他的不幸,也表明這詩情調也過于傷感了。
詩中的“花相似”,是說無論樹木的樹齡是幾年、幾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其每年所開出的花朵的模樣基本是相似的;而這首詩中的“人不同”,則至少有以下六個層面的理解:
1、是指年齡肯定不同。無論男女老幼,時光每流逝一年,年齡便又添一歲,這個既是生理上,同時也是物理上的自然法則和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既不可能去年過了19歲的生日,今年又再過一次19歲的生日,或者跳過20歲,直接過21歲的生日,更不可能退回去過18歲的生日。
2、是指容顏逐漸不同。無論年輕時多么漂亮帥氣、光鮮奪目,年老時也會滿臉皺紋、滿頭白發,即使現代的整容等高科技,本質上也改變不了人終有一日會衰老的事實。
3、是指領悟可能不同。每個人因為修養不同、學識不同、品行不同,所以也會導致對人生的領悟程度會有所不同。
4、是指境遇可能不同。每個人所處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學習環境、成長環境、工作環境等都會有所不同。
5、是指見聞可能不同。每個人從小到大的人生經歷,也就是漫長的人生旅途中的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即“見聞”也會有所不同。
6、是指心情可能不同。每個人在心情、心理、心態上都會和他人(即使是雙胞胎)存在一定的差異。
看到年年花相似,每月月復圓,江河奔騰不息,人們不禁思考永恒的話題。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短暫,怎樣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長度里把生命過得豐富多彩更有意義?很多人著眼于當下,及時行樂,今朝有酒今朝醉,拓寬生命的寬度與厚度,魏晉名士就是這類人的代表,有的人則則把目光放長遠,眺望永恒的人類歷史長河,在生命里盡自己的職分,看到人類美好的未來,他們都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偉大英雄。所以張若虛就在詩歌里感慨,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每一代人都在自己的歷史年輪里讓自己更加絢爛,即使生而有涯,又有什么關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