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代悲白頭翁
? ? ? ? ? ? ? ? ? ? ? ? ? ? 【唐】劉希夷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文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發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
【譯文】
? ? ? ? 洛陽城東的桃花李花隨風飄轉,飛來飛去,不知落入了誰家?洛陽女子有著嬌艷的容顏,獨坐院中,看著零落的桃李花而長聲嘆息。今年我在這里看著桃花李花因凋零而顏色衰減,明年花開時節不知又有誰還能看見那繁花似錦的盛況?世事變幻無常,已經看見了俊秀挺拔的松柏被摧殘砍伐作為柴薪,又聽說那桑田幾度變成了汪洋大海。故人現在已經不再悲嘆洛陽城東凋零的桃李花了,而今人卻依舊對著隨風飄零的落花而傷懷。年年歲歲繁花依舊,歲歲年年看花之人卻不相同。轉告那些正值青春年華的紅顏少年,應該憐憫這位已是半死之人的白頭老翁。如今他白發蒼蒼,真是可憐,然而他從前亦是一位風流倜儻的紅顏美少年。這白頭老翁當年曾與公子王孫尋歡作樂于芳樹之下,吟賞清歌妙舞于落花之前。亦曾像東漢光祿勛馬防那樣以錦繡裝飾池臺,又如貴戚梁冀在府第樓閣中到處涂畫云氣神仙。白頭老翁如今一朝臥病在床,便無人理睬,往昔的三春行樂、清歌妙舞如今又到哪里去了呢?而美人的青春嬌顏同樣又能保持幾時?須臾之間,已是鶴發蓬亂,雪白如絲了。只見那古往今來的歌舞之地,剩下的只有黃昏的鳥雀在空自悲啼。
劉希夷(約651—?)唐代詩人。一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汝州(今河南臨汝)人。上元(674-676)進士,善彈琵琶。其詩以歌行見長,多寫閨情,辭意柔婉華麗,且多感傷情調。《代悲白頭翁》一作《代白頭吟》)有“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句,相傳其舅宋之問欲據為己有,希夷不允,之問竟遣人用土囊將他壓死。少有文華,落魄不拘常格,后為人所害,死時年未三十。原有集,已失傳。代表作有《從軍行》、《采桑》、《春日行歌》、《春女行》、《搗衣篇》、《洛川懷古》和《代悲白頭翁》等。
【賞析1】
? ? ? 此詩是擬古樂府,又稱《代白頭吟》,是劉希夷的代表作。
? ? 開頭十二句,寫女子的韶華易老。洛陽城東的桃李飛花,在天空盤旋飛舞,到底會落到哪一家呢?容顏如花的洛陽女子,見到落花而發出了幽幽的嘆息。她為什么嘆息?她在想什么?眼前的花落枯萎,變了顏色,等到明年花開的時候,自己又會在哪里呢?人生啊人生,高大的松柏片刻間就化為了柴薪,滄海桑田,古往今來,又經歷了幾多變幻?繁盛的洛陽城,多少古人的話劇在這里上演,但現在那些人都在哪里?只余下今人在此,對著摧折花兒的風聲,獨自黯然神傷。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 ? ? ? 后面十四句,“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是轉折,由美女轉至老翁,敘述視角的轉換,卻并非意味著情感的轉換。詩的感嘆韶華易逝、世事無常的情感是一以貫之的。這位老翁真可憐,他也是昔日的美少年。他與公子王孫們交游,飲宴歌舞于落花之前。此處點“落花”兩字,與前半部分的洛陽美女興起感嘆之物相觸接。這位白頭翁,年輕時是豪貴公子,出入于光祿池臺,將軍樓閣。光祿是文官,將軍是武職,這兩句概寫其與豪貴交游之狀。昔日的顯赫,卻并不能換來人們對他的真正關心。有朝一日他臥病在床,從前的相識朋友都絕跡不至,更無人邀他去斗雞走馬,追逐榮華。俊美的容顏又能持續幾時呢?不久之后,亂如絲的白發就已經爬滿了他的兩鬢和額頭。此時再看古來的歌舞繁華之地,只剩下暮色沉沉之中,鳥雀們在悲傷地哀鳴
? ? ? ? 此詩分別從洛陽美女和白頭翁兩個視角來進行自述性的抒情。對老翁而言,他經歷過繁盛與衰敗的兩個人生階段,其人生智慧凝結在他的自身遭遇之中。而這位洛陽美女,“全盛紅顏子”,年紀雖輕,但觸物生情,已經對自己將來的結局有所預感。其情感超越了時間和空間,與這位白頭老翁有相契合,這種結構方式,具有樂府的敘事和抒情緊密結合的特點,給詩抹上了一層消極優傷的色彩。尤其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兩句,據《大唐新語》記載,劉希夷作出“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繼而悔之,以為不吉,除去。又作出現在這兩句。但這兩句還是意態蕭索,劉希夷慨然不再修改,說“死生有命,豈復由此?”于是四句并存。一年后,他就被奸人害死,一語成讖,而害死他的奸人,據《南部新書》記載,就是劉希夷的舅舅,也是當時有名的大詩人宋之問。宋之問苦愛這兩句詩,向外甥求索不與,懷恨在心,命人用土袋將劉希夷壓死,一位才華橫溢的青年詩人為詩而死,令人痛惜。
? ? ? 南朝的樂府詩向以華美聞名,已非漢代樂府的本色。唐人樂府繼承六朝,在音節的流利、語辭的華贍、情感的流淌上更具宛轉之姿。劉希夷此詩一出,即傳為名篇,這與它的內在情感之動人和外在形式之美麗是有關系的。
【賞析2】
