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張照片可能很多人見過,這是來自攝影師任曙林的作品《八十年代中學生》。
這些作品拍攝于1979—1989年間,跨越了上世紀的整個80年代。那時的任曙林25歲,正站在青春的尾巴上,他走入了北京的中學校園,一拍就是10年。留下了八十年代中學生一段青春的影像記錄,一個理想主義時代最后的背影。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本書我沒有買,是在書店翻著看的,但是內容確實很觸動我。
其實這些照片距離我還是有十多年的,但可能印象就是這樣,每個時代都會有自己的樣貌,而在下個光景又會留下一些它的痕跡和影子。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最愛看的電視劇是《我愛我家》,現在依然經常吃飯的時候看上一集。里面的臺詞,制景,故事都讓我覺得很舒服。
就跟這本攝影集一樣,里面的每張照片是平靜的,但我看過去內心又是不平靜的。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透過這些畫面,我還能……
聽到聲音——校園喇叭的聲音,樓道的回聲,粉筆在黑板摩擦的呲呲聲。
聞到味道——消毒水的味道,土操場的味道,鋁制飯盒里的飯菜香味。
感到溫度——炎熱的教室,冰涼的鐵門,溫暖的手。
圖片發自簡書App
現在有時候我也會去一趟陶然亭公園,里面有一個“雪山”,其實是大滑梯。我們在那里從小滑到大。用現在的話說,我們確實天天都在“盤它”……
所以翻看這些老照片,攝影的技術很贊就不多提了。而是這些攝影作品,記錄了八十年代自帶一層灰度的不飽和色彩之美,也真正呈現了那種八十年代獨有的浪漫主義美學。
今天的我們只有遠觀了。