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曾被無數人稱為曠世園林,而如今卻成為了一片廢墟,它所擁有的100多組景觀,臨近1000座宮殿現在已無蹤跡。
曾無數次幻想過最初的圓明園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原本以為僅僅是幻想,直到這部紀錄片的出現,給我呈現了一個從初建到被毀滅的別樣的圓明園。
在康熙年間,由于不適應北方悶熱的天氣,皇帝大多數是住在北京城外的離宮,康熙的離宮名叫暢春園,在暢春園的北邊有一座小園子,那是康熙的四子胤禛的居所,也就是后來聞名于世的圓明園。
也許是為了得到皇帝的關注,胤禛安排了自己的兒子弘歷與康熙的會面,三人在園中,談笑風生,好不愜意,或許正是這個場景咋雍正腦海里揮之不去,故在他繼位后,下令擴建圓明園。至此,圓明園成為大清新的離宮。
那時的圓明園山起西北,水流東南,與中國的地勢完全契合,365天,天天花開似錦。雍正將自己的理想完全烙印在圓明園上,他常裝扮成文人模樣,寄情與山水,或許文人們追求的自由和淡泊是權力包裹中的雍正內心深處的渴望。毫無疑問,圓明園是雍正的精神家園。
與雍正一樣,弘歷對圓明園也充滿了感激之情,他一繼位,也下令繼續擴建圓明園。但與雍正不同的是,乾隆下令修建的皇家祖祠與周圍的環境很不協調,圓明園一直在追求的和諧境界正在喪失。
但不能否認的是由于乾隆的努力,使大清成為了那時最富的國家。
但是好景不長,在海的另一邊,英國的工業革命正在興起,國家迅速發展,而此時的乾隆自認為天朝無與倫比,狂妄自大,不懂科學的奧秘。
這個自負的皇帝統治帝國達60年之久,也注定了帝國不可逆轉的滅亡。
到了大清的第八代皇帝咸豐,英法聯軍攻入了北京城,圓明園已朝不保夕,這兩個強盜把能帶走的財富都帶走,帶不走的便毀滅。
一把火,燒了整整三天三夜,這座曠世園林在眾人的視線里消失的無影無蹤。
從畫面到配樂再到解說,這部紀錄片可謂是用盡了心思。利用先進的技術將毀滅的圓明園一一呈現,配樂時而輕松愉悅時而沉重令人深思,解說更是飽含深情,令人深入其中。
紀錄片不長,但看完了之后卻覺得過了一個世紀之久,雍正、乾隆誰也想不到自己費盡心血建立的圓明園到最后成為了數不盡的瓦礫和焦土。是什么造成了這個結果?原因不言而喻,制度僵化,政治腐敗,閉關鎖國,這其中任何一項都使大清岌岌可危。統治者不懂科學,自認為天朝無所不能,無奇不有,最終使大清走向了滅亡。
在那個時代,肉弱強食已是見怪不怪,你沒有保護自己家園的能力便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別人搶奪。西方列強固然可惡,他們搶奪、燒毀大量珍寶,可是誰又能底氣十足的說,那時的大清毫無過錯呢?
正因為自己國家的封閉,無知才導致了敵人的趁虛而入,若是那時的大清也擁有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大清的人馬何愁打不敗西方列強,可笑的是統治者們僅僅是把這些先進的軍火當做玩物在觀賞。
自己的士兵在外拼命,而他們卻在安逸的環境中吸食鴉片,逃避人生。圓明園在他們手里,滅亡只是時間的問題。
歷史不能只是歷史,以史為鑒,我們才能避免圓明園的悲哀。那座曠世園林是那個時代的縮影,或許它正是預知了大清的未來,所以它也只停留在了那個時代,或許它只屬于那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