這首的題目,各個選本都有不同。《唐音》《唐詩歸》《唐詩品匯》《全唐詩》,均作“代悲白頭翁”。《全唐詩》又作“代白頭吟”。《文苑英華》《樂府詩集》《韻語陽秋》作“白頭吟”。尤袤《全唐詩話》作“白頭翁詠”。“代”是“擬”的意思,《白頭吟》是漢樂府相和歌楚調曲舊題,古辭寫一個女子向遺棄她的情人表示決絕。劉希夷這首詩則從女子寫到老翁,詠嘆青春易逝、富貴無常。構思獨創,抒情宛轉,語言優美,音韻和諧,藝術性較高,在初唐即受推崇,歷來傳為名篇。
詩的前半寫洛陽女子感傷落花,抒發人生短促、紅顏易老的感慨;后半寫白頭老翁遭遇淪落,抒發世事變遷、富貴無常的感慨,以“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總結全篇意旨。在前后的過渡,以“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二句,點出紅顏女子的未來不免是白頭老翁的今日,白頭老翁的往昔實即是紅顏女子的今日。詩人把紅顏女子和白頭老翁的具體命運加以典型化,表現出這是一大群處于封建社會下層的男女老少的共同命運,因而提出應該同病相憐,具有“醒世”的作用。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詩的開頭兩句,描繪洛陽城東暮春景色。洛陽是唐代的東都,十分繁華;繁華的都市盛開著艷麗的鮮花,滿城春色,生氣勃勃,令人心醉神往。然而時光易逝,此時的洛陽已是落花季節,桃李紛飛,不知飄向何處。這兩句是詩的起興。下文表達的對大好春光、妙齡紅顏的憧憬和留戀,對桃李花落、青春易逝的感傷和惋惜,都是由此生發開來的。
“洛陽女兒好顏色”以下十句,寫年輕的洛陽女兒面對漫天飛舞的落花生出無限感慨。洛陽女兒所感傷的,實際上是由大自然的變化而聯想到美的短暫和人的生命的有限。“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表現的是因為春光的流逝而感嘆紅顏易老、生命無常的心理。“松柏摧為薪”句,出自《古詩十九首·去者日以疏》:“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桑田變成海”,指陸地變成海洋,典出《神仙傳·麻姑》:“麻姑自說云,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這兩句運用比喻,形象地表現世事變化很大。“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則揭示人生易逝、宇宙永恒的客觀規律。“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兩句,以優美、流暢、工整的對句集中地表現青春易老世事無常的感嘆,富于詩的意境,且具有哲理性,歷來廣為傳誦。
“寄言全盛紅顏子”以下十句,概括敘述白頭翁一生的經歷。白頭老翁曾是一個美貌少年,從前他也常和公子王孫一起,在樹下花前歌舞游樂。“光祿池臺文錦繡”兩句,以歷史上權臣貴戚的豪華奢侈,表現白頭翁曾經歷過的一段富貴生活。然而,一旦生病衰老,就無人理睬,三春行樂只好讓給別人了。這一段通過描寫白頭翁從紅顏到老病、從游樂到孤苦的生活,不僅表示了詩人對青春紅顏、清歌妙舞的眷戀、向往,對垂老白頭翁的憐憫、同情,同時進一步抒發了對美的短暫和生命的有限的感慨,從而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和哲理性。
結尾四句點明主旨,收束全詩。“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發亂如絲”兩句感嘆美貌的少女轉眼之間將化作白發的老婦,惋惜青春難駐。“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兩句,一切都如同過眼云煙,迅速消失了!往日繁華熱鬧的游樂場所,如今只有幾只離群的鳥雀在清冷的暮藹中發出幾聲凄苦的悲鳴。末句的最后一個“悲”字,是此詩的基調。
詩的前半首化自東漢宋子侯的樂府歌辭《董嬌嬈》,但經過劉希夷的再創作,更為概括典型。作為前半的結語,“年年歲歲”二句是精警的名句,它比喻精當,語言精粹,令人警省。“年年歲歲”“歲歲年年”的顛倒重復,不僅排沓回蕩,音韻優美,更在于強調了時光流逝的無情事實和聽天由命的無奈情緒,真實動情。“花相似”、“人不同”的形象比喻,突出了花卉盛衰有時而人生青春不再的對比,耐人尋味。結合后半寫白頭老翁的遭遇,可以體會到,詩人不用“女子”和“春花”對比,而用泛指名詞“人”和“花”對比,不僅是由于七言詩字數的限制,更由于要包括所有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可憐人,其中也包括了詩人自己。也許,因此產生了不少關于這詩的附會傳說。如《大唐新語》《本事詩》所云:詩人自己也覺得這兩句詩是一種不祥的預兆,即所謂“詩讖”,一年后,詩人果然被害,應了所謂“詩讖”的說法。這類無稽之談的產生與流傳,既反映人們愛惜詩人的才華,同情他的不幸,也表明這詩情調也過于傷感了。
此詩融會漢魏歌行、南朝近體及梁、陳宮體的藝術經驗,而自成一種清麗婉轉的風格。它還汲取樂府詩的敘事間發議論、古詩的以敘事方式抒情的手法,又能巧妙交織運用各種對比,發揮對偶、用典的長處,是這詩藝術上的突出成就。劉希夷生前似未成名,而在死后,孫季良編選《正聲集》,“以劉希夷詩為集中之最,由是大為時人所稱”(《大唐新語》)。可見他一生遭遇壓抑,是他產生消極感傷情緒的思想根源。這詩濃厚的感傷情緒,反映了封建制度束縛戕害人才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