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經常在手機上刷到一些執筆游學的網紅。一襲長衫,一個舊式箱籠,走街串巷,叩門造訪,用現場潑墨揮毫而出的作品來交換一些生活必需品。這讓我想起那個墻上題字的人……
一個寒冬的清晨,一個胡子拉碴的男人,一手拄著棍子,一手握著個墨水瓶,踩著上了凍的積雪,嘎吱嘎吱地朝著我家門口走來。
我剛從床上爬起來,正圍著火堆穿襪子,聽到動靜后便探出腦袋。那人二話不說,環顧一下四周后徑直用手中的毛筆在我家的青磚山墻上題下一首打油詩。
打油詩的具體內容我現在已想不起來,這還是幾十年前的事兒,只記得是七言四句,蠅頭小楷,大意是說我們一家人積德行善,將來必有福報,孩子能中狀元什么的。
母親見狀走了過去,請那人進屋烤烤火,暖和暖和。那人搖搖頭,站在那里一動不動,直到母親進屋舀出一杯大米倒進他搭在肩上的褡褳里,他才點點頭,轉身離開,嘎吱嘎吱地朝著下一戶人家走去。
這個場景在我的腦海里盤旋了許久,既有新鮮好奇,也有諸多不解。他題在墻上的那首打油詩,我后來看了好多遍,除了覺得字寫得還不錯,實在無法從中悟出我想要的答案。
那個墻上題字的人,如果身處這個時代,也許會成為網紅。不光是他,那些走村串戶說書的、耍猴的、玩雜技的也許都能成為網紅。
這是一個好的時代,在網絡流量的加持下,許多傳統的行當,甚至是一些幾近消失的行當,又煥發出了新生。
在優良的社會治安環境下,人們再也不需要學個一招半式才敢獨自行走江湖。一部手機打開一個新世界,再也不用恪守不多言、不入室、莫管閑事的江湖行走準則。
那個墻上題字的人,或許是為了修行,或許是迫于生計而單純地為了乞討,但他讓那個枯燥的冬天多了一些樂趣,讓單調的人生折射出五彩的光芒。
那個墻上題字的人,在形形色色的墻壁上留下無數首打油詩。這些打油詩也許算不上藝術,且終有銷毀的那一天,但他從容、堅定地行走著,流浪大地、穿越民間,這本身就是藝術。
筆舞龍蛇,人走天涯,他以雙腳做筆,以雪雨風霜為墨,以春夏秋冬為行線,以千里河山、萬家燈火為背景,書畫著最清新灑脫的作品,留給世間,饋贈人生。
那個墻上題字的人,跟《題西林壁》、《題都護南莊》、《題林隱寺》等作品的作者不是同一個時代的人,但他們是同一路人,也許他們有過同樣的心情,看見過相同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