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吟誦?河南大學教授華鋒給出的定義是:吟誦是一種傳統(tǒng)的讀書方法,是有音律節(jié)奏、富有感情的讀書方式。今天聽了他的講解,對華調吟誦有了一些了解,方知其獨特魅力在于簡潔明快易學好聽、端莊大氣節(jié)奏感強、古拙本色書卷氣濃。
知道吟誦,是從近兩年廣為流傳的葉嘉瑩先生開始的。九十多歲高齡,從教七十余年,葉嘉瑩先生的經(jīng)歷堪稱傳奇,其源于古典詩文的神采風度和典雅自信,磁石一樣吸引了我。才知道原來吟誦更能夠了悟深意、抵達內心,才知道吟誦是學習欣賞古漢語詩文最好的方法。
但是,葉嘉瑩先生太遠,而華鋒教授就在我們身邊。華鋒老師告訴我們,在我國,吟誦代代相傳,人人皆能,已經(jīng)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起到過極其重要的社會作用,有著重大的文化價值。漢語的詩詞文賦,只有通過吟誦的方式,才能深刻體會其精神內涵和審美韻味。
吟誦不同于朗誦。吟誦是傳統(tǒng)的讀書方法,不具表演性;而朗誦是基于現(xiàn)代西方話劇的舞臺道白。吟誦也不同于吟唱。吟唱有譜吟誦有腔無譜,吟唱不可復制不能成為讀書方法。近年來,很多專家學者進行了很多大膽的嘗試,有的將民歌歌唱和吟誦相結合,有的將西洋音樂與吟誦相結合,還有的甚至將河南梆子等地方戲曲與吟誦相結合,產(chǎn)生多種吟唱風格和方式,但這都不能稱之為吟誦。
華鋒老師說,上古漢語所有的字都是單音詞,比如斧戕、翱翔、游泳等,都各有各的字義。古代詩詞文賦的創(chuàng)作、傳承、學習的語音方式,主要有唱、吟、誦、詠、念、哼等。念,就是用口語讀。誦,是藝術化的念,強調清晰準確和語氣情感,但沒有音階。吟,有音階,是像唱歌一樣地誦讀。
吟誦是吟和誦的合稱。吟誦之誦,不是朗誦之誦。吟誦的誦,遵循傳統(tǒng)的規(guī)則。吟誦是傳統(tǒng)讀書方法的背誦,用吟誦方式記住的詩詞不容易忘,吟誦便于培養(yǎng)溫文爾雅、禮樂文明的君子之風,讓人靜下來、慢下來,讓心靈得到滋養(yǎng)。
華調吟誦的特點是傳承有序脈絡清晰,有理論之處,具學院派之氣;簡潔明快易于掌握,華調吟誦有八大調式,保有古樸本色,有濃郁的書卷氣;平長仄短節(jié)奏分明聲情并茂,可以一調吟千詩,一字一音,在韻字和節(jié)奏點上自然拖腔長吟,樸拙優(yōu)雅、中正平和、俊逸灑脫,聽起來非常舒服。
華鋒老師一再強調,吟誦是讀書方法,是自娛修身的,不具備舞臺表演展示功能。但是學會吟誦,就仿佛找到了學習的方法和門徑,你會發(fā)現(xiàn)讀書可以這么簡單。通過反復吟誦,不斷修正,不但可以達到對詩文的記憶和理解,還能從吟誦中讀出趣味來。
中國的語言有特有節(jié)奏和四聲,尤其是詩歌的語言,有平仄、格律、韻字,而聲音最能感動人、打動人。透過聲音,可以穿透時空,讓生命與生命連接起來,吟誦是最好的方式。吟誦是中國漢語古詩文的活態(tài),吟誦中包含了古人的心態(tài)、情態(tài)、意境,只有吟誦的時候最接近,最能體會。
現(xiàn)在的古詩文只剩文字,而吟誦是傳承中國文化精神的重要手段,最能與古典文化真正對接,最能抵達古詩文的內核。吟誦包含著中國文化精神的精髓,無處不滲透著中國文化對世界和人生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